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文哲學會網頁 http://www.arts.cuhk.edu.hk/~hkshp 《新唯識論》研究·第六章 明心 陳強   新唯識論將心區分為本心與習心——作為本心的純白之意只以無知之知證會 無相之相,一旦沾染感性經驗的客塵即生遍計所執的習心,從而使「我」迷以逐 物、沉溺生死海中。千條萬緒的習氣儲積而不散,繁賾而不亂,形成下意識表層 含藏經驗理性的新薰種界。藏識的新薰種和本有種當時機成熟之時即由翕闢成變 的機制生起意識層面萬象紛然的心所或心數。在有宗的「五位百法」中,心所法 共計六位五十一法:1、遍行位──觸、作意、受、想、思等五數;2、別境位─ ─欲、勝解、念、定、慧等五數;3、善數位──信、精進、慚、愧、無貪、無 嗔、無癡、輕安、不放逸、行捨、不害等十一數;4、煩惱位──貪、嗔、癡、 慢、疑、惡見等六數;5、隨煩惱位──忿、恨、惱、覆、誑、諂、 、害、嫉、 慳、無慚、無愧、不信、懈怠、放逸、昏忱、掉舉、失念、不正知、散亂等二十 數;6、不定位──睡眠、惡作、尋、伺等四數。熊十力將法相舊說重新加以編 排組織,董理為四位二十四法:1、恆行位──觸、作意、受、欲、想、思等六 數;2、別境位──慧、尋、伺、疑、勝解、念等六數;3、染數位──癡、貪、 嗔、慢、惡見等五數;4、善數位──定、信、無癡、無貪、無嗔、精進、不放 逸等七數。前二位性通善染──恆行與八識相應俱起,別境卻需緣特定的境界; 後二位正相反對──染數性唯是染、違礙正念,善數則自性清淨、遠離垢染。   觸數 「觸數者,於境趣逐故,故名為觸,如眼識方取青等境。同時,即有 追求於境之勢用,與識俱起故。乃至意識獨行思構時,亦有一種勢用對於所緣義 境,而專趣奔逐以赴之者。如是勢用,是名觸數,而非即心。心者任運而轉,心 所則有為作,此其大較也。」89作為本我的純白之意在性相上空空如也,毫無計 度分別之心──而當五識現起外境之時必然與之同時起念,由此沾染感性器官趣 逐外境之根性。當第六識依經驗記憶獨起思構時,自有一種趣逐境相的勢用與之 俱生—此即觸數。觸數附屬有所為作的相分而非任運而轉的見分。   作意數 「作意數者,警覺於心,及餘數故,故名作意。心於所緣,任運轉 故,原無籌度。由作意力與心同行,而警於心,令增明故。又於餘數同轉者,警 令有力,同助成心,了所緣故。又如理作意,有大勢用。如惑熾時,瞿然警覺, 明解即生。故染污法畢竟不足障此心者,賴有作意也。」90心常鬆弛無為,於其 所緣不加籌度──而當作意力發用時即刻驚醒,由此極大增盛計度分別的能力。 比如,遠見汽車馳來即知避路,蓋因記憶中有關此物傷人的印象已在剎那間醒覺 。又如,主體在推求伺察之際百思不解,忽然因作意之勢而得中肯的念慮,從而 使疑團渙然冰釋。   受數 「受數者,於境領納順違相故,故名為受。領順益相,即是樂受。領 違損相,即是苦受。舊說於苦樂二受外,更立捨受,謂於境取俱非相故,此不應 理。夫所謂非順非違者,實即順相降至低度。然既無違相,即當名順,不得說為 俱非。故彼捨受,義非能立。」91受指感受或感覺──主體在領納境相時覺得順 暢為樂受,感到違礙則為苦受。「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即為苦受之一例: 當日受傷的痛楚永遠作為新薰種子存留在記憶之中,所以日後「井繩」之相狀一 旦呈現即生驚怖之心。樂受仿此可知。舊唯識學於苦樂二受外另立非順非違的捨 受,究其實僅指順違之相不大顯著的情緒狀態而已。   