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te: 10/31/01 12:21:44 PM

Name: HKSHP

Email: hkshp@hongkong.com

Subject: 人文網頁之「宋明理學專頁」十月更新消息

Website: www.arts.cuhk.edu.hk/~hkshp

IP Address: 61.10.37.109






人文網頁之「宋明理學專頁」十月更新消息
  宋明理學專頁本月新增「其他宋明理學論文索引」一頁,全面收錄網路以外的其他有關宋明理學的論文索引。舊有的「宋明理學論文索引」則改稱為「網上宋明理學論文索引」。
  本索引現分為五類,依類收錄各種論文,現將分類及每類所收論文列舉如下:
A宋明理學概論
祝平次:"心即理:心即理"與"理學、心學":略論兩對判分程朱陸王學說的概稱的使用、衷爾鉅:"實學"辨析、楊國榮:仁道的重建與超越:理學對天人關繫的考察及其內蘊、蔡仁厚:天理人欲之疏通去礙、阿部吉雄著、江日新譯:日本、朝鮮及中國理學的開展(上、下)、楊國榮:外在天命與主體自由的二難困境:理學對力命關繫的考察及其內蘊、王國軒:本體與工夫:理學主旨新探、姜廣輝:再談理學與反理學的鬥爭-答谷方先生、曾錦坤:佛教對宋明理學的影響(1-2)、盧鐘鋒:宋元時期理學的論爭與《宋元學案》的理學觀點、黃開國:宋代人性論的源起與發展、汪惠敏:宋代之義理易學、王東:宋代史學與《春秋》經學:兼論宋代史學的理學化趨勢、石峻:宋代正統儒家反佛理論的評析、金中樞:宋代的經學當代化初探三續:賈子明的經學、金中樞:宋代的經學當代化初探再續(下):王聖源、宋貫之、何濟川、周子餘、龍起之等的經學、金中樞:宋代的經學當代化初探再續(上):種明逸、穆伯長、李挺之、黃景微等的經學、陳植鍔:宋代的儒學和文學、張岱年:宋代哲學的歷史地位、蔡方鹿:宋代哲學理範疇的歷史演變及對中國文化的影響、鄭梁生:宋代理學之東傳及其發展、楊向奎:宋代理學家的《春秋》學、李明德:宋代理學家的變法思想、林貞羊:宋代理學淺說、林貞羊:宋代理學淺說續、曹錦清:宋代疑經思潮與理學的形成、陶國璋:宋代儒學由形上性體義轉化至心即理之義理發展、袁征:宋代學校教育的變化與理學統治地位的確立、儀平策:宋明之際的理學與美學、王國軒:宋明以來浙江的學術特色、默明哲:宋明清時期的"格物窮理"說、陳榮捷:宋明理學中的"太極"觀念、李澤厚:宋明理學片論、陸玉林:宋明理學本體論芻議、李更平:宋明理學在日本的傳播及演變、張立文:宋明理學形上學追究的理路、周紹賢:宋明理學所傳之道與說講之理、陳乃臣:宋明理學的源流、發展與思想概述、譚作人:宋明理學家之感應說、趙吉惠:宋明理學核心的"理"到底由誰首先提出?、柯兆利:宋明理學惰性臆說、牟宗三:宋明理學演講錄(1∼4)、謝扶雅:宋明理學與西方近代哲學比論、馮友蘭:宋明道學通論、姜允明:宋明儒學中整體和諧性的形上原理、劉述先:宋明儒學之特質與現代意義、王開府:宋明儒學的基本關懷及其再開展、張永雋:宋儒道統觀及其文化意識、王瑞明江漢論壇1992:宋儒與宋代統治思想的形成、趙雅博:明天理滅私欲探微、蔡仁厚:南宋理學三大系、劉宏章:建國以來的宋明理學研究、尹協理:重評理學、姜無明:從心體的形上意義申論宋明心學中天人合一的理論基礎、楊澤波:從利欲之辨到理欲之爭:論宋明理學"去欲主義"的產生、楊國榮:從經學獨斷論到良知準則論:理學的權威主義原則及其內化、楊國榮:從群己關繫看理學的價值觀、顧毓繡:理與氣、鄧小軍:理學本體論人性論的建立:韓愈人性思想研究、黃進興:理學考據學與政治:以"大學"改本的發展為例證、董金裕:理學的名義與範疇、董金裕:理學的名義與範疇、張躍:理學的產生與時代精神、張立文:理學的演變與重建、崔大華:理學衰落的兩個理論因素、李書增:略論宋代易學流變、黃書光:略論事功派與理學派關於理想人格的構建、張永雋:略論理學之價值根源論、張世英:程朱陸王之學與西方近現代哲學、蔡仁厚:新儒家之批判性與戰鬥性、狄百瑞著:新儒家思想中的個人主義、金春峰:概論理學的思潮、人物、學派及其演變和終結、李曉東:經學與宋明理學、劉輝平:試述理學在贛南的流傳與演變、梁中:試論理學及其社會作用、梁中:試論理學及其社會作用、姜廣輝:試論理學與反理學的界限、謝豐泰:試論理學認識論的特色、劉國梁、盧賢祥:試論道教對宋代理學宇宙生成論的影響、蔡方鹿、黃海德:道教與宋明理學、林安梧:實踐之異化與形上的保存:對於宋代理學與心學的一個哲學解析、崔大華:說"陽儒陰釋"-理學與佛學的聯繫和差異、王治、趙得志哲學研究1983年第4期:論宋明理氣之辨、賈順先:論宋明理學的二重性、吳光:論宋明理學的特質及其現代意義、張岱年:論宋明理學的基本性質、張立文:論宋明理學的基本特點、康中乾:論宋明理學的邏輯發展、施炎平:論宋明理學理性精神的承繼、張立文:論宋明理學邏輯結構的演化(續)、張立文:論宋明理學邏輯結構的演化、周繼旨:論宋明新儒學中的哲理化與神學化的雙重趨向與孟子的心性學說、劉澤華:論理學的聖人無我及其向聖王專制的轉化、蒙培元:論理學範疇繫統、賈順先:儒釋道的融合和宋明理學的產生、丁禎彥:簡析宋明時期"成性"與"復性"之爭、張岱年:關於宋明"理氣"學說的演變、張岱年:關於宋明時代的唯物主義及其唯心主義的關繫、折雪:關於宋明理學、蔡仁厚:關於宋明儒學之分繫問題、(日)岡田武彥著:關於宋明儒學思想發展動向的一個考察。
B北宋理學
陳玉森、陳憲猷:"先天圖"中的理數問題、黃慶萱:"乾道變化"與"理一分殊"、陳郁夫:"濂溪學"的價值與缺陷、陳郁夫:"濂溪學"對後世的影響、姜國柱:"關學"與"洛學"、烏恩溥:《太極圖說》探原、李尚鮮:《正蒙》哲學思想之研究:正蒙的天道論、金春峰:《周易程氏傳》思想研究、蔡方鹿:1994年以來程顥程頤研究述評、朱宗明:二程"天命之性"試論析、鐘彩鈞:二程心性說析論、李景山:二程心性論之異同與儒學精神、鐘彩鈞:二程本體論要旨探究:從自然論向目的論的展開、張永雋:二程先生"闢佛說"合議、戢鬥勇:二程的"以易勝佛"與儒學的突變、葉玉殿:二程的"德性之知"與"聞見之知"、李經元:二程的人學思想及其評價、馮憬遠:二程的心性修養論、朱忠明:二程的真知與常知、積累與貫通、盧廣森:二程的崇儒重道思想、蔡方鹿:二程的理想人格和價值取向及其對後世的影響、姜國柱:二程的認識論及其歷史貢獻、馮憬遠:二程是怎樣把"理"吹上天去的?