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文哲學會網頁 http://www.arts.cuhk.edu.hk/~hkshp 《新唯識論》研究·餘論 陳強   在古代的印度和中國,各大宗教的思想家通過對經典的微言大義加以詮釋和 組織建立了一系列體大思精的形上學體系。在東方文化的傳統中,「經」作為思 想學問之酵母似乎帶有某種不可言說的神秘的意味。若以之為外在的研究對象, 那麼它向讀者呈現的只是散漫而無章法的語言文字。而在得意忘言的詮釋者那裡 ,經典即如蘊涵豐厚的種子一樣開始發芽滋長:由經而傳,由傳而注,由注而疏 ,最終蔚為系統而有條理的學問體系。在近代中國,這一古老的思想傳統因為熊 十力的《新唯識論》獲得了新生。熊氏之知交馬一浮在《新論》文言本的序言中 有這樣一段評論:「十力精察識,善名理,澄鑒冥會,語皆造微。早宗護法,搜 玄唯識,已而悟其乖真。精思十年,始出《境論》。將以昭宣本跡,統貫天人, 囊括古今,平章華梵。其為書也,證智體之非外,故示之以『明宗』;辨識幻之 從緣,故析之以『唯識』;抉大法之本始,故攝之以『轉變』;顯神用之不測, 故寄之以『功能』;征器界之無實,故彰之以『成色』;審有情之能反,故約之 以『明心』。」概而言之,新唯識論以為作為本心的純白之意在沾染感性經驗的 客塵後即迷以逐物,由此將思緒遄飛的內宇宙混同於森然萬象之外宇宙;本心一 旦與經驗記憶相合即生「辟」與「翕」這兩種相反相成的勢用,前者表達為發動 意識行為的隱微的意向性,後者則顯示為賦予純白之意以形質的理性閥限;只有 即流行而識主宰,於跡象而證真常,方可領略本體寂而能化、靜而譎變的複雜面 相。本文摘錄了《新唯識論》中富於原創性的段落並加以引伸和發揮,希冀通過 義理上的疏解使熊氏之思想體系更臻完善。在詮釋的過程中,我嘗試結合下意識 心理結構的分析描述意識層面變化密移的種種現象──而深層心理的探討恰恰是 新論所欠缺的。 [參考書目] 《瑜伽師地論》彌勒造,《大正藏》第三十卷瑜伽部上 《攝大乘論》無著造,《大正藏》第三十一卷瑜伽部下 《成唯識論》護法等造,《大正藏》第三十一卷瑜伽部下 《呂澂佛學論著選集》(1-5卷),山東,齊魯書社1991年版 《佛教史》杜繼文主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版 《中國佛教》(1-4卷)中國佛教協會編,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89年版 《新唯識論》熊十力著,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版 《十力語要》熊十力著,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版 《佛家名相通釋》熊十力著,上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5年版 《熊十力先生學行年表》蔡仁厚著,台北,明文書局1991年版 《熊十力思想研究》郭齊勇著,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熊十力評傳》宋志明著,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3年版 《熊十力的新唯識論與胡塞爾的現象學》張慶熊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 2001年4月26日 Copyright (c) Hong Kong Society of Humanistic Philosoph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