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文哲學會網頁 http://www.arts.cuhk.edu.hk/~hkshp 應邀參加印尼共和國孔教會新年團拜向工商業團體人士的講詞 香港孔教學院院長 湯恩佳博士 孔曆2551年(2000年2月18日) 各位來賓,女仕們、先生們:   本人深感榮幸能應邀參加 貴國的孔曆2551年新年慶典。印尼是一個美麗的 島嶼國家,人民勤勞樸實,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也是世界上穆斯林人數最 多的國家。   印尼孔教會與香港孔教學院關係密切,香港每年的孔聖誕辰與舉辦儒教研討 會,例必邀請 貴院同仁蒞臨,共同慶祝,所以經常大家見面非常稔熟,今次本 人慶幸能被邀請參加 貴會的新年盛典,感覺到無限高興。   今天我懷著十分興奮的心情,有機會暢述我個人對「儒商」的見解,請諸位 賢達多多指教。   「儒商」,這個名詞,在座各位嘉賓,有的可能感到比較陌生,其實在我看 來,在座嘉賓中很多就是「儒商」。   什麼叫「儒商」?用最簡明的語言來說,儒商與一般商人最大的區別是儒商 非常重視商業道德,不取不義之財。《大學》中說「生財有大道,......仁者以 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生財要取之有道,仁者「生財」是用來發展「仁」 的事業,「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生財」是實現「仁」的事業的手段,故曰 「以財發身」;不仁者見利忘義,損人利己,為富不仁,他們把「生財」作為最 終目的,為賺錢而賺錢,甚至不惜作奸犯科,以身試法,故曰:「以身發財」。 這是儒家一貫反對的。儒商就是「以財發身」,是仁者。他們有超功利的最終目 標,有對社會發展的崇高責任感,有救世濟民的抱負和懮患意識,「處廟堂之高 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君」應改為「國」)」。他們以「天下為己 任」,憂國憂民,以國家民族以至全人類的整體利益為重。   儒與商是否可以兼於一身,照我看來,這個問題在理論上和實踐上早己解決 ,儒商在歷史上早己有之,在當代也不乏其人,最早和最著名的儒商是孔子的弟 子—— 子貢。子貢是孔子得意弟子,他和孔子感情很深,孔子死後,別的弟子 守喪三年,他卻守喪達六年之久。他經商於曹、魯之間,家系千金,所到之處「 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他曾隨孔子周遊列國,可以想像,在那個年代如果沒 有子貢的資助,孔子的周遊列國的旅費食宿費從何而來?是子貢為孔子實現其理 想提供了必要的經濟基礎,否則孔子也難行其道。孔子遭陳蔡之厄,也是子貢到 楚國說服了楚昭王興師以迎孔子,然後得免。後人將子貢列為孔子弟子中的十二 哲之一,從祀於曲阜孔廟,所以太史公說:「夫使孔子名佈揚於天下者,子貢先 後之也,此所謂得勢而益彰者乎?」(《貨殖列傳》)。可見儒與商不僅可以而 且必須結合,才能相得益彰。   從超越個人功利來講,我以為歷史上著名的大商人范蠡(陶朱公)和計然也 應膺於儒商之列。他們經商使越國十年生聚富國強兵,得雪會稽之恥。陶朱公十 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與貧者,可謂「君子富,好行其德」。   經商要取之有道,也要講智、仁、勇。我國歷史上另一著名的大商人白圭就 說過:「吾治生產,猶伊尹、呂尚之謀,孫、吳用兵,商鞅行法是也。是故其智 不足與權變、勇不足以決斷,仁不能以取予,強不能有所守,雖欲學吾術,終不 告之矣」。他的「人棄我取,人取我與」可謂深得市場經濟的要領,獲得了很大 的成功。   孔子、孟子並不反對發財致富,而是主張「先富後教」,所謂「倉廩實而知 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禮生於有而廢於無」。