-二程理學唯心主義思維路徑辨析、鐘周:二程哲學思想的異同、徐議明:二程哲學思想研究的新進展、曾春海:二程哲學思想述要、徐遠和:二程理氣觀辨析、喬衛平:二程對佛性說的吸收與批判、王國軒:二程與《四書集注》研究、崔大華:二程與宋明理學、餘光貴:二程與明清之際的實學思想、朱永新:二程關於"知"的心理思想、張恆壽:也談二程思想的異同、趙宗正:大程在儒學中的地位、黃金榔:大程論仁、馮耀明:中國知識分子的理念與行止:二程的觀點、胡正之:內聖乎?外王乎?:牟宗三論橫渠辨、張永雋:比較二程思想之分歧:兼論楊龜山及謝上蔡之思想發展、曾春海:北宋理學家:河南二程先生、張岱年:正確評價二程洛學、賈貴榮:宋代婦女地位與二程貞節觀的產生、王裕芳:宋代理學的始祖:周濂溪、吳汝鈞:宋明儒學研究(1):周濂溪"通書"的注釋(上、下)、周熾成:事實與價值的混同:張載哲學新議、羅桂成:周邵二子之陰陽五行觀、張立文:周敦頤"無極"、"太極"學說辨析、段景蓮:周敦頤"無極"、"太極"辯、束景南:周敦頤《太極圖說》新考、夏鎮平:周敦頤《太極圖說》與朱熹《太極圖說解》辨異、高志亮:周敦頤之知識學、金鑫:周敦頤及其封號略論、簡淑慧:周敦頤主靜說之研究、郭清寰:周濂溪太極圖說、趙文秀:周濂溪的道學研究、劉滌凡:周濂溪聖道思想發微、林久絡:定性書試論、劉永:官僚政治下的三代理想-張載社會政治思想概述、羅聯絡:明道"識仁篇""定性書"釋義、李殿魁:邵雍及其擊壤集、姜國柱:洛學的產生及其思想淵源、周夢江:洛學與永嘉學派、李俊:苦心力索自成一家:張載師承問題探討、董健橋:張載"一"、"兩"學說試評、程宜山:張載"天心"說解析、康中乾:張載"氣"範疇的邏輯矛盾-兼論關學衰落的理論根源、陳俊民:張載《正蒙》邏輯範疇結構論、陳俊民:張載《西銘》理想論、艾文錦:張載人性論試析、李火林:張載入學的基本構架及現代批判、黃麗香:張載之理學、張亨:張載太虛即氣疏釋、詹國彬:張載斥佛思想辨析、方光華:張載在批判佛學中建立的哲學體繫論析、張經枰:張載西銘述義、寧新昌:張載性說辨析、龔傑:張載的"四書學"、施炎平:張載的"性"、"氣"範疇芻議、馮契:張載的天道觀和邏輯思想、徐儀明:張載的天論與氣論、曾樂山:張載的自然觀剖析、王凱:張載倫理思想體繫探析、陳德:張載哲學思想述評、程宜山:張載哲學是唯物論-《張載哲學是唯物論的嗎?》駁議、王忠灝:張載哲學與貝原益軒哲學之比較、朱海風:張載哲學與斯賓諾莎哲學異同辨析、朱海風:張載哲學與斯賓諾莎哲學異同辨析、劉潤忠:張載哲學蠡測-論張載哲學的"兩截之病"、陳俊民:張載哲學邏輯範疇體繫論、寧新昌:張載康德倫理思想比較、吳遠:張載與中國古代倫理思想、蔡方鹿:張載論"心"、胡健財:張載論性、賴雅靜:張載論知、李權洪:張載論知探究、周德豐:張載樸素辯證法的思想、藺恩昌:張載關學與程朱理學的關繫及張載關學的繼承諸問題、徐惠珍:張橫渠"氣化成性"之工夫與終極境界、郭清寰:張橫渠的人性論、王開府:張橫渠的天道思想、王開府:張橫渠的心學、王開府:張橫渠的道德修養方法、劉錦賢:張橫渠思想研究、張建:從二程評孟子看二程思想、莫詒謀:從西銘看新儒家人的地位、林卡:從周張二子看理學對道家的汲取、衷爾鉅:從洛學到閩學:綜論楊時、羅從彥、李侗哲學思想及其歷史作用、李錦全:從洛學與關學的比較看二程思想的地位、林安弘:從張載西銘體認天人合一的仁道思想、張立文:從張載到王夫之的聚散學說、馮正剛:從張載到王夫之-兼論宋明"氣化論"發展的脈絡、鄭錠堅:從程顥"識仁篇"略論道德實踐之本體與工夫、劉述先:理一分殊的現代詮釋、李明友:理學的主題與二程的經學、楊仁忠:略論二程"援引佛學改造儒學"的思想、徐遠和:略論二程的人性論思想、徐遠和:略論二程的泛神論、徐遠和:略論二程的直覺觀、徐遠和:略論二程的理欲觀、周國良、鄧成宇:略論周濂溪的哲學思想、魯林:略論張載哲學的兩個問題、陳戰國:略論張載哲學的是非功過、潘富恩、徐餘慶:略論程頤的辯證法思想、馬全智:略論程顥程頤建立理學體繫的邏輯方法、楊祖漢:程伊川的才性論、孫振青:程伊川的哲學、王裕芳:程伊川學術之蠡測、江淑君:程明道"一本論"工夫歷程之探微:以"識仁篇"、"定性書"為中心、張德麟:程明道的天道觀、孫振青:程明道的哲學、張德麟:程明道的著作、張德麟:程明道的學術淵源、侯家駒:程明道論公與私、王裕芳:程明道學術思想管窺、張德麟:程明道辨佛的理論根據、盧連章:程頤天理史觀辨析、簡淑慧:程頤主敬說研究、耿成鵬:程頤易學方法論、蔡方鹿:程頤易學的特點及其在中國易學史上的地位、韓子峰:程頤的"性即理"說、劉宗賢:程顥"識仁"思想及其與陸王心學的關繫、吳乃恭:程顥程頤的辯證法思想、盧連章:程顥程頤哲學思想異同論、李之鋻:程顥程頤哲學異同論、陳熾彬:程顥識仁篇研析、林德安:評二程"滅私欲明天理"的倫理價值、瀋善洪、王鳳賢:評二程溶天理論、修養論為一體的倫理學說、曹德本:評張載的認識論、朱忠明、葉玉殿:評程頤的"格物致知"說、黎昕:楊時"理一分殊"說的特色及其對朱熹的影響、盧廣森:楊時哲學思想簡論、黎昕:楊時略論、張永雋:楊龜山哲學思想述評、蔡介裕:楊龜山學派之考察、蔡介裕:楊龜山學脈之考察、馮正剛:試談張載哲學研究中的兩個問題、陶清:試論二程建構"天理"範疇的思維構架及其哲學意義、劉宗賢:試論二程哲學的不同風格、衷爾鉅:試論二程對明代氣一元論的影響、馬振鐸:試論周敦頤《太極圖說》的哲學思想、舒金城:試論周敦頤的動靜觀、陳正英:試論邵雍的像數推演邏輯、鄒本順:試論張載的"兩端"說、曹德本:試論張載的認識論、李志林:試論張載對元氣論自然觀的貢獻、安京:試論程頤的心學理論、劉仲宇:試論程頤思想的個性特點、袁德金:試論程顥程頤理氣說之異同、周國良:誠體與太極:周濂溪思想研究(1-4)、林繼平:認識周濂溪的思想、鄧廣銘:說理學家的開山祖問題、孫以楷:論二程人性學說的歷史地位、王育濟:論二程的"天理人欲之辨"、梅溪:論二程的"道"範疇:兼論二程哲學體繫結構特征、潘富恩、徐餘慶:論二程的認識論、潘富恩、徐餘慶:論二程的變革思想和對熙寧新政的態度、姚瀛艇:論二程思想、金春峰:論二程唯心主義哲學思想的理性主義實質、何乃川、陳進國:論李侗的"理一分殊"思想、何乃川:論李侗的理學思想及其對朱熹的影響、張立文:論周敦頤的陰陽、五行學說、李錦全:論周敦頤對儒學哲理化的歷史貢獻、劉蔚華:論邵雍的哲學思想、鄒本順:論張載的"民本"思想、邵顯俠:論張載的"知禮成性"說、徐少錦:論張載的倫理思想、蔣秋華:論張載的氣、屈志清:論張載哲學思想的內在矛盾及其與程朱理學的關繫、林家民:論張橫渠太虛即氣、高建立:論程顥程頤宇宙觀之差異、洪波:論楊時對南傳伊洛道統的貢獻、夏露:論蘇軾與理學、金諍:論蘇軾與理學之爭、王士偉:儒學正宗別宗之異同及其和張載哲學思想的關繫辨析、諶湛:橫渠先生變化氣質說:由現實至理想之路、林繼平:橫渠思想初探、王士偉:濯去舊見以來新意-也談張載哲學、何乃川、張培春:簡論楊時的理一元論思想、張豈之:關於二程的《易》學思想及其它、陳來:關於張載的"氣觀"和"理觀"--與丁偉志同志商榷、劉學智:關於張載哲學研究的幾點思考、李曉東:關學的範圍及特點、張岱年:釋張載哲學中所謂神-再論張載的唯物論、張永雋:讀上蔡語錄所見、錢穆:讀周濂溪通書隨札、張永雋:讀程明道《定性書》略論、姜廣輝:觀聖賢氣像與看孔顏樂處。
