「講會」相關資料

題記:本資料為寫作《「講會」定義獻疑》一文而搜集。為見拙文所言不虛,茲並刊於此,讀者可以互證。

 文字、標點糾錯信箱

1《法苑珠林》卷一0九:末後一僧從空而下,諸人競問:「來何太遲?」答曰:「今日相州城東彼岸寺鑒禪師講會,各各豎義,大有後生聰俊難問,詞旨鋒起,殊為可觀。」(又見《廣博物誌》卷五、《太平廣記》卷九九《靈隱寺》)

 

2《朝鮮史略》卷二:太子陽城立(陳永定三年),是為平原王。新羅金居漆夫與百濟兵擊取高句麗十郡,以僧惠亮來。王以亮為僧統,始置百座講會及八關之法。

 

3《舊唐書•蕭傳》附蕭仿:伏睹陛下留神天竺,屬意桑門,內設道場,中開講會

 

4《南陽集》卷二一《冬至回宗室書》:竊以氣回陽律,斗位子辰。迎日景以命祠,亞歲儀而講會。伏惟某官才高冑學,望重宗藩。夙敦信厚之風,克壯隆平之運。適丁令序,宜納純休。

 

5《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四二《答胡廣仲》久不聞問,向仰良深。即日秋涼,伏惟燕居味道,神相尊候萬福。熹哀苦不死,忽見秋序,觸緒傷割,不能自堪,時來墳山。幸有一二朋友溫繹舊聞,且爾遣日,實則不若無生之愈也。欽夫召用,甚慰人望。但自造朝至今未收書。傳聞晦叔且歸,亦久未至,使人懸情耳。吾丈比來觀何書,作何功夫?想所造日益高明,恨無從質問。向嘗附便寄呈與欽夫、擇之兩書,不審於尊意雲何?有未中理,幸賜指誨。此書附新清遠主簿楊子直方,因其入廣西,取道岳前,屬使求見。渠在此留幾兩月,講會稍詳。此間動靜(云云)。

 

6《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七《白鹿講會次卜丈韻》宮牆蕪沒幾經年,只有寒煙鎖澗泉。結屋幸容追舊觀,題名未許續遺編。青雲白日聊同趣,霽月光風更別傳。珍重個中無限樂,諸郎莫苦羨騰騫。(又見《江西通志》卷一五四、《性理大全》卷七0、《御纂朱子全書》卷六六、《御選宋金元明四朝詩•宋詩》卷五三、《宋詩鈔》卷六0)

 

7《宋元學案》卷八六《東發學案》:又《杜洲六先生書院記》曰:「慈湖之學宗陸,東發之學宗朱,門戶截然,故《日鈔》中頗不以心學為是。由今考之,則東發嘗與杜洲之講會,而其後別為一家者也。」

 

8《矩庵集》卷一二《登義谷有懷郝復禮雷季正》:器宇眈眈未可涯,靄然風度足雄誇。論交久已心相許,講會應憐跡獨賒。雲斷水涵天影闊,樹分山帶岸容斜。相思不盡徘徊意,一片歸心逐暮鴉。

 

9《俟庵集》卷二一《德義堂銘》:德義堂者,江陰州澄江書院講會之堂也。

 

10《少墟集》卷二0《涇野呂先生》:乃建解梁書院居之,選少而俊秀者歌詩、習小學諸儀。朔望令耆德者講會,典行鄉約。(又見《陝西通志》卷六三呂傳)

  

11《明史》顧憲成等傳贊:成、弘以上,學術醇而士習正,其時講學未盛也。正、嘉之際,王守仁聚徒於軍旅之中,徐階講學於端揆之日,流風所被,傾動朝野。於是搢紳之士,遺佚遺佚之老,聯講會,立書院,相望於遠近。(又見《皇清文類》卷三0《顧憲成等贊》)

 

12《王文成公全集》卷三五《年譜附錄》:四月,門人呂懷等建大同樓於新泉精舍,設師像,合講會。精舍在南畿崇禮街。初,史際師甘泉,先生築室買田,為館榖之資。是年懷與李遂、劉起宗、何遷、余胤緒、呂光洵、歐陽塾、歐陽瑜、王與槐、陸光祖、龐嵩、林烈及諸生數十人建樓於精舍,設師與甘泉像,為講會。會畢,退坐昧昧室,默對終夕而別。

 

13《明儒學案》卷一四《中丞張浮峰先生元忭》:前後官江西,辟正學書院,與東廓、念庵、洛村、楓潭聯講會,以訂文成之學。又建懷玉書院於廣信,迎龍溪、緒山主講席,遂留緒山為《文成年譜》,惟恐同門之士,學之有出入也,其有功師門如此。

 