如果這基本生活之衣食都不 能保証,社會秩序就要大亂,就談不上什麼禮、義、榮、辱。《論語.述而》中 說:「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就是說祇要能富,當今執教鞭的 老師也可以幹,怎麼能說孔子反對致富?所以把儒家說成祇要義不要利,而商人 祇要利不要義,互不相容,完全是一種誤解。所謂:「重義輕利」我認為指的是 不能「見利忘義」,義就是社會的整體利益,不能取不義之財,不能為了個人私 利而不顧社會的整體利益。當「義」和「利」發生矛盾時,應該把「義」放在首 位。這和「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就是這個意思。不是說不要「利」。《 大學》中說:「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 恆足矣」。   中國歷史上的儒商,或由儒入商,或由商入儒。如西晉竹林七賢的王戎,就 親執算籌,賺錢無數。清初思想家唐甄,宗陽明之學,據說曾為牙於吳市,「牙 」大概是相當於現在的「中介」。他認為「為治者不以富民為功,而欲幸致太平 ,是適燕而馬首南指者也」(《潛書.考功》)。拿今天的話來講,就是要以經 濟建設為中心。   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徽商,則可謂「賈而好儒」,他們普遍有較高的文化素質 。《史記.貨殖列傳》成為他們必讀之書,他們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自覺地用 儒道經商,以儒家倫理規範自己的商業行為。黃長壽「以儒術飾賈事」,鮑要「 一生以書生之道行之」。儒家思想是徽商重視商業道德思想基礎,由於他們堅持 商業道德,堅持「以誠待人,以信服人」非義不取,在激烈的商業競爭中贏得了 顧客的信任,每到一地就會出現「歸市如流」的局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所以 把「義」和「利」完全對立起來,是一種非常錯誤的看法。我們反對奸商,但是 把所有的商人都說成唯利是圖「無商不奸」,則是以偏概全。   明清之際興起的晉商,也曾聲名顯赫,富可敵國,領風騷數百餘年。以平遙 的「日昇昌票號」為例,在全國各地設分號600多個,甚至遠及日本、朝鮮、東 南亞、俄羅斯等,年匯總金額100萬兩至3800萬兩不等,經時100餘年,盈利1500 萬兩,實際上就是一個跨國的私家銀行。何以大家能將數以萬計的銀兩,放心地 通過這個私家票號吞吐,靠山就是「誠、信」二字。當時的山西票號遍佈山西平 逢、祁縣、太谷等處。美國作家羅比.尤思森稱太谷為「中國的華爾街」。其實 「誠、信」二字也非儒家所專有,中外古今,任何企業家如離開「誠、信」二字 ,都不可能有大的成功。   清末的思想家鄭觀應原為一介書生,他認識到「欲制西人以自強,莫如振興 商業」,「而商務之源,以製造為急」。因此他棄科舉而從商,曾投資輪船公司 。他還提出相對兵戰而言,應「以商戰為主」。這個看法是很有遠見的,在即將 到來的二十一世紀,商戰的重要性將更加突出。這次亞洲金融風暴就充分說明了 這一點。   明代大思想家王陽明非常重視《大學》。《大學》是他哲學思想在儒家經典 中的主要理論依據。他對《大學》作了深入的研究,並寫出了他最重要的哲學著 作——《大學問》,他指出:「商賈雖終日作買賣,不害其為聖賢」,「其歸要 在有益於生人之道」,商人能不能成聖人,關鍵要看他的行為是不是有利於人類 社會,能不能以社會的公共利益為重。其所得應該考慮到如何回報社會,其經營 思想應以「仁、義、誠、信」為重,而不是不擇手段,唯利是圖,王陽明認為祇 要「致良知」(就是指天理良心),無論是士、農、工、商均可做到「異業而同 道」人人都可成為聖人。   士農工商的排列,不是貶低商人,「士」代表國體,「農」代表種植,「工 」代表加工,「商」代表買賣,是整個社會的先後運作程式。   「吾不如老圃」。孔子亦不是看不起農民,祇是謙稱在種植上比不起農民的 經驗。   