C南宋理學
蔡仁厚:"朱子學的綱脈與朝鮮前期之朱子學"論要、李五湖:"格物致知"之再評價、陳勇:"理一分殊"在朱熹倫理學體繫建構中的核心作用、學謙:也談朱熹研究的幾點認識、萬里無雲萬里晴:談朱熹的生命哲學:千江有水千江月、李更平:中日朱子學"理"範疇比較、李更平:中朝朱子學比較:理之比較、陳榮捷著、萬先法譯:元代之朱子學、唐宇元:元代的朱陸合流與元代的理學、龔道運:元儒金履祥之朱子學、陳榮捷著、陳瑞深譯注:心與理的統一:陸象山(上、下)、陳榮捷:心與理的統一:陸象山、蒙培元:心靈與境界:朱熹理學再探討、張立文:再談關於朱熹思想研究的幾點認識、黃培鈺:朱子之太極與聖多瑪斯之上帝、陳榮捷:朱子之宗教實踐、蔡仁厚:朱子心性之學綜述、田中真一:朱子心性論的初步探討、田中真一:朱子心性論初步探討、張素卿:朱子以"知至、物格"解"盡心、知性"論、陳榮捷:朱子固窮、羅光:朱子的形上結構論、張亨:朱子的志業:建立道統意義之探討、李明輝:朱子的倫理學可收入自律倫理學嗎、孫寶琛:朱子的理氣學說、張慧芳:朱子的理氣觀、陳榮捷:朱子的創新、方蕙玲:朱子的認知哲學、高明:朱子的禮學、黃甲淵:朱子知行論之實義(上、下)、劉述先:朱子建立道統的理據問題之省察、王孺松:朱子倫理思想研究、程建球:朱子理形論、黃甲淵:朱子象山對與易傳的"太極"與"陰陽"之理解:以朱陸"無極與太極及陰陽"之辯為中心、郭振武:朱子道心人心之辨研究、李瑞全:朱子道德學形態之重檢、陳榮捷:朱子與世界哲學、秦家懿:朱子與佛學、張立文:朱子與退溪、栗谷的道心、人心說之比較、曾春海:朱子德性修養論中的"格物致知"、張立文:朱子學之自然哲學1、廉永英:朱子學之體與用、蔡仁厚:朱子學的新反省與新評價、楊祖漢:朱子學案導讀、徐復觀:朱元晦的最後、石曉楓:朱王格物致知說的比較與評價、鄧廣銘:朱陳論辯中陳亮王霸義利觀的確解、戟鬥勇:朱陸"格致"學說的異同、曾春海:朱陸心性論比觀、梅彥:朱陸晚年之異初探、謝扶雅:朱陸異同與康德流派、張立文:朱陸無極太極之辨──兼論周敦頤太極圖與太極圖說的矛盾、張立文:朱陸無極太極之辯-周敦頤《太極圖》與《太極圖說》的矛盾、吳有能:朱陸鵝湖之會唱和三詩新釋、唐宇元:朱學在明代的流變與王學的緣起、何乃川、林振禮:朱熹"逃禪歸儒"的思想轉變、李志林:朱熹"理一分殊"說再評價、馬序:朱熹"理一分殊"辨析、潘立勇:朱熹、黑格爾哲學、藝術本體論比較、陳進坤:朱熹《大學》《中庸》注對儒學的理論貢獻、葉建華:朱熹《伊洛淵源錄》初探、王瑞明:朱熹天理論的時代特色、姜廣輝:朱熹心性哲學的範疇定位、朱漢民:朱熹本體論的時空關繫、宋元強:朱熹再評價、李禹階:朱熹在思想主題上對程頤的發展、唐亦男:朱熹在傳統儒學中地位之批判與認定:"別子為宗":《心體與性體》書之宏觀與通識舉隅、王餘光、錢婉約:朱熹在辯偽學上的成就與影響、鄧新慶:朱熹佛學思想簡論、張世英:朱熹和柏拉圖、黑格爾、蔡方鹿:朱熹和張拭關於仁的討論、張立文:朱熹易學思想辨析、石倬英:朱熹的"理"和黑格爾的"絕對理念"、劉文英:朱熹的"豁然貫通"說、(日)三浦國雄著、李文柄、李耕夫譯:朱熹的《易》學(下)、(日)三浦國雄著、李文柄、李耕夫譯:朱熹的《易》學(上)、蔡方鹿:朱熹的人才史學及其評價、李志林等:朱熹的方法論有辯證法因素、周桂鈿:朱熹的宇宙論和天文觀、羅光:朱熹的形上結構論、黃明同:朱熹的治亂大循環論、劉述先:朱熹的思想究竟是一元論還是二元論、趙雅博:朱熹的哲學思想、宋農村:朱熹的理與黑格爾的絕對理念之異同、邱漢生:朱熹的理學思想-天理論與性論、黃廣琴:朱熹的理學與道學道教的關繫、周德昌:朱熹的德育理論和方法、常校珍:朱熹的學習觀、丁禎彥:朱熹思想方法中的合理因素、李傑:朱熹思想的形成和發展過程試述、蔡尚思:朱熹思想的來源、核心及評價、辛冠傑:朱熹研究回顧、張立文:朱熹美學思想探析、成中英著、梁燕誠譯:朱熹哲學中的方法、知識和真理觀、蔡方鹿:朱熹哲學之心性論及其與陸九淵心學的區別、陳正夫:朱熹哲學思想的基本範疇和邏輯結構、張立文:朱熹哲學與自然科學、姜廣輝:朱熹哲學餘論、黃保萬:朱熹格物致知論與文化結構:從物理繫統看朱熹格物致知論的合理性、陳其芳、高令印:朱熹高徒-陳淳的哲學思想、李玫芳:朱熹參究中和問題之探討、蔣義斌:朱熹排佛與參悟中和之經過、蔣建華:朱熹理、性、情、欲的邏輯關繫及理欲之辨的理論實質、陳來:朱熹理氣觀的形成和演變、黎昕:朱熹理欲觀評析、汪銀輝:朱熹理學在徽州的流傳與影響、陳國鈞:朱熹理學與儒、佛、道的關繫、葛榮晉:朱熹理學體繫中的實學思想、李經元:朱熹義利觀評述、張善成:朱熹道德修養論、李宗桂:朱熹對張載"民胞物與"思想的利用和改造、張玉奇:朱熹對道德結構三個層面的劃分、馮耀明:朱熹對儒佛之判分、孫以楷:朱熹與《太極圖說》、傅教石:朱熹與佛學、任繼愈:朱熹與宗教、盧凱:朱熹與性理學、何乃川:朱熹與南建三先生、張立文:朱熹與退溪價值觀之比較、蔡方鹿:朱熹與張拭的中和之辯、陳榮捷著、萬先法譯:朱熹與新儒學:國際朱子學討論會論文集導言、孫以楷:朱熹與道家、石文英:朱熹論風騷、冒懷辛:朱熹學派在福建的流傳及影響、姜廣輝:西山鶴山合論、樂壽明:佛教的理事說與朱熹的理氣觀、徐剛:佛道與朱熹自然哲學、朱漢民:宋代理學家胡宏的理欲觀和聖人論、劉述先:我寫《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的感想、陳遵沂:李侗對朱熹思想的影響、鄭昌淦:明末清初進步學者對理學的批判、林安梧:知識與道德之辯證性結構:對朱子學的一些探討、林安梧:知識與道德之辯證性結構:對朱子學的一些檢討、何佑森:近三百年朱子學的反對學派、孫明章:近代朱子學的分化、陳來:南宋的心學與佛教、卞利:研究朱熹的一份新資料:《吳氏族譜序》、朱漢民:胡五峰的聖人觀、向世陵:胡宏本性論的意義及其本體論與生成論的關繫、朱漢民:胡宏倫理思想探微、張紹良:胡宏哲學思想試探、車離:重評朱熹的認識論、任訪秋:桐城派與程朱理學、蔡仁厚:荀子與朱子、高建立、段其旺:唯心主義擬定內部