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哲學十大論題BBS 科學與宗教 Tuesday, 23-Feb-99 23:42:40 科學與宗教 一、 感覺、認識與真理 記得我讀書的時候,有一次和同學討論,談到在場所有的人所看到 的顏色在內心裡所產生的印象是否是一致的。我當時認為這個問題是沒 法檢驗的。對於我自己來說,我的感覺是生動的,在我的意識層面上有 生動的像。比如當我看到一個紅蘋果,它的樣子是具體而生動的,而且 是實在的。但是如果我們大家都在觀察這個蘋果,並且都認為我們看到 的是一個紅色的蘋果,而且對它的描述在語義上是一致的,那麼是否表 示我們的意識所“看到”的東西也是一致的呢?我認為這個問題至少在 目前的技術水平上是無法檢驗的。我們所有的人,只是由於采用了同樣 的通信協議,而且我們具有相同的人的屬性,才能夠就我們所看到的東 西進行交流,這是第一。第二,認識的實踐性意義說明,我們的感覺和 我們的行動是適應的。感覺和行為的協調是從出生開始便一同發展(見皮 亞杰),感覺和行動的協調最後導致我們得到了一個關於世界的構造,或 者是關於這個世界的一個“正確”的像。並且所有的人由於我們作為人 的屬性的一致,在行動和通信水平上是一致的,所以我們的認識可以統 一起來。只有與行動的協調的水平上,我們才能說我們有“正確”的認 識。 但是如果我們對認識進一步拓展,問題就出來了。在人的整個成長 時期,我們所建立的日常經驗用於對付我們的生活是足夠的了。但是對 於日常經驗以外的認識,我們必須通過大量的實驗和假說來建立關於世 界的構造。在這種意義上,應該說世界是自在自為的,不論你對於它有 什麼樣的認識或者理論,它總是在那裡。有人可能會拿出測不準原理來 說明自然界本身會欺騙我們。但我要指出這乃是由於人的測量干預了自 然進程,導致你對於自然的誤解。 不僅在日常經驗以外的認識是如此,即便是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我 們的感覺也常常給我們錯誤的印象,從而也影響到我們的認識。視覺錯 覺是最明顯的例子。大量的實驗說明視覺錯覺不僅存在,而且幾乎不能 糾正。關於視覺發育的實驗,有很多動物實驗更說明了這一點。有人用 貓做實驗,在小貓剛剛出生的最初一個幾個星期,把它飼養在一個只一 些有很窄的豎條柵欄能夠透光的籠舍裡,使它的視網膜中對於橫向線條 敏感的細胞不能得到刺激,因而不能得到很好的發育。等到被放出來以 後,這個可憐的貓咪對於世界的錯誤的感覺就永遠的不到糾正了。關於 這只貓,我們人類究竟有多少優越感?我只能說,在人類的進化過程中 ,我們的感覺器官僅僅進化到一個足夠的水平,進一步可以推想我們的 智力也僅僅進化到一個大致夠用的水平。也就是說,關於這個自在自為 的世界,我們只看到了我們需要看到的東西。有些動物的感光光譜範圍 要比我們偏向紫外,而另一些動物則根本看不見什麼光,他們關於這個 世界的觀點肯定與我們不同,但我們生活在同一個世界裡。可以設想某 種外星人與我們關於這個世界的認識的大相徑庭,但他們的認識與他們 的活動象我們一樣是相協調的。 按照一般人的觀點,科學能夠達到真理,或者說是正確的認識。但 是這種“正確”的認識僅僅在實踐的水平是才是有意義的。也就是說, 真理與我們的實踐是相互協調一致的。首先就感覺而言,我們的感覺並 不能忠實地對世界進行模寫(以如前所述)。其次,科學探索活動的目 的固然是為了追求真理,但探索的結果的“正確性”並不高出我們的常 識。人類關於這個世界的所有的認識都具有人的性質。也就是說,人的 各種知識是為人服務的。所謂真理也是在這一層意義上的真理。