其實士農工商四者皆可作奸犯科,「士」如不義得來的官位,「工」偷工減 料等等,不能單指商人。   王陽明的思想適應了當時時代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同時也為工商業指明了方 向。因此當他的思想傳播到日本以後,經過江戶時期中江籐樹、熊澤禧山的傳播 ,到德川幕府末期的變革時期,很快就成為當時反抗傳統要求變革的人們所接受 而廣泛流傳。他的思想逐漸成為幕府末期要求變革的志士們推動明治維新的一種 哲學和思想武器。如佐籐一齋、西鄉隆盛、吉四松蔭等都是當時著名的代表人物 。所以中國的國學大師章太炎說:「日本維新,亦由王學為其先導,王學豈有他 長?亦曰自尊無畏而已」(《答鐵錚》、《民報》第14號)。好一個「自尊無畏 」!在今天,不論是士、農、工、商,雖「異業而同道」,為了發展「仁」的事 業,都應做到「自尊無畏」。   明治維新,突出王陽明的儒家精神,實踐出來今天的日本,國強民富,社會 安定,人民康樂長壽,國情國體,充滿東方濃厚特色,弘揚傳統宗教與文化,不 受外來的極左極右衝擊與分化、分裂、及意識形態的困擾,所以人民團結愛國。 這是最尖端的利用儒家思想得出來的最佳成果。   被稱為「日本近代實業界之父」的澀澤榮(1840-1931)寫了著名的《論語 與算盤》一書,提出倫理道德與經濟發展的統一,即「富」與「仁」,「義」與 「利」的統一,不合乎倫理道德的發財致富,都祇是暫時的。他的思想對日本的 現代化發生了很大的影響。   董建華先生本人也是一個成功的儒商。香港是一個商業社會,是亞洲金融中 心;不懂得金融,不懂得經濟,就領導不了香港,董建華先生可說是「商而優則 士」。在這次亞洲金融危機中,香港雖也不能倖免,損失嚴重,但相比其他東南 亞國家,損失是最小的,港幣匯率穩定,對待炒家的策略應付自如,進退適度, 這是與董建華先生領導有方分不開的。我們堅信,在董建華先生領導下,加上有 背靠大陸的堅強後盾,亞洲金融危機終將過去,香港在亞洲必將是率先復甦的一 個地區。風暴過後,香港的經濟將更加堅實,其亞洲金融中心的地位必將更加鞏 固,從最低六千多點迅速回升近萬七點就是一個証明。   在亞洲金融風暴中,外圍大鱷一次又一次狙擊港元,他們配合散播謠言,蠱 惑人心,在証券、貨幣、的現貨、期貨市場上興風作浪。香港特區政府當機立斷 ,採取了一系列措施與國際大炒家展開決戰,取得了勝利。如果不採取這些措施 ,恆生指數就有可能從6000多點下跌到4000點,甚至更低,勢將進一步打擊房地 產、銀行及各行各業,導至失去信心,惡性循還,甚至重現1983年的慘況。因此 ,採取這些措施是完全必要和正確的。據初步估計國際炒家已損失慘重。但是另 一方面也暴露了香港的金融體制還有不少漏洞。如中央結算竟容許大量拋空盤到 期不交收,不嚴格執行「交易日後兩個工作日交收」的規定,使到拋空的違法 行為得不到應有的懲罰。這即使是在美國也是被禁止的。我們支持特區政府對此 進行必要的調查和追究。與此同時,香港也有少數人搭國際炒家的順風車,不是 與香港政府和香港人民同舟共濟,遏制國際炒家;而是推波助瀾,混水摸魚,為 了個人私利唯恐天下不亂。這種行為應該受到譴責,因為這是一種「見利忘義的 行為」,不懂得人溺己溺,人飢己飢的哲理,是與儒商的信念完全背道而馳的。   如果任由國際炒家為所欲為,不加必要的完善立法,導至香港市場一片混亂 ,覆巢之下,豈有完卵?因此,我們大家必須齊心協力,同舟共濟,使香港能安 度金融危機,再現繁榮!   回觀這次東亞金融危機,雖然在不同程度上,東南亞各國和地區,幾無一倖 免。但相對來說,受損失最少的首先是中國大陸,然後是香港、台灣和新加坡。 這都是華人或以華人為主的國家或者地區。這決非偶然。   至於說到「驕傲自大」,「任人唯親」,「假公濟私」,「貪污腐化」等等 ,恰恰都是儒家思想一貫反對的。祇能說是它們違反了孔子的教導,所以才給人 可乘之機,加劇了這次危機。   美國《時代週刊》宣稱,造成這次危機的根本原因在於亞洲經濟模式。它說 「其實造成危機的罪魁,正是上令下從的亞洲模式本身。這個模式令決策層驕傲 自大,任人唯親以至貪污腐化。.......