14《明儒學案》卷二《司務呂愧軒先生潛》:呂潛字時見,號愧軒,陜之涇陽人。師事呂涇野,一言一動,鹹以為法。舉嘉靖丙午鄉書,卒業成均。時朝紳有講會,先生於其間稱眉目焉。(又見《明儒言行錄》卷四)

 

15《明儒學案》卷一五《都督萬鹿園先生表》:先生之學,多得之龍溪、念庵、緒山、荊川,而究竟於禪學。其時東南講會甚盛,先生不喜干與,以為:「此輩未曾發心為道,不過依傍門戶,雖終日與之言,徒費精神,彼此何益﹖譬礪石之齒頑鐵,縱使稍有漸磨,自家所損亦多矣。」

 

16《明儒學案》卷三《征君王秦關先生之士》:王之士,字欲立,號秦關,陜之藍田人。嘉靖戊午舉於鄉。既而屏棄帖括,潛心理學,作《養心圖》、《定氣說》,書之座右,閉關不出者九年,蒿床糲食,尚友千古。以為藍田風俗之美由於呂氏,今其《鄉約》具在,乃為十二會,赴會者百餘人。灑掃應對,冠婚喪祭,一一潤澤其條件,行之惟謹,美俗復興。又謂天下之學術不一,非親證之不能得其大同。於是赴都門講會,與諸老先生相問難。(又見《明儒言行錄》卷四)

 

17《明儒學案》卷二五《南中王門學案•蕭彥》:水西講會之盛,蕭氏之力也。

 

18《明儒學案》卷二七《文貞徐存齋先生階》:及在政府,為講會於靈濟宮,使南野、雙江、松溪程文德分主之,學徒雲集至千人。

 

19《明儒學案》卷三二:王襞,字宗順,號東崖,泰州人,心齋之仲子也。九歲隨父至會稽,每遇講會,先生以童子歌詩,聲中金石。

 

20《明儒學案》卷三四《參政羅近溪先生汝芳》:羅汝芳字惟德,號近溪,江西南城人。嘉靖三十二年進士。知太湖縣。擢刑部主事。出守寧國府,以講會鄉約為治。

 

21《明儒學案》卷三四《參政羅近溪先生汝芳•語錄》一友執持懇切,久覺過苦,求一脫灑工夫。曰:「汝且莫求工夫,同在講會,隨時臥起,再作商量。」

 

22《明儒學案》卷三四《參政羅近溪先生汝芳•語錄》嗣是科舉省城,縉紳大舉講會,見顏山農先生。

 

23《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二四《會語續錄》:時諸大老於興善方丈、雞鳴憑虛久,亦聯有講會,拉余偕往,乃裒成茲帙。

 

24.《明史•沈懋學傳》:知府羅汝芳創講會,御史耿定向聘寵與梅守德共主其席。

 

25《明儒學案》卷三五《郎中何克齋先生祥》:何祥,號克齋,四川內江人。官至正郎。初事南野於太學,大洲謂之曰:「如南野,汝當執贄專拜為師可也。」先生如其言。南野笑曰:「予官太學,即師也,何更以贄為?」先生謂:「太學生徒眾矣,非此不足以見親切也。」南野乃受之。凡南野、大洲一言一動,先生必籍記之,以為學的。京師講會,有拈「識仁」、「定性」者,先生作為講義,皆以良知之旨通之。

 

26《明儒學案》卷三六《泰州學案五•尚寶周海門先生汝登》故先生供近溪像,節日必祭,事之終身。南都講會,先生拈天泉證道一篇相發明。(又見《四庫全書總目》卷九六《王門宗旨》提要)

 

27《容春堂集•別集》卷七《明故四川新寧縣知縣加封文林郎晚樂茹公墓誌銘》:十五,從都憲冰壑盛公游。繼又資諸馮參議麗庵、唐教諭主一、劉知縣梅堂三公。且廣擇友,為講會。比入邑庠,每試輒優等,為同輩所推。

 

28《四庫全書總目》卷九七《紫陽通志錄》提要:徽州汪知默等輯其紫陽書院講會之語,名曰《理學歸一》。(又見《清朝文獻通考》卷二二五《紫陽通志錄》條)

 

29《東林列傳》卷二《高攀龍》:時御史鄒元標、馮從吾建首善書院於京師,攀龍時與講會,方、鄭之黨憎而且懼。

 

30《高子遺書》卷八下《答袁節寰中丞二》:弟腐儒一,無以報國。近風波生於講會,鄒馮二老行,弟亦從此去矣。

 

31《東林列傳》卷三《楊漣》:楊漣,字文孺,號大洪,湖廣應山人。萬歷丁未成進士,授常熟縣令。是時東林大興,每遇講會,必至無錫,與顧憲成、高攀龍諸君子探性理之要,詢治道之原。

 

32《東林列傳》卷一三《鄒元標》:既不許京師講會,願罷臣歸田,以究所志。

 

