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哲學論壇

URL:http://www.arts.cuhk.edu.hk/~hkshp

Email:hkshp@grad.com

    性行為滿足人類21種需求,在禪的立場來看,性 並沒有本質上清淨或污染的意義

    Posted by 好學者 on 31/3/2001, 9:14 am
    211.20.75.170

    性行為滿足人類多種需求

      性行為表面上看來似乎只是滿足生理的衝動,事實不然,人類在性行為當中更企圖滿足多種需求,這些需求至少有十餘種,茲分述如下:

      一、填充無聊。無聊的時候很痛苦,做什麼事都索然無味,而性略可麻痺人的空虛。

      二、疏釋心理壓力。每個人在社會上難免都有挫折,許多事情雖然不喜歡,但只有忍耐;忍耐雖然使人得以繼續處理事情,但壓力卻向內累積,累積的容限因人而異,一定程度的壓力形成之後,性是容易被使用的疏解方式。

      三、追逐感官之樂。人之大欲不外色、聲、香、味、觸,而性的單一行為同時兼具五欲之樂,婚後一段時期之後,性趣尤其熾烈。

      四、好奇、未知境的探索。性從來被視為禁忌,異性間更恍如隔有一層未知的神祕,為滿足人類向未知境探索的好奇心,也是人類性行為的原因。

      五、撫慰自卑。科技的發達、文明的進步表面上人類似乎很有尊嚴,但越是現代社會分工越細,每個人其實只是大機器的小螺絲釘,所能操控的只是一小部分,人多少會有無力感,而性行為卻不需仰賴他人便得以滿足成就感。

      六、另一種虛榮。動物的性行為,大抵只為傳宗接代和滿足生理的性衝動,但人類卻格外在性上面附加某些價值意義,尤其父系社會的男性,更常以獲得多名異性青睞,炫耀同儕,特別對方倘是有頭銜的人,或是有頭銜者的配偶、家眷。

      七、駕御力的工具。性不僅被人類用為增加虛榮的工具,也被運用為操控力和影響力。男性或女性共同都有一種想像:「由於我能帶給你快樂,因此我對你是重要的。」「由於你需要我帶給你快樂,因此我對你有影響力。」

      八、三摩地的渴望。三摩地即定境,指的是一心或無心的心理狀態。無論從現代心理學的角度,或是禪修行的體驗來看,多心多慮、雜念紛飛都是一種不安的現象,但倘非經過訓練,人類一般在生活中很難有精純一心及徹底鬆弛的無心境──然而在另一方面,人類卻有棲息於三摩地的渴望。「愛慾之中有三摩地」,此為佛教所說。

      九、情侶間無言的溝通。人跟人極需溝通,和對自己屬於重要的人更需要溝通。溝通的目的是為了增進彼此的瞭解和感情的更穩定、親密。唯言語的溝通有時而窮,特別是木訥的人更拙於表達,而性行為幾乎不用言談,透過肌膚之親可作直接、深刻的溝通。

      十、新鮮感的追逐。相同刺激的重複出現使人麻木缺乏生機。再好的事物時間一久都使一般人厭倦。許多性的行為其實無關感情,只是追逐另一個新的刺激而已。當然這種刺激仍然會重複著以前的厭倦。

      十一、苦悶的人類必須遊戲。人類不可能也不可以永遠只是認真做事,如此將使精神一直處於繃緊狀態。人類有遊戲的本能需要,只可惜有的玩物,而有的卻是樂於玩人。

      十二、隔閡的衝破。人生於世相識滿天下,知音少有幾人,即或聞達的人,內心也常是一片孤獨。一般而言,人可以忍受孤獨,而不是天生喜愛孤獨,內心裡有一股衝破孤獨的衝動──而性行為是兩個獨立的人最沒有隔閡的一種相處方式。

      十三、禁忌的反動。一般以為三五歲的小孩有一個反叛期,其實人從生到死百年之間都充滿叛逆,只是有沒有適當的機會而已。其原因深談的話,乃來自人類根本的不安和矛盾;淺說的話,則因沒有人喜歡別人規定他怎麼做。性在許多國家即使開放的歐美,也多少有其禁忌,此種禁忌當然有其文化背景與實際的需要,但人性潛伏著「凡有禁忌就反動」的衝動存在,而性是最引人注目的禁忌。

      十四、幻想的憧憬。人自幼以至成人都曾經有過欣賞或喜歡的某一個人,都市社會增進人我彼此的接觸面,更易在心中埋下點點滴滴的美好印象和回憶。許多的性行為,只因為當事人想補捉逝去的或尚存留在心中的那麼一點點美感而已。

      十五、尋求慰藉。人類除了懵懂無知期,一旦成人,不論身分地位如何,不免都有苦悶和無奈──也就不免需要慰藉。性是兩性彼此撫創、安慰的藥方。

      十六、愛。在此所謂的愛,係指給予的愛,此種愛的含意是「只要你好就好」。人因具有此種以對方為中心、為出發點的感情,所以營造出性的行為。吉川英治的《宮本武藏》劇中的夢幻洞主便是此種人物。