超乎“ 人”的絕對的真理,放之宇宙間一切生靈而“皆準”的絕對真理是不存 在的,而且是沒有意義、難於想象的(並不是說絕對真理不存在,而是 說“這種”絕對真理不存在)。 但這並不等於說真理是沒有意義的。科學探索的活動是為了拓展人 類的活動的時空範圍。通過探索而達到的正確的知識可以實現這個目的 ,而錯誤的認識達不到這個目的。這就更說明了真理的實踐性的意義。 但這樣說並不等同於經驗主義。就實踐的意義而言,經驗主義的範圍是 狹窄的。經驗知識只能滿足一個非常具體的活動的需要。而科學探索的 結果,也就是科學知識,是關於世界的構造的整體的認識。科學總是企 圖得到關於這個世界的整體的時空構造體系,只有這樣才能滿足人類達 到真理的認識的需要。所以,所謂真理。反映了人類對於拓展無限的活 動範圍的企圖。 當然,我並不是說科學理論絕對代表了當前人類活動的範圍,它只 是代表了活動範圍的可能性。科學使人類在其活動和觀察範圍內能夠對 世界的進程作出預言,從而能夠指導人類的活動。 二、 科學 人的認識的“正確性”只是就人的活動能力和活動範圍而言,科學 理論也只是基於實驗的邏輯推演。公理的正確性也只是就其實踐性而言 。一個依錯誤的公理而建立起來的理論體系在實踐上是沒有意義的。科 學並不絕對保證在某個確定的階段上其結果的正確性。科學的內涵包括 科學精神、科學原則和通過科學活動而達到的知識。科學的精髓是科學 精神。科學精神保證了科學能夠不斷地產生內在的動力向前發展,自我 修正,並且與人類的活動能力和活動範圍的發展相協調(見庫恩)。 系統地建立科學體系的企圖始自亞裡士多德。但是我們如果把他的 科學著作拿來讀一下,會發現裡面充滿了謬誤。但那的確是最初的科學 著作。科學概念從現實經驗對象開始(客觀性),而擯棄一切神秘主義 的東西。神秘主義導致我們對一些基本概念不再追究,反正把它交給某 個萬能的大師就行了,不管我們的事。科學從人的實踐和觀察開始,並 且建立關於某個分類學科的體系。科學要求提供假設和解釋,並依據正 確的邏輯建立體系。亞裡士多德的科學盡管滿紙荒唐言,但體現了這樣 一個過程。在他的時代,簡陋的實驗和觀察手段,知識的淺陋,人類活 動能力的有限,使得他不可能達到今天的成果。 科學活動是一個建構的過程。建構是一個主動的過程,所謂絕對的 客觀的觀察是沒有意義的。我們的頭腦並不是一個照相機,一架照相機 也不能理解它的感光底版上的像的意義。人類的認識依據一個認識框架 ,我們的意識所“看到”的東西是經過了一個認識框架,並在意識環境 裡得到定位的像。甚至人的感覺,也不是絕對客觀的。感覺細胞已經包 含了初步的模式化工具,所以感覺已經有初步的加工在裡面了。更不用 說,認識到的對象取決於我們的認識模式。而這裡面就已經有可能有謬 誤在裡面了。當然,只要與我們的實踐活動或者理論體系不相孛,那也 就無所謂,也發現不了問題所在。 作為建構的科學,人類的活動起了很大的作用。假設的提出就必須 依照我們頭腦中現有的世界體系,然後我們設法把假設與現有的體系和 實踐活動相協調一致。如果做不到,就要從頭再來。目的是要提出學說 ,學說要具有“合理性”。什麼是合理性呢?這就是需要在實踐的意義 上進行協調,沒有條件進行實驗的,只能在常識或者現有的理論體系上 進行協調。現有的體系則是前人的科學工作的結果。 前面已經說了我們的知識,或者說我們頭腦中關於這個世界的構造 體系,是人與世界相互作用的結果,它是認識主體與世界之間的一個中 介。它既不是客觀世界本身,也不是認識主體,但它在主體一邊,是主 體的附屬物。它的形成包含了體系的建構過程和與實踐相協調的過程。 因此,客觀性仍然體現在實踐性上。實踐能力的不斷擴展,觀察手段的 不斷增強,知識的不斷增廣和加深,使人類的知識不斷地由零散走向系 統化,不斷地糾正自己的認識。科學總是要不斷地把事實包容到自己的 理論體系中來。科學不可能排斥即已存在的現象和事實。 