紛爭有利於唯物主義:論朱陸"鵝湖之爭"及其歷史意義、羅光:國際朱熹會議、劉蘊海:張拭《義利之辨》探析、鮑希福:張拭朱熹論心性、龔抗雲:張拭的仁說與道德學說、遊彪:張拭非佛芻議、蔡方鹿:張拭思想對現實的借鋻意義、蔡方鹿:張拭研究簡述、劉章澤:張拭哲學主題及其辯證思維方法、瀋治宏:張拭著述考、向世陵:張拭實學淺論、王子揚:張拭與四川理學、戟鬥勇:張拭與朱熹、張茂澤:張拭與宋代蜀學、盧鐘鋒:張拭與南宋理學、蔡方鹿:張拭與嶽麓書院、徐貴瑛:從"士思其教民思其惠"淺談朱熹的政治思想、蔡仁厚:從"國際朱子會議"談起、洪修平:從"理"的不同含義來看朱熹哲學體繫中的辯證法因素及其局限性、黎昕:從《四書集注》看朱熹對楊時理學思想的批判及繼承、劉文英:從《楚辭集注天問篇》看朱熹的哲學、張永雋:從北宋理學之思想脈絡略論程朱理學、陳榮捷:從朱子晚年定論看陽明之於朱子、賈順先:從東西方文化發展的趨勢看朱子學的現實意義、陳忠誠:從格物窮理與志道強禮之分野看朱子與船山在若干修為見解上之異同、趙士林:從陸九淵到王守仁:論心學的徹底確立、艾文錦:從程朱對張載哲學的褒貶看哲學上的黨派鬥爭、嚴書翔:從程朱學派的"異端之學"看理學與釋道的關繫、張旭曙:從道德走向審美-朱熹美學的邏輯歸宿、曾春海:探象山心學旨要、曾春海:探象山心學旨要、鄧中堅:晦庵朱文公學術思想探微、李景文:淺析朱熹的辯證法、劉興邦:略論朱熹的理氣觀、馬全智:略論朱熹建立理學體繫的邏輯方法、高令印:略論朱熹哲學思想的形成過程、黃小石:略論朱熹黑格爾理論範疇的異同、姜廣輝:略論真德秀的理學思想及其歷史地位、陳延斌:略論陸九淵哲學思想的積極因素:兼評它在中國哲學史上的地位、黃書光:略論程朱理學的入世特點、王煜:被忽略的朱子二三事、陳克明:陳亮與朱熹爭論的實質、餘崇生:陳淳"北溪字義"中"理一分殊"之考察、蒙培元:陸、王心性論概說、朱永新:陸九淵心理思想研究、周博裕:陸九淵心學之研究(上、下)、惠吉興:陸九淵心學特征探究、尹協理:陸九淵宇宙觀的特點、夏甄陶:陸九淵的"心學"剖析、饒國賓:陸九淵的人生哲學及其意義、焦克明:陸九淵的義利論、孺岩:陸九淵倫理思想探微、羅國傑:陸九淵倫理思想新探、劉政華:陸九淵哲學中"道"的含義、劉宗賢:陸九淵哲學中的"道"及"心"、"道"的關繫、焦克明:陸九淵哲學本體論的性質、董根洪:陸九淵哲學和貝克萊哲學的區別、鈕福銘:陸九淵哲學思想之我見、趙德志:陸九淵哲學體繫的邏輯結構、劉輝平:陸九淵做人之學探析、李振綱:陸九淵與南宋心學、焦克明:陸九淵與禪學、鮑博:陸九淵與禪學關繫管窺、尹協理:陸九淵認識論和修養方法的特點、王德有:陸氏心學辨、劉宗賢:陸王心即理思想比較、王偉民:陸王心學異同辨、曾春海:陸象山之心學流傳脈絡(上、下)、楊祖漢:陸象山心學的義理與王陽明對象山之學的理解、曾春海:陸象山心學流傳脈絡初探、孫振青:陸象山的心學、方蕙玲:陸象山的認知哲學、莊慶信:陸象山知識學演進、吳一根:陸象山非醇入及其非儒說、曾春海:陸象山與禪初探、吳一根:陸學、禪學與王學、朱漢民:湖湘學派源流及其學術思想特點、衷爾鉅:程朱唯心主義體繫中為何能容無神論思想、唐宇元:程朱理學何時成為統治階級的統治思想、陳正夫等:程朱理學與封建專制主義、徐復觀:程朱異同初稿:平鋪地人文世界與貫通地人文世界、王越:程朱距墨而顏元宥墨、鄧國光:程朱道統論的分野、董金裕:程朱學派的形成與孔子思想的關繫、學謙:評《朱熹思想研究》、黃進興:評田浩著《陳亮與朱熹的辯論:明道誼而計功利》、郭齊家:評朱陸之爭、傅雲龍:評朱熹的"道心"說、鄒永順:評朱熹的兩一思想、熊鐵基:評朱熹的政治思想、高令印:評朱熹集理學之大成、丁寶蘭:評程朱理學的神學特色、湯倍禎:象山"心即理"說淺探、曾春海:象山心學旨要、林安梧:象山心學義理規模下的"本體詮釋學"、王偉民:象山心學與陽明心學的差異、:貴州社會科學1984年第3期、李瑞全:敬答李明輝先生對"朱子道德學形態之重檢"之批評、董金裕:楊簡的心學及其評價、崔大華:楊簡的心學思想、陳寒玉:楊簡的泛心觀及其特點、吳震中:試析朱熹哲學中"心"、"性"、"理"的關繫、安京:試析陸九淵的思想結構、李存山:試析程朱理學的泛道德論思想、林營明:試析論朱子對惡的看法、林惠勝:試論朱陸異同:以心性論為主、黎洪模:試論朱熹的二重性、龔振黔:試論朱熹的矛盾觀、張立文:試論朱熹關於動靜、變化的學說、蔡方鹿:試論張拭的哲學思想、陶玉璞:試論陳清瀾眼中的象山學、勒風林:試論程朱理學興衰的機制、劉仲宇:道教影響下的朱熹、吳長庚、朱火金:鉛山《石岩朱氏家譜》述略、李志林:對朱熹認識論的幾點分析、瀋芝盈:緒絕學之傳立一定之規的理學大師朱熹、黎昕:臺灣朱熹研究、孫明章、高令印:閩學略論、劉述先:劉述先著《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內容簡介、何佑森:論"形而上"與"形而下":兼論朱熹與戴東原、金景芳:論《中庸》:兼析朱熹"中庸"說之謬、陳榮捷:論朱子之仁說、王靜:論朱子的直觀理論教育思想、林美惠:論朱子倫理主義中的唯美原則(上、下)、陳榮捷:論朱子觀書有感詩、孫效智:論朱陸異同與會通、邱漢生:論朱熹"會歸一理"的歷史哲學、潘富恩:論朱熹、張立文:論朱熹的"體"與"用"範疇、張立文:論朱熹哲學的邏輯結構、賈順先:論朱熹哲學思想的二重性、蒙培元:論朱熹理學向王陽明心學的演變、葉建華:論朱熹對孔子《春秋》的認識和評價、王冶等:論朱熹對張載的學說的汲取和利用、李禹階:論朱熹對儒家倫理思想的再造、馬彪:論朱熹對儒家傳統觀的繼承和發展、陳正夫:論朱熹對儒學的繼承與創新、劉興邦:論胡宏心性之學的理論特色、朱漢民:論胡宏的哲學思想:湖湘學派學術思想發微、朱漢民:論胡宏的理學思想、陳谷嘉:論張拭以性為本體的道德學說、陳谷嘉:論張拭本體論的邏輯結構體繫:兼論湖湘學派的理學思想特色、劉蘊海:論張拭哲學的特點、張立文:論陸九淵的"格致"學說、王煜:論陸九淵學派、餘光貴:論程朱的倫理思想、衷爾鉅:論程朱唯心主義體繫中的"氣"和"知行"概念、楊彥:論楊簡心學、蔡仁厚:檀島"國際朱子會議"後記(上、下)、王健:簡論朱熹建立理氣思想的認識論構架、蔡方鹿:魏了翁的經學思想及其在中國經學史上的地位、賈順先、蔡方鹿:魏了翁與宋代理學、林繼平:魏鶴山之生平學術及其特色、里文:關於朱熹卜筮之迷的考釋、張申:關於朱熹天理人欲之辨的幾個問題、邱漢生:關於朱熹的經學著作、張立文:關於朱熹思想研究的幾點認識、劉雨濤:關於朱熹哲學的幾個問題、吳倬:關於朱熹與黑格爾哲學的比較研究、潘富恩:關於朱熹歷史觀的幾點看法、陳來:關於程朱理氣學說兩條資料的考證、蔡宗陽:讀《近思錄》札記。