欲數 「欲數者,於所緣境,懷希望故,故說為欲。隨境欣厭,而起希求。 於可欣事上,未得希合,已得願不離。於可厭事上未得希不合,已得願離,故皆 有欲。舊說於中容境,一向無慾,故欲非恆行,此不應理。彼雲中容境者,謂非 欣非厭故。不知單就境言,無所謂可欣可厭。受領於境,欣厭乃生。領欣境久, 欣相漸低,疑於非欣。然既無厭,仍屬可欣,不得說為俱非。夫領欣境久,則欣 相低微,而欲歸平淡,要非全無慾者。故不應說欲非恆行。或復有難,人情於可 厭事,經歷長時,求離不得,其希望以漸減,而之於絕。由此言之,欲非恆有, 不知歷可厭事,欲離不得,如是久之,則求離之欲,漸即消沮,終不全無,且其 欲必別有所寄。」92對於所緣境懷有某種希求即說為欲。欲數在心理狀態上表現 為欣、厭這兩種相反的情緒反應──前者指對自己喜樂之事未得的希冀遇上,已 得的希翼存留;後者則指對自己煩憎之事未得的希冀避開,已得的希翼脫離。舊 說以為存在無欣無厭的中容境,實則僅是某種欲求不大顯著的心理狀態──境相 本身自無慾求可言,欣厭蓋指由所緣境引發的內心感受。兩種對立的欲求一旦同 時呈現即在內心深處彼此爭衡,其中一方得償所願勢必抑制了另一方的需要。此 外,凝斂的經驗理性也對欲求起到制約的作用──若是知道所願斷難實現,那麼 欣厭之情就會自然而然趨於淡漠。比如,某公避難農家,與牛同廄而居卻讀書甚 樂。現前牛糞為可厭境,然求離不得也就無復望離──而同時讀書卻別有一種義 理之境可為欲求所寄。   想數 「想數,於境取像故,施設種種名言故,故名為想。雲何取像?想極明 利,能於境取分齊相故,如計此是青,非非青等。雲何施設名言?由取分齊相故 ,得起種種名言。想形於內,必依聲氣之助,以達於外。故想者,實未出諸口之 名言。」93想以取像為性,而由經驗印象之抽像綜會即生種種名言。比如,「花 」可以指代記憶中葆有的茉莉、芍藥、牡丹、臘梅、山茶等各類花卉之印象── 一旦以名言的形式在心上呈現,「我」就不自覺地將其指代的外在物事與根、莖 、葉、果區分開來。內心之言說僅僅局限於各自獨立的阿賴耶識,若欲實現主體 間的相互交流則唯有借助話語音聲之傳送。   思數 「思數者,造作勝故,於善惡事能役心故,故名為思。雲何造作勝?心 者任運而轉,思數則是一種造作的勢用,由慣習故,其力特勝。於善惡事能役心 者,謂由善性思數力能造作善故,而心亦資之以顯。故說思數於善數之造作,能 役使其心以相與有成也。由染性思數力,能造作惡故。而心乃被障而不顯,故說 思數於惡事之造作,亦能役使其心,而果於自用也。」94思數乃是某種由心理慣 習造作善惡的心所。善性思數源於正聞薰習,總是令我嚴於律己、見賢思齊;染 性思數則依止有漏功能,每每使人泯滅天良、為非作歹──不論行善為惡皆經內 心的思慮斟酌。比如,幫朋友的忙有的出於義氣,有的則出於人情──後者即是 善性思數之一例。又如,違章駕車有的因為時間趕急,有的則因為生性魯莽── 前者即是染性思數之一例。思數呈現時翕盛於辟,當此之際,遍計所執之「我」 浮上了下意識表層的經驗結構;新薰種的翕勢在善性思數中激發了與之相對的本 有種的辟勢,而在染性思數中則牢寵了辟勢,有如豪奴奪主而自用其威。   慧數 「慧數者,於所觀境有簡擇故,故名為慧。慧者,由歷練於觀物析理 而日益發展。然必與想數俱。以於境取分齊相故,亦必俱尋伺。以於境淺深推度 故,由推度已,方得決定。……爰自推度,迄於決定,總名簡擇。故一念心中, 簡擇完成,實資比量之術,但以其術操之至熟,故日常緣境,常若當機立決,不 由比度者,而實乃不爾。又慧唯向外求理,故恃慧者,恆外馳而迷失其固有之智 ,即無由證知真理。若能反求諸自性智而勿失之,則貞明遍照,不由擬議。」