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義考》卷七十一《太極圖說》


【清】朱彝尊

朱震曰:陳摶以《先天圖》傳種放,放傳穆修,修傳李之才,之才傳邵雍。放以《河圖》、《洛書》傳李溉,溉傳許堅,堅傳范諤昌,諤昌傳劉牧。修以《太極圖》傳周敦頤,敦頤傳程顥、程頤。

張栻序曰:二程先生道學之傳,發於濂溪周子,而《太極圖》乃濂溪自得之妙,蓋以手授二程先生者。或曰:濂溪傳《太極圖》於穆修,修之學出於陳摶,豈其然乎?此非諸子所得而知也。其言約,其義微,自孟氏以來,未之有也。《通書》之說,大抵皆發明此意。故其首章曰:「誠者,聖人之本。『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誠之源也。『乾道變化,各正性命』,誠斯立焉。」夫曰「聖人之本」、「誠之源」者,蓋深明萬化之一源也,以見聖人之精蘊,此即《易》之所謂密、《中庸》之所謂『無聲無臭』者也。至於「乾道變化,各正性命」,則是本體之流行發見者,故曰『誠斯立』焉。其篇雲五行陰陽,陰陽太極,四時運行,萬物終始,混兮辟兮,其無窮兮。道學之傳,實在乎此。愚不敏,輒舉大端,與朋友共議焉。雖然,太極豈可以圖傳也?先生之意,特假圖以立義,使學者默會其指歸,要當得之言意之表可也。不然,而謂可以方所求之哉?

又《後序》曰:或曰:「《太極圖》,周先生所授二程先生者也,今二程先生之所講論答問之見於《遺書》者,大略可睹,獨未可此圖,何邪?以為未可遽示,則聖人之微辭,見於《中庸》《易•系》者,先生固多所發明矣,而何獨秘於此邪?」栻應之曰:二程先生雖不及此圖,然其說固多本之矣。試詳考之,當自可見。學者誠能從事於敬,真積力久,則夫動靜之機,將深有感於隱微之間,而是圖之妙可以默得於胸中。不然,縱使辨說之詳,猶為無益也。嗟乎!先生誠通誠復之論,其至矣乎!聖人與天地同用,通而復,復而通。《中庸》以喜怒哀樂未發已發言之,又就人身上推尋,至於見得大本達道處,同是此理。此理就人身上推尋,若不於未發已發處看,即何綠知之?蓋就天地之本源與人物上推來,不得不異,此所以於動而生陽難為,以喜怒哀樂已發言之,在天地只是理也。今欲作兩節看,竊恐差了。《復卦》「見天地之心」,先儒以為靜見天地之心,伊川先生以為動乃見,此恐便是動而生陽之理。然於《復卦》發出此一段示人,又於初爻以顏子不遠復為之,此只要示人無間斷之意,人與天理一也。就此理上皆收攝來,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皆其度內爾。

陸九韶曰:《太極圖說》與《通書》不類,疑非周子所為。

朱子曰:《太極圖》者,濂溪先生之所作也。先生家世道州營道縣濂溪之上,嘗作《太極圖》、《通書》、《易通》數十篇。廬山之麓有溪焉,先生居之,因寓以濂溪之號。先生之學,其妙具於太極一圖,《通書》之言,皆此圖之蘊。

按:「無極而太極」之義,朱陸二子往來辨論,亦至詳矣。茲不具載。

度正跋曰:正始讀晦庵先生所釋《太極圖說》,莫得其義。然時時覽而思之,不敢廢。其後十有餘年,讀之既久,然後始知所謂上之一圈者,太極本然之妙也。及其動靜既分,陰陽既形,而其所謂上之一圈者常在乎其中,蓋本然之妙未始相離也。至於陰陽變合而生五行,水火木金土各具一圈者,所謂分而言之,一物一太極也。水而木,木而火,火而土,土而金,復會於一圈者,所謂合而言之,五行一太極也。然其指五行之合也,總水火木金而不及土者,蓋土行四氣,舉是四者以該之,兩儀生四象之義也。其下之一圈為乾男坤女者,所謂男女一太極也。又其下之一圈為萬物化生者,所謂萬物一太極也。以見太極之妙,流行於天地之間者,無乎不在,而無物不然也。然太極本然之妙,初無方所之可名,無聲臭之可議。學者之求之,其將何以求之哉?亦求之此心而已矣。學者誠能自識其心,反而求之日用之間,則將有可得而言者。夫寂然不動,喜怒哀樂之未發者,此心之體,而太極本然之妙於是乎在也。感而遂通,喜怒哀樂之既發者,此心之用,而太極本然之妙於是而流行也。然已發者可見,而未發者不可見,已發者可聞,而未發者不可聞,學者於此深體而默識之,因其可見以推其不可見,因其可聞以推其不可聞,庶乎融會貫通,太極本然之妙可求,而心極亦庶乎可立矣。或者不知致察乎此,而於所謂無極雲者真以為無,而以為周子立言之病,失之遠矣。先生嘗語正曰:「萬物生於五行,五行生於陰陽,陰陽生於太極,其理至此而極。」正當時聞之,心中釋然,若有以見夫理之所以然,名之所以立者。先生又曰:「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何也?此程子所謂海上無人之境,而人忽生乎其間者。此天地人物之始,禮家所謂感生之道也。」又曰:「生天生地,成鬼成帝,即太極動靜生陰陽之義。」蓋先生晚年表裡洞然,事理俱融,凡諸子百家一言一行之合於道者,亦無不察,況聖門之要旨哉?遂寧傳耆伯成,未第時,嘗從周子游而接其議論。先生聞之,嘗令正訪其子孫而求其遺文焉。在吾鄉時,傅嘗有書謝其所寄《姤說》,其後在永州,又有書謝其所寄《改訂同人說》。但傅之書稿無恙,而周子之《易說》則不可復見耳。聞之先生,今之《通書》本名《易通》,則六十四卦疑皆有其說。今考其書,獨有《乾》《損》《益》《家人》《暌》《復》《無妄》《蒙》《艮》等說,而亦無所謂《姤說》《同人說》者,則其書之散逸亦多矣,可不惜哉!夫太極者,所以發明此心之妙用也。《通書》者,又所以發明太極之妙用也。然其言辭之高深,義理之微密,有非後學可以驟而窺者。今先生既已反覆論辯,究極其說,章通句解,無復可疑者,其所以望於後之學者至矣。輒不自量,並以其聞之先生者附之於此,學者其亦熟復而深味之哉!