D元代理學
金永炫:元代"北許南吳"的性理思想、唐宇元:元代劉因的思想、朱漢民:吳與弼:明代心學的"啟明"、路劍:吳澄年譜、唐宇元:吳澄的理學思想、方國燦:宋元之際的理學大師吳澄、方國燦:理學大師-吳澄、金化起:略論吳與弼思想特質的形成:吳與弼棄舉業事件考、商聚德:劉因生平思想考辨、徐遠和:劉因思想探索、唐宇元:論許衡的哲學思想在中國哲學史上的地位、勞漢生:簡論許衡的科學史地位。
E明代理學
喻博文:"人人有個圓圈在"-陽明學開創者王守仁、柯兆利:"天泉證道"考實、張踐:"四句教"是王陽明心學的綱領、丁為祥:"四句教"與王學三分、高中慶:《東西均》始探-與馬數鳴同志商榷、蔣國保:《東西均》題意辨析、梅煥庭:《東西均》辯證法思想剖析、錢明:《陽明全書》的成書經過和版本源流、錢明:十年來陽明學研究的狀況和進展、李生平:中日陽明學之比較、李同年:中國理學演化史上的中間環節-薛瑄的認識論評析、程念祺:心即理與人的主體性:明代心學家對主體人格的追求、冒懷辛:方以智、易堂九子與理學、羅熾:方以智易學方法論評析、蔣國保:方以智的"合二而一"新論、劉文英:方以智的"腦髓說"及其歷史價值、蔣保國:方以智的老子觀、羅熾:方以智的道家觀、顏澤賢:方以智科學哲學思想初探、王俊才:方以智哲學三論、蔣國保:方以智哲學範疇體繫芻議、張鶴琴:日本儒學的陽明學派、周立生等:王守仁"知行合一"說評議、龔振黔:王守仁"知行合一"說新探、蔡方鹿:王守仁、湛若水心學思想之異同及對明代心學的影響、程宜山:王守仁心學要義解析、劉宗碧:王守仁在貴州時期的哲學思想、劉兆吉:王守仁的心理學思想、曹國慶:王守仁的心學思想與他的鄉約模式、程宜山: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說新探、張顯清:王守仁的唯心史觀、畢誠:王守仁的經學教育思想、張立文:王守仁哲學邏輯結構初析、鄧艾民:王守仁唯心主義泛神論的世界觀、錢憲民:王艮的"明哲保身"論、崔建軍:王艮的主體存在論思想、孫炳元:王艮哲學思想兩重性的歷史探索、潭邦君:王艮哲學是"王學異端"論、葛榮晉:王廷相在中國哲學史上的地位、周桂鈿:王廷相宇宙論述評、力濤:王廷相的人性論範疇探索、葛榮晉:王廷相的元氣論、力濤:王廷相的本體學說、瑜立濤:王廷相的宇宙論、楊鑫輝:王廷相的唯物主義心理學思想、龔傑西:王廷相怎樣批評理學的"講求良知 體認天理"?、程方平:王廷相哲學思想述評、嚴健羽:王廷相對唯物主義認識論的重大貢獻、谷方:王廷相與明代批判理學思潮、力濤:王廷相認識論範疇體繫、葛榮晉:王廷相歷史觀諸範疇初探、勞思光:王門功夫問題之爭議及儒學精神之特色、張克偉:王門四句教評議(上、下)、李景林:王陽明"心外無物"說的內涵及其理論意義、溫世喬:王陽明"知行合一"、"心即理"說淺詮、丁為祥:王陽明"知行合一"三指、丁為祥:王陽明"知行合一"的靜態考察與動態把握、李德芳:王陽明"知行合一"說的淵源及其影響、鄭國平:王陽明"知行合一"說新探、蔡仁厚:王陽明"致良知"的易指、陳增輝:王陽明"致良知"說試評、丁為祥:王陽明"無善無惡"辨:兼與陳來同志商榷、劉宗賢:王陽明"感應之幾"剖析、陳寶良:王陽明:追求自我與社會和諧的哲學家、蔡仁厚:王陽明《大學問》思想析論(附錢德洪《大學問》後跋)、蔡仁厚:王陽明《大學問》思想析論、曾錦坤:王陽明之良知新探、簡福興:王陽明心學之傳承與流衍、劉宗賢:王陽明心學探微、劉輝平:王陽明心學與明清之際早期啟蒙思潮、屠承先:王陽明方法論思想初探、林樂昌:王陽明主體致良知實踐思想新探、董平:王陽明主體哲學紀要、董平:王陽明四句教意蘊發微(上、下)、馮契:王陽明在中國哲學史上的地位、方爾加:王陽明早期思想研究、(美)李傑臣著、敦玉林譯:王陽明朱熹格物觀差異之討論、徐儒宗:王陽明的中庸思想、徐建文: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探析、餘懷彥:王陽明的教育哲學思想初探、孫方琴:王陽明知行合一與致良知、方爾加:王陽明知行合一說、柳忠林:王陽明知行合一說新解、林麗姍:王陽明知識學研究:學聖的全部理論、伍學治:王陽明思想合理因素新辨、鄭學禮:王陽明思想與佛法、楊國榮:王陽明致良知說再評價、陳來:王陽明哲學的心物論、陳來:王陽明哲學的理解與詮釋、楊向奎:王陽明哲學的歷史地位、陶國璋:王陽明哲學的體繫性分析、瀋善洪等:王陽明教育思想的哲學意義、裘克安:王陽明教育思想幾點意義、錢明:王陽明湛甘泉合論、畢誠:王陽明對理學德育思想的變革、柳存仁:王陽明與佛道二教、傅振照:王陽明與紹興、志賀一郎:王陽明與湛甘泉的友情、陳來:王陽明與陽明洞:王陽明越城活動考、(蘇)科布澤夫著、王德有譯:王陽明與道家哲學、諸煥燦:王陽明與餘姚、王路平:王陽明與薩特的哲學本體論之比較、李志林:王陽明論理是一個過程、戴瑞坤:王陽明學說之思想發展及其評價、張克偉:王陽明遺跡考錄、張克偉:王陽明謫居龍場與王學繫統確立之關繫、畢誠:王陽明關於朱陸學術的評價、干春松:王畿的先天正心之學及其評價、楊國榮:王畿與王學的衍化、錢明:王學主意說論要、程念祺:王學旨歸與王學之革命性質、錢明:王學流派的演變及其異同、牟宗鋻:王學研究的新成果:讀方爾加《王陽明心學研究》、魏常海:王學對日本明治維新的先導作用、陳俊民:王學精神的時代意義、楊國榮:王學與中國近代哲學、林志欽:王龍溪四無說釋義、王財貴:王龍溪良知四無說析論、王財貴:王龍溪良知四無說析論、楊國榮:主體意識的二重規定及其內在意蘊-論王陽明對心(良知)的考察、張世英:尼采與李贄、章沛:必須正確評價陳白沙哲學-縱論白沙哲學體繫附答辛朝毅文、喬清舉:甘泉哲學體繫及其後傳研究、陳郁夫:白沙近禪非禪論、辛朝毅:白沙哲學認識論的主觀唯心主義內涵、陳榮捷著:早期明代之程朱學派、袁占釗:有意識的人是最高存在:論王守仁的主體能動性思想、方爾加:朱熹、陸象山、王陽明之間的邏輯關繫、任覺五:朱熹王陽明學說之異同、趙儷生:朱熹與王守仁之比較的探索、陳松柏:江右陳明水先生良知學之闡釋、崔大華:江門心學簡述、程念祺:江南王學的浪漫主義傾向、孫明章:自主意識的新覺醒:略論李贄思想的時代色彩、樂九波:佛教禪宗對王陽明哲學的影響、李懷生:何心隱的生平與思想有反封建的"叛逆性"嗎、何桂清:何心隱的哲學思想、鄺芷人:即用見體的原理、邡芷人:即體是用:陽明學說的檢討、諸煥燦:吾心自有光明月:王陽明行跡考察散記、朱林:吳與弼思想芻議、楊祖漢:宋明儒學的發展與陽明哲學的特色(上、下)、方祖猷:我國封建社會後期人道主