這也是純粹的理性主義與科學的區別。理性主義企圖以理性框架來 規範世界,並且理性主義總想一次就把事情搞完,什麼都是完備的了, 整個宇宙都已經包容在理性框架裡面了。而且理性主義有一個特點,就 是免不了有價值標記在他們的理論成果裡面,理性主義總企圖以和諧作 為構造世界的最終目標。當然他們沒有必要這樣做。理性主義者熱衷於 構造一個完美的體系,並且似乎總包含著最終的價值目標,這就使得理 性主義似乎總與宗教糾纏不清。理性主義的世界是靜止的,秩序井然的 ,即便是存在發展和運動也是符合美學的。科學則從來不以人類的一相 情願來規範世界。老黑格爾的哲學的發展觀算是夠浪漫的了,結果還是 脫離不了發展的最終目標這種“大團圓”式的結局。理性主義者總是想 當總設計師,連馬克思這個黑格爾的學生都免不了中這個毒。科學總是 在前進的。它從事實出發,總是在不斷地打破自己的結構,不斷地重建 體系,不斷地與人類的實踐相互促進。盡管“在科學理論的範圍內,存 在著包容整個世界、追求類似於形而上學目的的種種嘗試,所不同的是 ,科學對嚴酷的、頑強的事實負有更大的責任”(羅素)。 然而科學不僅僅強調要包容即有的事實。科學理論首先是一個理論 體系,這就和經驗主義和實證主義不一樣。實證主義者不敢超越經驗和 經驗描述的範圍內,而科學體系本身並不與康德的形而上學相孛。 宗教理論體系同樣地既企圖包容所有的事實,也追求內部的邏輯一 致(由於神秘主義甚至連這個都不要,我確實不知道他們用來傳道的語 言如何實施。當然,他們不追求這種邏輯上的一致性,所以這個問題對 於他們是沒有意義的,他們完全可以不理會這種發難)。但科學與宗教 和神秘主義相區別的最重要的一點在於,科學一般地與價值無關。科學 中關於世界的基本概念始自現實經驗對象,因此科學要求有一個基本的 信念,就是自在自為的客觀世界。科學的任務是要建立關於這個世界的 知識系統,這就要求不能以價值判斷來代替分析。而恰恰在基本信念這 一點上,科學又與宗教糾纏不清。在這裡我只能說,宗教的基本信念是 一個關於價值的信仰,這種價值信仰容易帶來認識上偏離客觀性。 三、 唯物主義的科學信念 寫到這裡,好象出了一點問題。“自在自為的客觀世界”與其說是 科學的基本信念,不如說是唯物主義的信念。唯物主義是什麼?首先它 肯定不是一個認識過程中的結論,它應該是一種基本的認識立場、態度 。換言之,這種基本的態度和立場似乎是沒有實踐性意義的。如果不這 麼看,誰難道能把唯物主義的當作一個認識結論?我們可以做一下這種 嘗試。 假設我們搞它一個最樸素的認識模型(其實這個模型本身就已經有 了一個預設在裡面了)。所謂最樸素的,是想說明這個意思,它沒有更 多的知識在裡面,沒有什麼先入為主的觀點在裡面,只有最原始的觀察 經驗。這個模型包括三個部分,一個世界W(世界的存在誰也否定不了) ,一個認識主體S(沒有辦法,這是一個樸素的經驗,我扔不掉它),一 個世界和主體之間的中介M(總得搭一個橋啊)。把主體和世界對立起 來可能不是一個能讓大家公認的辦法,但是我們可以在後面的分析中來 設法彌合他們。 W<====>M<====>S 唯物主義肯定W的真實性,進而也就肯定了M和S的真實性。假設我們認 為現在還不能把W的真實性作為一個一元概念,必須經過分析才能證實 。頭腦樸素的人可能會以M來肯定W的真實性,但這和以W或S來肯定其他 部件沒有什麼區別,讓他們互相證實顯然等於什麼也沒有說。 現在再走得稍微遠一點。S到底是什麼?它是否是一個可以科學地 確認的東西?“我”作為認識主體的一部分,每時每刻都在經驗著世界 和自我意識的活動。一個純粹的“我”如果是“自在自為”的,它究竟 有什麼含義?如果我的活動能給“我”每時每刻的體驗,那麼“我”就 是有一定功能的。一個純粹的“我”怎樣才能承擔起這麼多的活動呢? 