95 慧數乃是對所緣境加以辨析的智能,作為思慮之明解必緣想數而起。面對相同的 境況,張人與李人可能會採取完全不同的對策,蓋因各自的阿賴耶識孕育了迥然 有別的心理機制。大致而言,識見的高明惑暗取決於辟勢之盛衰強弱,而心思之 周詳疏略則取決於翕勢之盛衰強弱。平常考慮問題之時必以完整的經驗記憶為思 維背景,如此方可進行類比推理,而隱涵於種界的相似的經歷每每予人以不假思 索的機敏和練達。慧數始終拘泥實在論見地,不過習心暫時離妄之懸解──當貪 、嗔、癡等無明熾盛之時即無法對所緣境加以清楚的辨析。   尋伺二數 「尋伺通相,唯是推度。推度必由淺入深。淺者,粗具全體計畫 ,猶如作模。深者,於全體計畫中,又復探賾索隱,親切有味。如依模填采,令 媚好出。蓋後念慧續前念慧而起。歷位異故,淺深遂分。淺推度位,目之為尋。 深推度位,名之以伺。世以為推度之用,先觀於分,後綜其全。此未審也。實則 慧數與心相應取境,才起推度,即具全體計畫。然推度創起,此全計劃固在模糊 與變動之中,實有漸趨分畛之勢。及夫繼續前展,則分畛以漸而至明確。即全計 畫,亦由分畛明確而始得決定。然當求詳於分畛之際,固仍不離於全計畫,唯全 計畫待分畛明確而後可定。」96尋伺的相狀無非由淺入深的推度思慮,第六識先 是以名言的形式作了粗略的構畫,接著依托全景進行細緻入微的局部考量。尋數 乃是淺慮,而伺數則為深思。比如,我忽然心血來潮,想去拜訪一位久違的朋友 。意向一經確定即引起後念的呈現──「路太遠了,還是搭公車便捷。」明顯可 以看出念慮隨著推度的展開由略而詳。當由尋入伺之際,慧之為用尤為猛利。葆 有經驗記憶的新薰種在計度思維的過程中始終處於醒覺的狀態,是故遍計所執之 「我」下意識地知悉朋友住所的方位、距離遠近以及公車所經的路線。   疑數 「疑數者,於境猶豫故,故說為疑。舊說以疑屬本惑之一,此亦稍過 。夫疑者,善用之則悟之幾也,不善用之則愚之始也。理道無窮,行而不著,習 焉不察,則不知其無窮也。然著察之用,往往資疑以導其先。……夫疑之可貴者 ,謂可由此而啟悟耳。若徒以懷疑為能事,一切不肯審決,則終自絕於真理之門 。須知疑慮滋多,只增迷惘。……若懷疑太過者,便時時有一礙膺之物,觸途成 滯,何由得入正理?」97對於視屏上呈現的相狀猶豫不決即說為疑。我們知道外 在聞見每以經驗記憶的形式儲存在下意識表層的新薰種界,而作為本我的純白之 意則假借感性經驗之印象進行自我了別。遍計所執的習心一旦以疑數思慮特定的 意識對象,「我」即證知先前習以為常的淺陋之見再也無法執為當然──在下意 識的意地必有與之對應的更為深奧的所以然之理。牛頓從蘋果墮地悟及萬有引力 的存在即為由疑啟悟之一例。而若在在生疑、觸途成滯則只會損害作為「我」之 存在方式的經驗理性的完整與周密。   勝解數 「於決定境深印持故,不可引轉故,故名勝解。由勝解數,相應於 心。便於所緣境審擇決定而起印持,此事如是,非不如是。即此正印持頃,更有 異緣,不能引轉,令此念中別生疑惑。於決定境乃得有此。決定境者,從能量而 名決定,不唯現比量所得是決定境,即非量所得亦名決定境。」98勝解指對於作 緣境作出明確的審擇判斷,而只有當下之念方可言及此數。若前念於境審決而印 持之,及至後念忽覺前非,則於前念仍名勝解。審擇判斷作為此數的根本特徵純 由能動的意識見分決定──即便通過錯誤的實證或推理而得的論斷亦不外此。而 當心上猶豫之時即無審決之勝解。   念數 「念數者,於曾習境,令心明記不忘故,故名為念。念資於前念想, 由想相應於心,而於境取像故,雖復當念遷滅,而有習氣潛伏等流。由想習潛存 故,今時憶念,遂乃再現。