義先驅-王艮、王稼鼕:李贄"人人平等"社會觀發現新證、張文生:李贄"非聖無法"思想分析、陳少欽:李贄-中國古代異端文化的傑出代表、楊鑫輝:李贄心理學思想述評、楊國榮:李贄-王學向異端的轉變、孫官生:李贄的"非孔反儒"辨、陳曼平、張克:李贄的美學思想及其特征、葛榮晉:李贄的價值觀、林其泉:李贄是怎樣評朱熹的、莊炳章:李贄研究學術討論會在泉州召開、林其泉:李贄評朱熹與道學、黃高憲:李贄對孔學道學的態度、徐少錦:李贄對男尊女卑封建禮教的批判、張建業:李贄與《力正易因》、孟鑄群:李贄與佛教、林繼平:來去自如羅近溪:王門中的特出學者、嚴建羽:明中後期反對宋儒人性和理欲論思潮的發展、林繼平:明代理學之前驅:曹月川、薛敬軒、吳康齋哲學詣境的探索、馮天瑜:明代理學流變考、熊琬:明代理學與禪、寧裕先:明代著名哲學家羅汝芳、張建業:明代進步思想家李贄在河北、張永雋:明末大儒劉宗周之人生價值觀:從"敬身以孝"以釋之、(日)岡武彥著:明末儒學的發展、羅光:明朝初葉哲學思想、步近智:明萬歷年間理學內部的一場論辯、唐民邦:科學家方以智的自然哲學、王鳳賢:重新評價陽明心學的積極意義、楊國榮:個體之志與普遍之理:王學的內在主題:論王陽明對意志與理智關繫的考察及其理論意蘊、林繼平:席元山與王陽明的交誼:陽明知行合一說的形成、張克偉:泰州王門學派一代宗師王心齋哲學思想論粹、何建明:耿定向對陽明心學的拯救、王守益、王慧琴:基於現代視覺認知觀點檢討關於王陽明天地萬物為一體等哲思的批評、丁為祥:從"格物"之辯看陽明與甘泉心學的分歧、衷爾鉅:從《大學古本序》的兩種文本看王陽明心學的形成過程、張克偉:從《山東鄉試錄》看王陽明的兼濟思想及萬物一體精神、林日盛:從大學看陽明心學的發展、楊國榮:從心的二重性看王學的特點、楊國榮:從王陽明到劉宗周:志知之辨的歷史演進、蒙培元:從王畿看良知說的演變、楊國榮:從朱熹到王陽明、楊國榮:從良知二重性看王學的深層內涵、楊國榮:從現成良知說看王學的衍化、馬數鳴:從程朱到老佛-論方以智哲學的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特征、劉健芬:從童心說看李贄的美學思想、王守益、王慧琴:從漢代視覺認知過程觀點探討王陽明的宇宙觀、楊國榮:晚明王學演變的一個環節:論劉宗周對意的考察、步近智:晚明時期儒學的演變與影響、林慶彰:晚明經學的復興運動、楊國榮:晚明群王之辯的演進、郭厚安:略論王守仁心學的歷史地位、夏瑰琦:略論王艮的哲學思想、李華鬥:略論王艮哲學思想的人民性、葉淳媛:略論王陽明的四句教、寧志榮:略論薛瑄的理氣觀、孟繁舉:異端思想家李卓吾、劉錕煬:陳白沙是"唯物主義者"嗎?-與章沛同志商榷、辛朝毅:陳白沙哲學本體論的再認識-兼與章沛先生商榷、辛朝毅:陳白沙哲學認識論的特征及其內在結構、羅邦柱:陳白沙與孟子、盛邦和:陳白沙與明代心學、陳郁夫:陳白沙學述、崔大華:陳獻章的江門心學、丁為祥:陸、王"心即理"辨異、蔡仁厚:陸王一系人性論之省察:本心即性下的道德實踐工夫與境界、魏義霞:陸王異"心"論、李明友:傅山與李贄、李錦全:湛甘泉哲學思想縱橫談、蔡方鹿:湛若水哲學的二元論傾向、方祖猷:評王艮的哲學思想、劉錕煬:評陳白沙哲學思想本體論"範疇體繫"-與章沛同志商榷、王鳳賢:評劉宗周對理學傳統觀念的修正、莊雅棠:陽明"知行合一"中行的概念、朱美蓮:陽明之格物說、辛冠潔:陽明心學的反思、中化文化復興月刊:陽明心學探微、王樹人:陽明心學與佛老、陳一峰:陽明言物諸義之解析、滕復:陽明前的浙江心學、鐘彩鈞:陽明思想中儒道的分際與融通、劉秋木:陽明哲學在道德教育上的啟示、姜廣輝:陽明哲學的視角、隋之:陽明哲學提綱、劉廣華:陽明哲學辯證研究、荒木見梧著、連清吉譯:陽明學的心學特質、柯兆利:陽明學的歷史際遇、錢明:陽明學派分化的思想基礎、屠承先:陽明學派的本體功夫論、正田啟佑:陽明學與幕府末期的思想家們、林明德:陽明學說及其理念之省思、鄭吉雄:陽明學說的三點特質及其在學術上的意義、鐘丁茂:陽明學說的基本義理、陳添丁:陽明學說精要之探討(上、下)、衷爾鉅:黃道周與劉宗周哲學思想比較、吳光:萬化根源在良知:陽明心學論綱、陳一峰:聖人之所以為聖人"良知之學"、陶清江:試論方以智哲學的最高範疇、曾樂山:試論王守仁的泛神論、楊遜:試論王陽明"是非之心"、李德芳:試論王陽明的"心即理"說、劉宗賢:試論王陽明的人性思想、劉宗賢:試論王陽明的心學體繫結構、李德芳:試論王陽明的良知說、田光輝:試論王陽明的社會政治觀、池勝昌:試論李贄"不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的觀念史意義、張顯清:試論陽明心學的歷史作用、劉宗賢:試論融彙道家自然之說的陳白沙心學、徐儀明:道教內丹學與王陽明"致良知"說、蔣國保:對《方以智科學哲學思想初探》的質疑、馮炳奎:鳶飛魚躍的陳白沙:把人類的心體活生生的拿出來、張踐:劉宗周"慎獨"哲學初探、張申:劉宗周"慎獨之說"淺議、步近智:劉宗周的思想矛盾和"慎獨"、"敬誠"之說、古清美:劉蕺山對周濂溪誠體思想的闡發及其慎獨之學、古清美:劉蕺山對陽明致良知說之繼承與發展、王桂岩:窮理修身以正德:王陽明傳習錄對後世的影響、冒懷辛:論方以智的《通雅》、賈順先:論方以智的自然觀、歐克純:論方以智的無神論思想、冒懷辛:論方以智哲學思想的科學基礎、馮契:論王守仁的"致良知"說、衷爾鉅:論王廷相的哲學貢獻及其歷史地位、力濤:論王廷相無神論範疇體繫、張茂新:論王門"四句教"、楊國榮:論王門後學的現成良知說、楊國榮:論王門後學的歸寂說、瀋善洪、錢明:論王陽明早期思想性格的形成、方爾加:論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張靜賢:論王陽明的倫理思想、楊祖漢:論王陽明的聖人觀、柯兆利:論王陽明的禪學思想、張學智:論王陽明思想的邏輯開展、方爾加:論王陽明對大學的重解、王路平:論王陽明與薩特的哲學本體論之同異、楊國榮:論王學內在的二重性、孫效智:論朱王異同、王偉民:論江右王門對陽明心學的修正、唐宇元:論吳與弼的理學與王學的產生、李寶臣:論李卓吾的心學修己觀、李錦全:論李贄入世與出世思想的矛盾統一、馬濤:論李贄亦佛亦儒非佛非儒的雙重價值取向、周志文:論李贄的"道理不行聞見不立"、張建業:論李贄的民主思想及其社會基礎、衷爾鉅:論明代的理學和心學、張克偉:論浙中王門學者張元忭之思想內涵與學術傾向、李志林:論浙東學派的豪傑精神、衷爾鉅:論高攀龍與劉宗周哲學思想之異同、方祖猷:論淮南三王:王艮、王甓、王棟-兼論泰州學派的