把我的“活動”與世界的活動對立起來可能也沒有什麼意義。 如果我們把S的認識活動當作一個系統的功能(糟糕,又回到老路上 去了,承認了主體的認識功能依賴於一個客觀實體),那麼“自我意識 ”是否也是這個系統的功能的一部分呢?再這麼搞下去,就只剩下了一 個純粹的“自我”E(Ego),就有了下面的模型。 | W<====>M<====>S<===|===>E | 結果與Ego相對立的就是一個“大世界”(W+M+S)了。那麼我們好象可 以說,大世界的存在是E的存在的依據。但對於個人的經驗來說,大世界 的存在又依賴於E的存在。但如果我們以E為第一性,那麼干脆連歷史也 否定算了,因為“我”一死,也就無所謂什麼“大世界”了。 以上的分析也許沒有什麼意義。反正我們的基本信念對於科學的實 踐性來說,沒有什麼問題,地球照樣轉,日子照樣過,別人死了我還沒 死,我死了還有我的子子孫孫。 上面討論的實際上是唯物主義一元論世界觀的問題。我前面所說的 “好象出了點問題”的地方就在這裡。如果說,科學的精髓在於對於事 實的關注、在於對現實世界的不斷地探索,那麼說自在自為的客觀世界 是科學的基本信念就似乎不那麼合適了。文藝複興以來,很多可以既稱 得上是科學家,又可以稱得上是哲學家的大師們,同樣也在對上面討論 的問題進行探索。由於這些人的形而上學的傾向十分突出,他們必須要 解決整個體系構造中最基本的問題。十七世紀的哲學家(算不算是科學 家?)笛卡兒對於上面的“大W”和E到底誰支持誰的問題感覺到解決起 來很棘手,干脆搞了一個二元論的折中方案,這個方案必須把上帝引近 來(在我們看來的確挺可笑的)。他弄了個所謂的“兩個鐘”,一個管 大W,一個管E,都走的特準,正好配在一起。這個理論後來被他的學生 發展成了“偶因論”。 四、 科學與信仰 存在著以下幾種觀點﹕ 1. 科學也是一種信仰; 2. 科學與宗教信仰並不相孛; 3. 存在科學迷信。 確實存在著一些現象支持這些觀點。但我們如果不加分析地接收這 些觀點,就會帶來思想的混亂。 關於第一點,我在前面已經說過,科學也有自己的基本信念。但這 種信念與價值無關,這就與宗教不一樣。說科學具有基本的信念和立場 ,並不能等同於說科學也是一信仰。 第二,在思想上,科學與宗教有些糾纏的地方,我認為是由於﹕第 一,當今基督教、佛教宣稱並不排斥科學,甚至“李老師”的“法輪教 ”也使用大量的科學術語和概念;第二,很多大科學家似乎接受上帝這 個概念;第三,有些科學家本身信仰宗教,甚至當今我國的一些“高級 知識分子”也信仰“李老師”的“法輪教”。對於第一點,我想是由於 兩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首先科學的步伐始終是雄健的,科學進展所向披 靡,誰也不敢否認。於是宗教如果要繼續發展,就必須對自身進調整, 使自己與科學相容。其次,宗教,特別是基督教,由於中世紀經院哲學 的原因,總是企圖以理性的方式達到關於世界的整體構造;也就是說, 過於強調價值而不考慮現實世界的過程,宗教自身是難以為繼的。盡管 宗教並不以此為己任,但它做不到價值與真理的完全脫離。關於第二點 ,當科學家在他們的科學理論裡大談上帝的時候,實際上是在討論他們 的形而上學系統,因為這樣一個世界在他們手中要成為一個完整的構造 ,必須引入一個上帝的概念才能完成這個任務。但是他們並沒有討論價 值問題。不過上帝談多了,難免會引出宗教情結。關於第三點,我個人 的看法是,在一些西方科學家那裡,他們的頭腦中的確是科學與價值相 分離的,既存在宗教的世界世界觀,又存在一個科學體系。在我們這個 世界上,每個人都要解決價值觀的問題,而價值觀又受文化的影響,所 以宗教影響到科學家的信仰是不足為怪的。再者,就科學與宗教所關心 的對象而言,兩者似乎是不應該在一個尺度上形成對立的。