……然念起亦由作意力於所曾更警令不失故,故有憶 持。由念能憶曾更,故能數往知來,而無蒙昧之患也。」99於所更事警令不失, 遂有念起,分明記憶──此為念數之緣起。先前所歷之境每以經驗印象的形式存 於賴耶種界,並可依內心憶持在視屏上重新現起,而失念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 於起念時作意之力的強弱。「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與特定的 印象相關的相狀一旦呈現極易勾起記憶,從而使所更之事由隱而顯。   癡與無癡二數 「迷暗勢用,實為一切染數之導首。即此勢用,名為無明, 亦云癡故。人之生也,無端而有一團迷暗,與形俱始。觸處設問,總歸無答。… …無癡數者,正對治無明故,於諸理事明解不迷故,故名無癡。」100無知無識 的本我因感性經驗之印象迷失自性,由此而生虛妄分別—當純白之意終於以證自 證分證知自身時,遍計所執的癡數即一變而為四大皆空的無癡數。《南柯太守傳 》裡說,某公夢入大槐安國,娶了公主,做了南柯太守──猛然醒覺,乃是一夢 。世事幻化,多類南柯一夢。   貪與無貪二數 「貪數者,對境起愛故,深染著故,故名為貪。貪相不可勝 窮,略談其要,別以八種(曰自體貪,曰後有貪,曰嗣續貪,曰男女貪,日資具 貪,曰貪貪,曰蓋貪,曰見貪)。……無貪數者,正對治貪故,無染著故,故名 無貪。由定及信,相應心故。有無貪勢用俱轉。無貪者,謂於貪習察識精嚴,而 深禁絕之,是名無貪。」101純白之意在沾染感性經驗的客塵後即以外在的五識 身自居,由此而生親暱自體、趨逐境相的種種貪相──可以表現為親愛己身,力 求延年益壽、子嗣不斷;追慕男歡女愛以及令己舒適快意的田宅、財貨、權勢、 名譽等資具;留戀已逝的良辰美景或者烏有的仙山瓊閣;維護自己及黨徒的意見 ,即便明知淺陋悖謬亦執著不捨。只有激發天良、由定發慧,才能克服因翕勢過 盛而起的貪戀之情。   嗔與無嗔二數 「嗔數者,於諸有情,起憎恚故,故名為嗔。《倫記》五十 九說嗔略有三。一、有情嗔,於有情而起嗔故。二、境界嗔,於不可意境,即生 嗔故。三、見嗔,於他見生嗔故。……無嗔數者,正對治嗔故,無憎恚故,故名 無嗔。由定及信,相應心故,有無嗔勢用俱轉。無嗔者,謂於嗔習察識精嚴而深 禁絕之,是名無嗔。」102 嗔由我見而起。或是將恚怒之意指向經驗記憶中與己 不利的個人或人群,平常說名為仇恨;或是將怨憎之情指向經驗記憶中令己不適 的特定的環境,平常說名為煩惱。前者一般恆久不易,後者卻往往過後消歇。此 外,尚有因見貪而起的見嗔:夫唯貪著己見,故不能容納它見,遂乃惡直而丑正 ,是馬而非鹿──從來朋黨之禍、門戶之爭,皆由此起。當嗔數萌時,反諸本心 、誠明自照,即悟民胞物與,而天下無一物非我也。       「慢數者,依於我見而高舉故,故名為慢。」103將五識身計執為我,令心 高舉,即是我慢。有種種表現形式:於材智遠勝己者,即稱稍有不逮,此為卑慢 ;甚且反謂己勝於彼,此為過慢──其實即便作了如實的評估亦是一種泛泛的我 漫,蓋因兩相對比之時必然高揚自心;至於己雖不德而自居有德則屬邪慢。慢數 呈現之時辟勢極度膨脹,然仍為新薰種生發的翕勢所籠罩──這在心理狀態上反 映為驕矜剛愎而無羞慚之心。   惡見數 「惡見數者,於境顛倒推度故,慧與癡俱故,故名惡見。惡見相狀 複雜,不可窮詰。抉其重者,略談三見,日我見,邊見,邪見。」104 我見指人 因不了自性遂私形軀而計執為我和我所。邊見指偏頗之見,可分為誤執諸法為恆 常的常見以及妄計物相為斷滅的斷見。