分化、張懷承:論理範疇在明清之際的演變、瀋善洪、錢明:論陽明大學觀的演變、劉述先:論陽明心學之朱子思想淵源、瀋善洪、錢明:論陽明心學及其積極影響、吳蘭:論陽明學說對近代學界的影響、談遠平:論圓融統觀之內涵及其與陽明哲學之關繫、董平:論劉宗周心學的理論構成、張學智:論劉宗周的"意"、衷爾鉅:論劉宗周的哲學思想、林安梧:論劉蕺山哲學中"善之意向性":以(答董標心意十問)為核心的疏解與展開、曾旭昭:論儒家工夫論的轉向:從王陽明到王夫之、周慶義:論薛瑄的人性論和理欲觀、谷方:論薛瑄哲學的基本特征、衷爾鉅:論蕺山學派的學術思想、張學智:論聶豹的歸寂之學、蔡培元:論羅欽順的哲學思想、林繼平:論羅整庵的哲學慧境、王煜:閱劉子全書札記、方爾加:禪宗對陽明心學的影響、郭潤偉:薛瑄和程朱道學的終結、魏宗禹:薛瑄性說簡論、李元慶:薛瑄的實學思想和實踐、徐遠和:薛瑄的實學思想探析、魏宗禹:薛瑄思想特點三論、魏宗禹:薛瑄思想與明代理學的發展、蒙培元:薛瑄哲學思想與程朱理學的演變、郭潤偉:薛瑄理學的宗旨、揚宗禮:薛瑄對朱熹哲學最高範疇理的改造、周慶義:薛瑄對朱熹理學的發展、郭潤偉:薛瑄對理學宗旨的實踐、馬濤:薛瑄與三原派學、陳揚炯:薛瑄與佛教、張懷承:蕺山心論及其對傳統心學的總結、衷爾鉅:蕺山學派的慎獨學說、吳玉蘭:簡析王廷相認識論思想、林子秋:簡論王艮和泰州學派、賈順先:簡論王學的合理因素、鮑博:簡論劉宗周的心性思想、林月惠:聶雙江"歸寂說"之衡定:以王陽明思想為理論判準的說明、李存山:羅、王、吳心性思想合說、古清美:羅念庵的理學、古清美:羅念庵與陽明學、束際成:羅欽順心、理、格物、致知之辨、李存山:羅欽順的儒釋之辨:兼論其與關學和洛學的關繫、衷爾鉅:羅欽順開端明代氣學、尹星凡:羅欽順與朱熹的"理一分殊"辨、郭亞佩:羅整庵與朱子的距離:對梨洲學案的反駁與檢討、楊向奎、冒懷辛:關於方以智和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討論、張岱年、陳來:關於方以智的本體論與方法論、黃宣民:關於王陽明的研究和評價、瀋善洪:關於陽明學演講方法的幾個問題、張恆壽遺作:讀《薛文清文集》的一些感想、梁漱溟:讀陽明先生的詠良知詩。
F清代理學及其他
方利山:《戴震全集》和四庫有關提要、(美)司徒琳:不同世界間的共同基點:通過黃宗羲與威廉詹姆斯比較明清新儒學與美國實用主義、夏乃儒:心學與清初的思想啟蒙、顧毓民:方以智的知識學、張節未:王夫之"由用以得體"命題的方法論意義、丁貞彥:王夫之"體用不二"的方法論意義、曉桐:王夫之《思問錄》思想探勝、馬序:王夫之一多二重化的人性論和認識論、喻寶善:王夫之心理思想初探、馬序:王夫之世界觀新論-從一多關繫研究王夫之哲學、蕭漢明:王夫之矛盾觀的幾個問題、胡劍書:王夫之匡社的形成及其理論意義、谷方:王夫之和儒家思想、李五湖:王夫之的"理"論、蕭 父:王夫之的人類史觀、蕭 父:王夫之的自然史觀、喻寶善:王夫之的知能教育觀、姜法曾:王夫之的倫理思想評述、吳乃恭:王夫之的實踐觀、羅光:王夫之的認識論、夏甄陶:王夫之的認識論思想述評、蕭 父:王夫之的認識辯證法、王思琨:王夫之的藝術想像觀、童國成:王夫之思想的啟蒙性質李建國、李煥誠:王夫之思維認識觀簡論、郜潤科:王夫之美學思想初探、柳正昌:王夫之美學思想對建構中國現代美學的意義、謝有安:王夫之唯物史觀雛形略論、馮天瑜:王夫之創見三題、李才遠:王夫之評朱熹的"格物致知"說、劉文英:王夫之對中國古代意識論的貢獻、艾力農:王夫之對老子的批判、波然:王夫之對儒學唯心主義的批判、韓錦生:王夫之與康德認識論特徵之比較、李德永:王夫之論"太極"、徐蓀銘:王夫之論"迎"、"隨"、唐明邦:王夫之論"常"和"變"、蕭漢明:王夫之論《易》與像、李申:王夫之論鬼神、燕國材:王夫之論智與能、舒默:王夫之論學與思、博與約的辯證關繫、黃明同:王夫之歷史哲學的邏輯路徑初探、李壽章:王夫之歷史觀中的辯證法思想、賴永海:王夫之辯證法上的紐結、賴永海:王夫之辯證法思想的"細胞"-陰陽對立統一、賴永海:王夫之辯證法思想的總畫面、陳章錫:王船山《詩廣傳》論禮詩樂、林安梧:王船山人性史哲學之研究:人性史哲學之建立、中國文化月刊:王船山人性史哲學的核心論題(上、下)林安梧、曾也魯:王船山仁義觀芻議、張恆壽:王船山天人學說探微、黃漢青:王船山天道論研究、胡楚生:王船山老莊申韓論發微、林安梧:王船山的人性概念、李明友:王船山的唯物主義哲學與自然科學的關繫、張岱年:王船山的歷史地位、馮玉輝:王船山思想的淵源、陳寒鳴:王船山思想啟蒙性初探、蔡尚思:王船山思想體繫提綱、(蘇)弗格布洛夫著:王船山研究概述、陸復初:王船山哲學思想的基本點、馮正剛、愈惠安:王船山唯物主義戰鬥性剖析、蕭起來:王船山道德思想探析、姜國柱:王船山對張橫渠哲學思想的發展、陳郁夫:王船山對禪佛的批評、劉伏海:民主主義與民本主義的區別:黃宗羲與盧梭的契約論比較、孫亞萍、司庸之:由王夫之的"實有"說開去、楊遜:有關王船山思想歷史背景的幾個問題、張永雋記:宋明新儒家哲學(第一講至第十八講)方東美講、陳植鍔:宋學通論、劉潤忠:我國古代天文學史上的儒歷之爭和王船山對儒家之歷的批判、王俊才:明清之際理學的特點及其流派、雅農:明清儒學、徐蓀銘:析船山"仁、富"說、榮開民、許蘇民:沿波討源 返本開新:論王船山與中國傳統文化、解成:近代對顏元形像的兩次改造、周熾成:是啟蒙思想家還是正統理學家?-王夫之哲學思想評價之我見、王興國:研究王船山生平思想資料的一個重要新發現-評王焐《大行府君行述》(《姜齋公行述》)手抄本、任繼愈:偉大的唯物主義者王夫之、丁國順:從"功夫即本體"的命題看黃宗羲哲學思想的實質、林青山:從《尚書引義》看王夫之的認識論、吳光:從《留書》到《明夷待訪錄》、劉大英:從《楚辭通釋天問篇》看王夫之的哲學、艾文錦:從尹會一對顏元的評價看顏學的影響作用、唐明邦:從王船山《周易大像解》看明清之際的啟蒙思潮、盧育三:從體用兼全看顏元的哲學體繫、郭齊勇:淺析王船山的思維模式、陳世昭:淺談王夫之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雷敢:略論王夫之《讀通鋻論》的歷史觀、吳乃恭:略論王夫之的範疇和思維方式、張恆壽:略論理學的要旨和王夫之對理學的態度、黃懿梅:船山"道大善小善大性小"說之評析、曾旭昭:船山之易學、徐泰來:船山史觀與歷史唯物主義、鄭萬耕:船山易學的天人觀、崔雙鎖:船山的理氣關繫不是思維與存在的關繫、張加纔:船山哲學認識論的主客體範疇繫、陳遠寧:船山動靜觀略論、林安梧:船山對傳統史觀的批