這個問題下 面在會進一步討論。而我們的那些相信“法輪教”的“高級知識分子” 們,以我看頂多算個受過科學方法訓練的匠人。 最後,應該說的確存在著科學迷信的現象。所謂科學迷信,是盲目 地、不加批判地接受別人科學工作的結果,而沒有領會科學精神。當今 的應試教育容易培養出這樣的科學迷信分子。由於科學發展到今天,容 易給人一種印象,似乎所有的問題都有完滿的解釋,我們只須死記硬背 這些知識成果就行了,而且必須背得不能錯一個字,前人都是偉大的科 學家,我們只能望其項背。科學探索的工作是很高深的事情,你們不要 做。所以我們的任務是學習科學知識,而科學本身的任務與我們無關。 這種科學迷信的確是一種退化呀。 五、 宗教 宗教的起源與科學是不一樣的。宗教起源於對於人類的幸福的道路 的探索,所以它關心的是價值。宗教要解決象“真善忍”一類的問題。 宗教的創始人幾乎無一例外地都具有挺了不得的人格感召力。耶酥是個 大善人。釋迦摩尼也是“心太軟”。在我們四千萬“法輪教”教徒的眼 裡,好象李老師也是一個道德高人。無論各門宗教理論體系相差十萬八 千裡,這一點是不變的。 問題在於,如果宗教企圖完成它的價值目標,就不能不對世界的發 生發展提出一整套說法。比如基督教說上帝七天就干完了創造世界的活 ,佛教說世界以輪回方式運轉,等等。這樣一來,宗教理論裡就有了一 套關於世界的構造的東西了。特別是基督教,這方面表現得極其認真執 著。應該公正地說,基督教在這方面的認真對於人類思想體系的發展是 做出了貢獻的。中世紀的經院哲學在形而上學方面發展出了極為精致細 微的思想和語言邏輯,訓練出了很多極富創造力的大思想家。他們的思 辯過程的確是充滿了智慧的。比較杰出的有象聖奧古斯丁、托馬斯阿奎 那、奧卡姆等人。這裡的關鍵在於,中世紀的經院哲學家企圖努力通過 理性盡可能地彰明信仰。盡管同時存在對理性的反動,但是這種努力從 來沒有中斷過。由於西方思想的發展是寄生於希臘文明的,希臘的理性 精神就成了經院哲學發展的溫床。更重要的是,由於理性傳統的存在, 每當宗教原則與理性發生沖突時,宗教就必須修正自己的立場,因為只 有通過理性論證才能解決沖突。結果是宗教就不能隨意胡說八道,而必 須為理性讓步(理性主義的批判精神的確厲害)。最後當然是皆大歡喜 ,哲學作為宗教的婢女獲得了一席地位,而宗教則借理性更加昌行於世 了。 基督教的這種與理性相協調的發展過程,一直持續到今天也沒有間 斷過,而且我相信永遠不會間斷。不過,基督教的這種努力恐怕會給自 己帶來問題。當今世界的科學昌明是基督教不能否認的,所以眼下基督 教協調的對象是科學。但是,科學是比理性主義來得更嚴酷的東西,理 性主義可以不特別關注事實,而科學就不行。所以,宗教如果企圖兼容 全部科學,就有很大的困難。首先基督教必須堅持上帝創造世界的工程 是一個奇跡,接著它又要承認世界的運轉是符合科學的。結果怎麼樣? 我手頭有一本為孩子們寫的基督教宣傳小冊子,它用大量的氣象學、考 古學、地質學和地理學知識論證奇跡的存在,為了支持奇跡的存在,它 不僅要運用部分科學知識,還要否定部分科學知識,比如它說進化論是 反科學的。在這本小書裡,它問孩子們,你難道是低等動物猴子進化來 的嗎?這顯然是用價值判斷來代替科學分析了。 佛教與基督教不同。首先它的發展過程中沒有遇到那個討厭的迂腐 理性的干擾。再者它干脆就認為所謂思想的普遍原則是屬於人的東西, 是一種中介橋梁,到時候就要扔掉。如果到達了大智慧的彼岸,這個拐 棍就用不著了。這就是所謂“得意忘形”的意思。形式只是一個中介。 如果我們能夠直接地“悟”到了彼岸,思想和知識之船就可以根本不用 。所以中介也不是必須的(禪宗)。在這一點上,佛教的確有一些很深 刻的東西。佛教認為世界是完全自在自為的,我們所看到的東西不過是 我們的執著,都是假象。