33《江西通志》卷一三五《鹿江書院記》 而長吏、士大夫皆固留蒞書院講會竟日,不忍別,亦可以見教澤之入人深也。

 

34《春明夢余錄》卷五六鄒忠介元標《謹陳共學之原疏》:神宗癸未、乙酉、丙戌間,臣等每集於演象所,月有講會。時執政諸臣亦嘗過而問焉。(又見《畿輔通志》卷九三)

 

35《江城名跡》卷三:澹台祠。在府學前大成坊。萬歷中,巡撫都御史四明王公佐特建,以祀澹台先生。郡大夫士講學肄業其間,每有地方公務,亦於此祠商酌。月有講會,有文會。

 

36《明史•史孟麟傳》:孟麟素砥名節,復與東林講會,時望益重。

 

37《明史•呂維祺傳》:忠賢毀天下書院,維祺立芝泉講會,祀伊、洛七賢。

 

38《明史•儒林二•陳正道》:正道為建安訓導,年八十餘,猶徒步赴五峰講會。其門人呂一龍,永康人,言動不苟,學者鹹宗之.

 

39《明儒學案》卷五四《忠節呂豫石先生維祺》:歸,又立伊雒社,修復孟雲浦講會,中州學者多從之。

 

40《明儒學案》卷六一《宗伯吳霞舟先生鐘巒》:吳鐘巒,字巒稚,號霞舟,武進人也。崇禎甲戌進士。先生弱冠為諸生,出入文社、講會者四十餘年。

 

41《明儒言行錄》卷九《華允誠》:尋赴東林講會,讀忠憲高公《靜坐說》。

 

42《江南通志》卷一四二:史孟麟,字際明,宜興人。萬歷癸未進士,選庶吉士。改給事中。塚宰孫鑨、考功郎趙南星掌京察,孟麟實左右之。南星斥,亦引疾歸。砥礪名節。預東林講會。起太僕少卿。挺擊事起,疏請立皇太孫。以絕覬覦。

 

43《江南通志》卷一四二:高世泰,字彙旃,攀龍從子。懷宗時,以進士授禮部主事。歷湖廣提學僉事,嚴立教條,以理學訓士。葺江夏濂溪書院,遴楚士講習其間。任滿乞歸,與諸同志勤舉講會

 

44《思辨錄輯要》卷三一:涇陽學術,人不多議,議者大約以門戶少之。所謂門戶者,東林講會是也。講會非盛世之事,亦非衰世之事。盛世不必為講會,衰世不宜為講會。徒以太盛則忌生,忌生則釁起;太多則雜,雜則間生。涇陽於此,不無少欠知幾也。然講學固非衰世事,忌講學豈反為盛世事耶?予過東林舊址,常有詩云:「鄉黨程朱聊自淑,朝廷洛蜀已相猜。忠良既逐奸邪盡,宗社旋隨黨錮灰。」啟禎之間,令人深慨。

 

45《明儒學案》卷三五《給事祝無功先生世祿》:祝世祿字延之,號無功,鄱陽人。由進士萬歷乙未考選為南科給事中。當緒山、龍溪講學江右,先生與其群從祝以直惟敬、祝介卿眉壽為文麓之會。及天台倡道東南,海內雲附景從,其最知名者,則新安潘去華、蕪陰王德孺與先生也。去華初入京師,雖親講會,不知為學之方,先生隨方開釋,稍覺拘迫輒少寬之,既覺心懈輒鞭策之,終不為之道破,使其自得。

 

46《劉蕺山集》卷九《馮少墟先生教言序》:先生慨然曰:「嗟乎,此學術不明之禍也!」於是率同志為講會,限日集城隍廟之齋房,一時人心謐如,若不知兵禍者。

 

47《明儒學案》卷四一《侍郎許敬庵先生孚遠》:時在萬歷二十年前後,名公畢集,講會甚盛,兩家門下,互有口語,先生亦以是解官矣。

 

48《學余堂文集》卷八《贈無錫施氏五世一堂紀事序》:天啟己未登進士。當啟禎之際,擊璫靖寇,並顯聲績。既歸裡,以其學授子孫,為德於鄉,數舉講會。春秋七十八。是年曾孫琫舉一子,公猶及見之。

 

49《學余堂文集》卷一二《修葺水西書院記》:後錢公德洪、王公畿友教四達,諸弟子嘗假水西三寺為講會之所,延兩公主講席。

 

50同上:自徐布政榜及趙太僕健歿,講會寖輟。書院之興替如此。

 

51黃宗羲《陳乾初先生墓誌銘》:社集講會,人情之常。(《陳確集》,第8頁)

 

52《學余堂詩集》卷一九《鷺洲講會歌》:西江講學之會,吉州最盛,中輟者四十年矣。余以癸卯十月修復舊事,布衣野老,皆許以客禮相見,會者近千人。

 