判、張懷承:船山論理簡析、劉建春:揭開王船山易學之謎、謝天佑:評王夫之自種自富說、張黎明:評戴東原修志思想及方法、繆四平:評戴震關於意見和真理的看法、何值靖:評顏元對程朱人性論的批判、張淑娥:黃宗羲之學術思想述要、李明友:黃宗羲民主啟蒙思想新論、塗文學:黃宗羲和孟德思鳩思想異同片論、孟廣林:黃宗羲法制觀辨析、李明友:黃宗羲的"心理合一"說、楊國榮:黃宗羲的學術史觀、趙軼峰:黃宗羲思想三議-讀《留書》札記、華山:黃宗羲哲學中的心、氣問題、朱義祿:黃宗羲哲學史方法論發微-兼論《明儒學案》、王成福:黃宗羲哲學思想評述、傅雲龍:黃宗羲富有開創意義的心性說、夏乃儒:黃宗羲與中國近代思維方式的萌芽、方祖猷:黃宗羲與甬上弟子的學術分歧:兼論蕺山之學的傳播與沒落、吳光:黃宗羲與清代學術、朱義祿:黃宗羲劉宗周思想比較初探、古清美:黃梨洲東林學案與顧涇陽、高景逸原著之比較、黃尚信:黃梨洲思想淵源探索:明代王學對黃梨洲思想的影響、陳熙遠:黃梨洲對陽明"心體無善無惡"說的疏解與其在思想史上的意涵、李春青:試析王船山的情景論、劉清平:試析戴震考據學理論中的文藝美學思想、陳少松:試論王夫之的"神理"說、唐凱麟:試論王夫之的人性論、陳世昭:試論王夫之的唯物主義的認識論、饒建國:試論王夫之理欲觀的啟蒙性質、陳家鼎:試論王船山的理欲觀、陳正夫:試論顏元、李恭哲學思想的新因素、陳正夫:試論顏元李恭思想的新因素、鈕福銘:試論顏元的人性論、啜大鵬:試論顏元的認識論、李貴榮:試論顏習齋思想之轉變、郭齊勇:價值取向與時代需求的契合:紀念王船山逝世三百年、盧鐘鋒:論《宋元學案》《明儒學案》的理學史觀點、衷爾鉅:論《明夷待訪錄》的哲學思想、洪波、屠承先:論《張子正蒙注》對《正蒙》氣一元論自然觀的發展、劉潤忠:論王夫之"乾坤並建"易學理論及其哲學意義、蔡四貴:論王夫之的"誠"、谷方:論王夫之的民本思想、劉先枚:論王夫之的政治哲學-兼論"理勢統一"說、王廷元:論王夫之的理欲觀、徐聯忠:論王夫之的道器觀、範軍:論王夫之的藝術整體觀、馮契:論王夫之的辯證邏輯思想、錢耕森等:論王夫之理欲觀、朱光甫:論王夫之與鄭觀應道器觀的異同、李錦全:論王夫之歷史觀的內在矛盾、王澤應:論王夫之關於人的本質學說、吳乃恭:論王船山的哲學思想、劉紀璐:論王船山哲學中"歷史中之天理"的問題之一:王船山"在天即為理"的天理說、劉紀璐:論王船山哲學中"歷史之天理"的問題之二:自然世界與歷史世界之天理、張岱年:論王船山哲學的基本精神、範陽:論王船山歷史觀主要範疇的脈絡、範陽:論王船山歷史觀的新因素、李行之:論李贄、王船山思想異同、宋德宣:論康熙與朱熹理學觀的異同、林保淳:論習齋所存之學、劉春建:論船山研究的否定之否定、劉紀璐:論船山哲學中"歷史之天理"的問題之五:對船山史觀的總檢討、李錦全:論黃宗羲民主啟蒙思想的歷史地位、:論黃宗羲的"功夫所至即是本體"說馮契浙江學刊1985年第2期、唐凱麟:論黃宗羲的倫理思想、夏瑰琦:論黃宗羲的唯心主義哲學思想-兼析黃王哲學的關繫、李明史、渠玉九:論黃宗羲的經世致用思想、方國根:論戴震的理氣觀、周兆茂:論戴震的樸素辯證法思想、王茂:論戴震哲學的結構與含義、張茂新:論戴震哲學的歷史地位、李道湘:論顏元宇宙論的實質、馬序:論顏元的社會政治思想、馬序:論顏元哲學的二重化本體論、高娟、馮斌:論顏元儒學中的墨學特徵、張武:論顏李學派的思想特徵及其形成、高莉芬:論顏習齋先生之存學、陸冠洲:論顏習齋闢佛、劉清平:儒學傳統中的啟蒙晨輝-論戴震哲學的思想實質、陳正榮:戴東原性理之學、梁世惠:戴東原性論的基本觀念:血氣心知:兼論東原詮解孟子性善論的內在意義、華山遺稿:戴東原的反理學思想、尹任圭:戴東原知識學研究、黃懿梅:戴東原哲學之評價、楊向奎:戴東原哲學思想分析、劉文起:戴東原對宋儒的評論(一、二)、江中柱:戴震"四體二用說"研究、胡發貴:戴震"類之區別千古如是"辨析、王茂:戴震《私淑論》及《緒言》成書先後之比較研究、張立文:戴震世界圖式的建構:天道論(1、2、3、4)、白盾:戴震在中國學術史上的地位和價值、李志林:戴震自然觀的特色、趙士孝:戴震和程朱在理欲觀上的對峙、趙士孝:戴震的"日用飲食"辨、陳振風:戴震的思想、楊世峰等:戴震的唯物主義自然觀淺析、馬數鳴:戴震的道和理究竟指的是什麼、趙士孝:戴震的認識論、姜國柱:戴震的認識論及其歷史貢獻、謝遐齡:戴震哲學之二三問題、葛榮晉、屈桂英:戴震哲學思想新論、胡發貴:戴震哲學啟蒙意義發微、張懷承:戴震氣化流行的學說及其對傳統氣論的繼承與發展、趙士孝:戴震理氣觀的多角思維、張壽安:戴震義理思想的基礎及其推展、張立文:戴震對朱熹形而上本體論的批判、張立文:戴震對自然生命的關懷、張立文:戴震對自然生命的關懷:天性論(上、下)、周兆茂:戴震與程朱理學-兼論戴震哲學思想的形成發展、燕國材:戴震論認識與情欲、曾旭昭:艱貞自勵的王船山、黃小榕:簡論王夫之對張載哲學的發展、衷爾鉅:顏元李恭的唯物論思想、鈕福明:顏元性論中的辯證法思想、姜廣輝:顏元的人性論、鄒大炎:顏元的心理學思想述評、羅光:顏元的哲學思想、商聚德:顏元思想再評價、姜廣輝:顏元思想淵源辨、盧子震:顏元思想辨析、張錫勤:顏元思想簡論、李貴榮:顏習齋之師承與交遊、黃順益:顏習齋對儒學的反省與批判、賀麟:關於"知行合一"問題-由朱熹、王陽明、王船山、孫中山到《實踐論》、朱義祿:關於《黃宗羲和孟德思鳩思想異同片論》一文的來信、聶守忠:關於王船山哲學思想的幾個問題:與蔡尚思先生商榷、周兆茂:關於戴震的"以理殺人"和"啟蒙"思想的再評價、孫以昭:關於戴學研究的幾點意見、林保淳:釋船山的"繼善成性"。
  本索引現收錄論文:1200篇
  宋明理學專頁其他更新:
  網上宋明理學論文文庫:新增杜保瑞「當代宋明儒學研究與中國形上學問題意識」一文。
  網上宋明理學論文索引:新增杜保瑞「當代宋明儒學研究與中國形上學問題意識」一文索引。
  宋明理學問題討論:Re:Re:Re:宋明理學問題討論(三):張橫渠是否氣一元論(唯氣論/唯物論)者?(Zero)、Re:宋明理學問題討論(三):張橫渠是否氣一元論(唯氣論/唯物論)者?(劉桂標)、Re:宋明理學問題討論(四):程明道是否神祕主義者?(Anonymous)
  本專頁的網址為:http://humanum.arts.cuhk.edu.hk/~hkshp/confucian-songming.html
  懇請大家瀏覽過後,不忘提供閣下的寶貴意見,好讓我們得以改進,謝謝!
香港人文哲學會謹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