修煉的目的是為了達到大智慧(圓融)。由於 知識語言等等都是屬於一種所謂“差別智”,是一種低等的智慧,修煉 完成以後,真正的大智慧是說不出來的。也沒有必要與別人交流。也就 是說,進入到了一個境界。所以,盡管佛教倡導要達到世界大同,佛教 徒要以普渡眾生為己任,但佛教思想對於人類的進步也有消極的一面。 與基督教相比,佛教有一點我認為比較好,就是佛教基本上不認為 存在什麼至高無上的神,也不需要信仰上的代理人,佛教神職人員只是 幫助你進門的師傅而已。每個人都可以通過自己的修行而成佛,修行是 自己的事。這樣,佛教本質上是不允許邪教的成分存在的。 另一方面,佛教思想對於人的心性、人的悟性和洞見能力也有很好 的訓練。特別地,佛教思想容入了很多民族的文化當中,對於這些民族 的文化的發展是有所貢獻的。 最後,與基督教一樣,佛教也企圖兼容科學。但這一點不如基督教 做得好。當然佛教也有自己的解決辦法。既然佛教認為科學知識(只能 是科學知識,佛教可能排斥科學精神)只是低等智慧的產物,當出現不 兼容的時候,完全可以不理會科學,“你算老幾啊,和你說不清楚!” 六、 神秘主義和邪教 按說神秘主義應該不完全等同於邪教,但第一我對神秘主義沒有多 少了解,單獨寫可能說不了什麼東西。二者我認為邪教包含有神秘主義 的成分,所以我把兩個東西放在一起來討論。 首先神秘主義是一種純粹的觀念上的東西。神秘主義者相信一些希 奇古怪的東西,把世界的運動歸結為一些現實經驗以外的作用因素,這 些因素的存在不需要證明,你只能相信它。而且,信仰本身是不需要證 明的,價值高於一切。這一點佛教也是一樣的,修行首先是要有信仰, 理性證明是迂腐的。一個教佛學的大學教授,盡管學富五車,如果他沒 有信仰也是白搭。反過來,一個目不識丁的小沙彌就不一樣,因為人家 “信”,就走上了成佛的道路。菩薩說,“只要有一念信,就有無量功 德”。比佛教思想還要徹底,神秘主義根本否定在客觀概念上建立起來 的知識體系和思想的普遍原則。所以,神秘主義不僅對於人類的進步是 有害的,而且,由於神秘主義的確存在著人類精神狀態的普遍根源和社 會根源,它對於社會安全有很大的危害性。 邪教的思想體系的神秘主義的。更重要的是,邪教是有組織的。與 佛教不同,邪教實質上堅持必須要有信仰上的代理人。不管你自稱是“ 七老師”還是“八老師”,實際上你是把自己當作信仰的代理人,甚至 救世主。盡管基督教的神職人員比佛教的神職人員在信仰上的地位高, 但是自從宗教改革者呼吁每個人都可以自己與上帝發生關系以來,基督 教對於社會安全的影響就小多了,腐敗也減少了。邪教不一樣,由於它 的神秘主義思想基礎,而且把信仰當作至高無上的東西,使得很多人在 人生價值的問題上被感召,甚至包括很多受過科學訓練的人。而且它沒 有理性主義之劍的監視,它排斥知識,排斥人類的正常的思考,扼殺教 徒的批判能力,最後的結果是導致全體教徒的盲信和精神病大發作。 七、 結論 以上討論想闡述這樣幾個觀點﹕ 1. 認識過程是人與客觀世界相互作用的過程。 2. 感覺、知覺、認識和知識並不能得到客觀世界的真實寫照,它只 是我們和世界之間的一個作用中介。 3. 絕對的正確性是沒有意義的,正確性來自實踐性。 4. 科學要對事實負責,所以科學具有自身的發展動力。 5. 科學的確需要一個基本的信念,但這個信念不是宗教信仰,它與 價值無關。 6. 宗教與科學的調和很困難,而且由於宗教本身的問題,它不可能 只管信仰問題而不理會世界的構造;也就是說,宗教裡的一部分 的確與科學在同一個尺度上相對立。所以結果是,科學並沒有干 涉宗教,倒是宗教想染指科學。 7. 邪教是有害的,必須堅決取締。 以上說法懇請大家斧正。 1998.4.石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