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ject:   郭其才:編輯人語
Name:   HKSHP
Date Posted:   Mar 30, 03 - 10:52 PM
Email:   hkshp@grad.com
URL   http://www.arts.cuhk.edu.hk/~hkshp
Message:   香港人文哲學會網頁 http://www.arts.cuhk.edu.hk/~hkshp

編輯人語 郭其才

  人和他者構成了世界整體,人和他者的互動又構成了社會生活的樣態,社會
關係如何則是取決於人和他者的關係取態如何。

  著名哲學家馬丁.布伯(Martin Buber)曾提出「我-你」(I-Thou)和「我-它
」(I-It)兩關係模式,如果以「我-它」模式看待我外事物,「我」在關係中
是主宰性的主體,「它」是以符合「我」的目的而存在。反之在「我-你」關係
下,「你」不是工具的客體,而且在溝通中發現主體之間的共感流域。除此,他
進一步指出這是人與「永恆者」(Eternal Thou)達至完美境地的基礎。佈伯哲
學的意義在於提出人和他者互相含蘊著某種「同在性」。

  北宋張載在<西銘>也提到「我外關係」的哲學反省,張載從宇宙視野慢慢
落實人間生活,他說「乾稱父,坤稱母…民吾同胞,物吾與也」,這可以說是從
儒家傳統引申來的「同在性」,所以「…尊高年,所以長其長;慈孤弱,所以幼
吾幼。…凡天下之疲癃殘疾,惸獨鰥寡,皆吾兄弟之顛連而無告者也。」的倫理
精神就是因為有「宇宙一家」而為可能。

  人類和諧生活的原則是什麼?布伯和張載代表中西哲學精神,指出問題不能
單獨地從個體自身出發,更重要的是個體怎樣看待我外他者?採取何種關係模式
至為關鍵。如果缺乏對同在性的承認,個體互動的結果則是單向而偏面的,也形
成雜多而混亂的關係結。因為缺乏同在性,所以也失去維護人與他者的社會同在
模式精神。張載的「宇宙一家」和布伯的I-Thou關係模式給現代社會生活照出一
點出路,雖然布伯與張載立場與詮釋不同,卻異曲同工地指出個體不能缺乏整體
同在性。

  為何有時會覺得人生了無意義,如何解決人生的虛無感及消除死亡對人生意
義的否定?怎樣過人生才是無憾?大概,我認為多數人對後一類問題最具敏感度
。可是我認為,如果我們不對「我外關係」-宇宙、他者及至自身的關係作出反
省,對人生意義問題亦難有出路。

Copyright (c) Hong Kong Society of Humanistic Philosoph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