53《學余堂詩集》卷三二《雪中同李書卿赴姑江講會:此事何人急,同心一會難。得聞寧諱晚,將老敢求安?帕被孤舟共,江梅幾樹看。天門從振策,不畏北風寒。

 

54《西河集》卷一0一《自為墓誌銘》:初,湖西有舊講堂,王文成講學處也。外有白鷺洲,使君新設講會於其中。時楚人楊君恥庵從東來,率其徒講文成之學,使君與之辨《詩》、辨《禮》、辨《尚書》,皆不能詘,予辨而詘之。

 

55《清史稿•沈國模》:嘗預劉宗周證人講會,歸而辟姚江書院,與同裡管宗聖、史孝鹹輩,講明良知之說。

 

56《清史稿•儒林一•高愈》:儀封張伯行巡撫江蘇,延愈主東林書院講會,愈以疾辭。

 

57《清史稿•儒林一•顧培》:顧培,字畇滋,無錫人。少從宜興湯之錡學,幡然悔曰:「道在人倫庶物而已。」之錡歿,有弟子金敞。培築共學山居以延敞,晨夕講會。遵攀龍靜坐法,以整齊嚴肅為入德之方。

 

58《清史稿儒林一:所與接者,惟史孝感、惲日初數人。或勸之舉講會,不應。

 

2002年7月19日補充資料:

 59.《法苑珠林》卷六九《捨邪歸正第六》:伽藍精舍,寶剎相望;講會傳經,德音盈耳。

 

60.《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五三《答劉季章》:講會想仍舊。專看何書?此書附廬陵葉尉,渠此中人,時有往來之便,有疑可講,不待面諭。

 

61.《王文成公全書•文錄續編》卷二六《嶺南寄正憲男》錢德洪跋: 方今四方,講會日殷,相與出求同志,研究師旨,以成師門未盡之志,庶乎可以慰遺靈於地下爾,是在二子。嘉靖丁巳端陽日,門人錢德洪百拜跋於天真精舍之傳經樓。

 

62.《王文成公全書》卷三五《年譜四•嘉靖九年》:祭畢,講會終月。

 

63.《王文成公全書》卷三五《年譜四•嘉靖十三年》:諸生柴惟道、徐天民、王之弼、徐惟緝、王之京、王念偉等又分為龍游、水南會,徐用檢、唐汝禮、趙時崇、趙志皋等為蘭西會,與天真遠近相應,往來講會不輟,衢麓為之先也。

 

64.《王文成公全書》卷三五《年譜四•嘉靖十七年》: 辛巳年,師歸省祖塋。門人夏淳、孫升、吳仁、管州、孫應奎、范引年、柴鳳、楊珂、周於德、錢大經、應揚、谷鐘秀、王正心、正思、俞大本、錢德、周仲實等侍師講學於龍泉寺之中天閣,師親書三八會期於壁,吳仁聚徒於閣中,合同志講會不輟。

 

64.同上,嘉靖二十年:諸生盧可久、程梓等就業者百有餘人。立師位於中堂,歲時奉祀,定期講會,至今不輟。

 

65.同上,嘉靖二十九年:書院在溧陽救荒渰。史際因歲青,築渰塘以活饑民,塘成而建書院於上,延四方同志講會館榖之,籍其田之所入,以備一邑饑荒。

 

66.同上,四十二年:洪(錢德洪)畿(王畿)初赴水西會,過寧國府,諸生周怡、貢安國、梅守德、沈寵、余珊、徐大行等二百人有奇延至景德寺,講會相繼不輟。是年畿至,定向、汝芳規寺隙地建祠立祀,於今講會益盛。後知府鐘一元扁為昭代真儒,遵聖諭也。

 

67.《王文成公全書•附錄》錢德洪《答論年譜書》 :城中王緝諸生夙辦柴米,為久留計,供應不涉有司,五日一講會,余時二人輪班。

 

68.《南雷集•外集》卷一《壽張奠夫八十序(辛亥)》:子劉子講學於證人書院,夢奠之後,虛其席者將三十年。丁未九月,余與姜定庵復為講會。而余不能久住越城,念奠夫從先生游最久,因請之共主教事。

 

69.《牧齋初學集》卷八六《跋傅文恪公大事狂言》:近代館選,丙戌、己丑為極盛。諸公有講會,研討性命之學。

 

70.《鮚埼亭集》卷二六《邵得魯先生事略》:而沈史講會中人也,先生依之。

 

71.《鮚埼亭集外編》卷七《馮文南耕墓碣》:初,吾鄉前輩有講經史之會,梨洲歿後,萬八征君石園實主之。南耕間從講會諸公,得其所記錄。

 

72.《鮚埼亭集外編》卷五0《五嶽遊人哀詞》:兩家子弟,並茁蘭蓀。追隨講會,連袂接茵。相期和鳴,以光師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