邪見則指虛妄顛倒之見,可分為於本無事 虛構為有的增益見以及於本有事妄計為無的損減見。綜上三見,邪見最寬,一切 謬解,皆邪見攝。   定數 「定數者,令心收攝凝聚故,正對治沉掉故,故名為定。由如理作意 力故,有定數生。定者,收攝凝聚,並力內注,助心反緣,不循諸惑滑熟路故。 」105 欲明定數須先領會沉掉之意:沉者昏沉,掉者掉舉,亦云浮散,沉掉蓋指 心思昏沉浮散。我們知道習心儼然以外在的五識身自居,也由此沾染肉體憊怠懶 散之根性──此即沉掉之由來。如此下墮的趨勢往往激發與之相對的反動勢用的 現起。辟勢在正常狀態下乃是某種超越經驗理性的伸張的勢用,而當「我」鬆懈 之際即顯示為以意志的力量克服沉掉之勢的凝斂的定數。   信數 「信數者,令心清淨故,正對治無慚無愧故,故說為信。由如理作意 力故,引生清淨勢用。即此淨勢,葉合於心,而共趨所緣者,是名信故。」106 當種種染習熾盛之時,「我」便隨著無明業力的下墮之勢一路滑行。此時若能天 良發現必生羞恥之心:內自我開始厭憎不安於己所扮演的五識身,直有無地自容 的感覺──昂揚的辟勢因而向內急劇收縮。以此為契機反身而誠、自力起信,即 可激發性智的清淨勢用。   精進與不放逸二數 「精進數者,對治諸惑故,令心勇悍故,故名精進。由 如理作意力故,有勇悍勢用俱起,而葉合於心同所行轉。凡人不精進者,即役於 形,錮於惑,而無所堪任。是放其心以亡其生理者也。精進者,自強不息。體至 剛而涵萬有,立至誠以宰百為,日新而不用其故,進進而無所於止。故在心為勇 悍之相焉。……不放逸者,對治諸惑故,恆持戒故,名不放逸。由如理作意力故 ,有戒懼勢用俱起,葉合於心,同所行轉,令心常惺,惑不得起,為定所依。」 107 精進與不放逸一主能動地超越惑染,一主被動地抑制惑染,可謂一對輔車相 依、和而不同的善數。此二數對應無明業惑而起。習心將外在形體計執為「我」 後,必然受制於生物界趨利避害的競爭法則,由此而生種種過惡:如諂媚強者, 欺凌弱小;賢於己者,嫉若仇;利之所在,貪求不捨;矯揉造作,偽善要譽。當 此之際,迷以逐物的自我猶如一艘無舵之船在生死海中隨波逐流。而作為本我的 純白之意在對立面的刺激之下即生堅定不移的意向性,像定盤針一樣指引航船破 浪而行──精進乃其勇往直前的勢用,不放逸則為克服阻力的勢用。 [註釋] [89] 熊十力:《新唯識論》,第599-600頁 [90] 熊十力:《新唯識論》,第600頁。 [91] 熊十力:《新唯識論》,第600頁。 [92] 熊十力:《新唯識論》,第601頁。 [93] 熊十力:《新唯識論》,第601頁。 [94] 熊十力:《新唯識論》,第601-602頁。 [95] 熊十力:《新唯識論》,第602-603頁。 [96] 熊十力:《新唯識論》,第603頁。 [97] 熊十力:《新唯識論》,第604頁。 [98] 熊十力:《新唯識論》,第605頁。 [99] 熊十力:《新唯識論》,第606-607頁,614頁。 [100] 熊十力:《新唯識論》,第607-608頁,614頁。 [101] 熊十力:《新唯識論》,第609、616頁。 [102] 熊十力:《新唯識論》,第609頁。 [103] 熊十力:《新唯識論》,第610頁。 [104] 熊十力:《新唯識論》,第612頁。 [105] 熊十力:《新唯識論》,第613頁。 [106] 熊十力:《新唯識論》,第617-618頁。 2001年4月25日 Copyright (c) Hong Kong Society of Humanistic Philosoph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