更嚴重的是,由於沒有公眾監督、制約 、政府、商界和銀行構成『鐵三角』,長年累月地形成曖昧關係,淪落到由私交 決定政策的地步。這種局面導致效率低下,以至腐化。如果亞洲真的出現過什麼 奇跡的話,那就是這種模式居然能維持這麼久」。   相對這次美國對亞洲金融危機的冰冷態度,以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各亞 洲國家提出的苛刻條件,使受援國喪失經濟主權,將本國的經濟命脈拱手讓外人 控制,二者形成鮮明的對比,從而引起了亞洲政界和人民的強烈的對美國不滿情 緒。   在香港發起對港元,港股的衝擊也主要來自美歐資銀行。美國政府不願約束 金融投機者,以及對待這次亞洲金融危機的態度,可能有其重要的戰略考慮和經 濟利益,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深思。   但是往往事與願違,這次亞洲金融危機已經蔓延到俄國、拉美,以至影響到 歐、美股市,形成了世界性金融動盪。亞洲購買力削弱更直接影響到美國經濟, 而且國際游資是一把雙刃劍可以衝擊亞洲,也可以衝擊歐、美,前幾年英國、意 國的受衝擊就是先例。如大量資金撤出亞洲後,湧入美國,很易形成泡沫,也造 成了不可預測的變數。孔子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在全球一體 化的情況下,很難想像可以把自己的繁榮建立在別人貧窮的基礎上。這一點現在 已經逐漸顯露,難道還不能引起深思?   世界各國應立即進行緊急商討,設立新機構,改革全球金融體制,監管長期 資本管理公司等類的對衝基金等等之類公司,修改法例管制貸款給該等基金的有 關銀行,是必須要實行的,原因該等基金擾亂世界金融,如正在發展中的新興國 家,及近期發展太速與經濟薄弱,經濟結構組織本身不甚健全等的國家,災難性 更大,甚至令致受害國領導人下台,很多人民為公司倒閉失業而踏上自殺之路, 回顧亞洲各國未被狙擊之前,是欣欣向榮的,非常可惜,如不進行改革,弊端重 重,甚致以後經濟大國,如要控制或蠶食那一國家,就沿用此手段不須動用甚麼 飛彈原子武器,殺人不見血,就可成功達致目的。   非常可喜的消息,就擺在目前,對衝基金今次損失慘重,美國聯邦貯備局格 林斯潘勸喻銀行組團,及減息等一系列行動去拯救他們,防禦經濟風暴燒到美國 ,我相信這是個極好消息,國際大鱷目前忙於自救,暫時是無力再在世界中狙擊 ,經此一役,應暫告一段落,此等基金已失去投資者的信心,以後很難集資,世 界各受害國已有喘息機會,復甦它的經濟。   依我看來,「亞洲模式」,本身就是中西文化交匯的產物,它吸收了中西方 文化的長處,才促進了亞洲的奇跡的產生。但也要看到其不足,其不足主要不是 因為保留了東方文化(主要是儒家文化)的特點和美德,而主要是對東西方文化的 長處都吸收得不夠。西方的現代化管理模式有許多長處,如透明、制度嚴密、制 衡機制健全、法治、公眾監督等等,應該很好吸取。但是東方文化的許多美德和 價值觀也有許多長處,如勤勞、節儉、寬容,「任人唯賢」、重視教育、重視整 體利益。強調人際和諧,主張「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等等」。但是不 管西方文化或東方文化,首先一條是都要按經濟規律辦事,否則都要出問題。通 過這次金融危機,我們應該很好總結經驗和教訓,不是對亞洲模式失去信心,甚 至宣告亞洲模式的終結;而是通過這次危機的洗禮,要自尊、自強、自信,在烈 火中重生,使之更加健全、更加堅強,重新建立亞洲的經濟模式,以嶄新的面貌 迎接二十一世紀的挑戰!再現輝煌。最後,祝貴會會務興隆,孔子思想永耀人間 。並祝各位來賓,春節快樂,身心康泰,萬事勝意。 (本人上述講詞,如有同感,請廣事宣傳,歡迎再複印給各親友。功德無量!) 自www.confucianacademy.com 2001年7月4日 Copyright (c) Hong Kong Society of Humanistic Philosoph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