      十七、真善美的旅途。世間有一種人雖然不是宗教徒,卻對人生持有求道者一般的生命態度,對於人們所厭煩的、人們所執著的,他都樂於品嚐。性對他雖非不可無,卻也是體味的課目之一。

      除以上所談的十七點之外,性至少還有發洩過多精力、和緩情緒、商業交易、生育子嗣……等等功能。中國哲人說「性為人之大欲」,實在因為它滿足了人類多種的需求。

    從禪的觀點來看衛生機構呼籲「純化性伴侶」的困難

      儘管愛滋病對人類生命嚴重的威脅是多麼的明顯,衛生醫療機構也不斷呼籲社會大眾要純化性伴侶,但人慾如洪流,像大江東去喚不回,世界各國的風化場所依舊門庭若市,性的氾濫更是日益嚴重。俗諺說「殺雞焉用牛刀」,但殺牛更不能用雞刀!今天呼籲大眾預防經由性行為感染愛滋病,從禪的觀點來看,認為此事遠比關心此一問題者所想像得還要困難。此中原因頗為複雜,簡述如下:

      一、人類雖說是理性的動物,但一般人並不具有高度的理性,感性的、情緒的毋寧說影響人類更為巨大,發自感性的需求,每每要求立即的滿足,很難抗拒眼前的誘惑。縱有稍具理性的人,卻由於意志力薄弱──處於都市文化中的人們更缺乏農業社會鄉野村夫的韌性和耐力,許多事情都是在「明知不可」的情況下發生。

      二、佛教說「人生是苦海」,其實並沒有否認在生老病死苦之外,也有快樂的存在,它的本意除了有哲學層面的意義之外,在心理層面則指稱:快樂也是很累人的事!人間事無論偉大崇高的,或是多麼令人欣喜狂歡的,都會使人疲憊不堪,感到厭倦。可以說活在世上的人,其實每個人都活得很累,都亟待休息、好好的休息──人類希望什麼都不管、什麼都不考慮的心,其實相當強烈。性,正好提供這種情境,使人在此得到鬆弛與蘇息。

      三、「生命的意義是什麼?」表面上談論的人似乎都懂,但認真追問的話,恐怕連第一流的哲學家也會疑竇叢生、焦慮不安。人生而有一種尋求穩定、合理、明確的本能,這種本能的需求是全面性而含蓄的,它隱藏在人類心靈的深處。人類如果確定自己已經尋得這樣的答案,或確定自己的人生態度無錯謬的話,則會身心泰然、氣定神閒;反之,則會在閒時寂靜處偶感空虛、茫然與身不由己;不幸的,現代社會迅捷龐雜的資訊雖然帶來人類生活領域和知識層面的擴充,卻因大量且不同價值體系的文化介入,使得原本無垠飄動的心思,更加紛歧散亂。今天的人,少有能靜坐片刻而無雜念者,也少有人能統合不同思想而無矛盾者。「真理是什麼?」「生命的意義是什麼?」今天的人不僅無心探討,也漸漸沒有能力探討。人們一生大都是與世浮沉在追逐感官享受當中度過,愛滋病會死人嗎?會吧!?浮濫的性行為有危險嗎?有吧!?──不過,人們依舊做他想做的。


    性在禪的立場來看,並沒有本質上清淨或污染的意義

      性在佛教來說即愛慾或情慾。愛慾從禪的立場來看,並沒有本質上清淨或污染的意義,它只是一種現象和動力而已;決定它是清淨或污染的乃是「明」或「無明」(不「明」、欠缺「明」、沒有「明」之意)。就好比一把刀子,其本身並無善惡可言,刀子的善惡乃由使用的人所決定。此處所謂的「明」,係佛教重要的術語,是指深解緣起無我論(按:「緣起無我論」為佛教最根本的奧義,大意是一切存在的生命、事物、時空、精神、物質、運動、理則和定律,都是條件組合下的產物,其形狀、作用、感受、潛力都是相對的,沒有不變的主體性),並以緣起無我論消解各種不同文化的人生哲理,形成一統合的中心思想,繼之並透過禪定將此中心思想植入下意識,完成表面意識和內在意識徹底統合的人格體。此種人格體其心境的特徵是無罣礙、無激情、無憂怖、任運、逍遙、自在、解脫的大樂,這種大樂可以自行製造出源源不盡的喜悅,使他對外物的依賴減低到幾乎可以完全沒有的地步。密勒日巴是一位修禪有成的瑜伽士,他有一段話描述此中情景,頗為傳神:「樂哉萬千境象現!樂哉猛起與狂跌!無有惡習肉身樂!恐怖之境增大樂!紛亂越多越快樂!煩惱起伏不生樂!艱苦深時樂亦深!較之無病更快樂!一切苦痛變成樂。稀奇!稀奇!甚樂哉!習禪湧出之大力,助我四肢運動樂!恣意跳躍與奔馳!手舞足蹈天然樂!」試思,連面臨恐怖之境、病痛與狂跌之時,都忍不住繼續生起樂心,這樣的人平常是如何的安詳自在?他需要疏釋心理壓力、填充無聊、撫慰自卑……嗎?性對人類的誘惑猶如百仞高牆,而他超越的卻是萬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