陳淳曰:昔夫子之道,其精微在《易》,濂溪周子出,始發明孔子易道之蘊。

葉紹翁曰:慈湖楊氏不信元公無極之說,以為道始於太極而已。

游九言曰:「易有太極,濂溪夫子加無極,何也?人肖天地,試即吾心驗之,方其寂然無思、萬善未發,是無極也。雖雲未發,而此心昭然,靈源不昧,是太極也。欲知太極,先識吾心,澄神端慮,察而見焉,始知夫子發明造化之蘊,啟悟萬世,而羲易奧旨益著。或謂妄加無極,或以訓詁文義名之,失夫子之旨遠矣。

劉因曰:《太極圖》,朱子發謂周子得於穆伯長,而胡仁仲因之,陸子靜亦因之。其實穆死於明道元年,周子時年十四爾。或又謂周子與胡宿、邵吉同事潤州,一浮屠傳其易書。此又淺薄不根之說也。

袁桷曰:《太極圖》的確自陳希夷傳。上下二空圈,乃成人成仙之說。

何瑭曰:周子之《太極圖》,其說謂「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自今觀之,則天陽之動者也,果何時動極而靜乎?地陰之靜者也,果何時靜極而動乎?天不能生地,水不能生火,無愚知皆知之,乃謂陰陽相生,不亦誤乎?蓋天地水火,雖渾然不可離,實燦然而不可亂。先儒但見其不相離,而未察其不可亂也,故立論渾而無別。竊以為陰之與陽,謂之相依則可,謂之相生則不可。

楊時喬曰:潘清逸志墓,言先生作《太極圖》《易說》,或謂別有《易說》。考之,《太極圖》即此圖,《易說》即「無極而太極」一篇。有此圖即有此說,所以明易理。觀首言「太極」,末言「易其至矣」,蓋天地間易理,即此圖說發明殆盡,此外安得再有說乎?

錢一本曰:周子《太極圖說》,於孔子「易有太極」之旨微差一線。

詹景鳳曰:今之《易》圖,皆邵氏所傳也。邵氏則傳自希夷。周氏《太極圖》亦傳自希夷,仙家遂謂彼道為我宗祖,不知傳同而見各殊,而學術分矣。

按:元公之學,文公謂其妙具於太極一圖,於是學者推演其說云:「此闡千聖不傳之秘。」然陳圖南《無極圖》曾刊石華山,業先元公而抉其秘矣,南渡偏安,文公特未之見爾。南軒張氏謂《太極圖》乃濂溪自得之妙,蓋以手授二程先生者。山陽度正作元公《年表》,書慶歷六年知虔州興國縣,程公□假倅南安,因與先生為友,令二子師之。時明道年十五,伊川年十四爾。其後先生作《太極圖》,獨手授之,他莫得而聞焉。考是年元公以轉運使王逵薦移知郴州,自是而後,二程子未聞與元公覿面,然則從何地手授乎?伊川撰《明道行狀》云:「先生為學,自十五六時聞汝南周茂叔論道,遂厭科舉之業,慨然有求道之志。未知其要,氾濫於諸家,出入於老釋者幾十年。返求諸六經,而後得之。」繹其文,若似乎未受業於元公者。不然,何以求道未知其要,復出入於老釋也邪?潘興嗣志元公墓,亦不及二程子從游事。明道之卒,其弟子友朋若范淳夫、朱公掞、邢和叔、游定夫,敘其行事,皆不言其以元公為師。惟劉斯立謂「從周茂叔問學」,斯猶孔子問禮於老子,問樂於萇弘,問官於郯子云然,蓋與受業有間矣。呂與叔《東見錄》則有「昔受學於周茂叔」之語,然弟子稱師,無直呼其字者,而《遺書》凡及元公,必直呼其字,至以「窮禪客」目元公,尤非弟子義所當出。且元公初名敦實,後避英宗藩邸嫌名改敦頤,夫既以學傳伊川矣,不應下同其名,而伊川亦不引避。昔朱子表程正思墓,稱其名下字同周程,亟請其父而更焉,孰謂二程子而智反出正思下哉?此皆事之可疑者也。

又按:二程子《遺書》畢生不道《太極圖》一語,而近代編濂溪集者,附錄伊川《無極而太極辨》一篇,文末有陸象山字,可為絕倒。

 

 

《曝書亭集》卷五十八《太極圖授受考》


自漢以來,諸儒言《易》,莫有及《太極圖》者。惟道家者流有《上方大洞真元妙經》,著太極三五之說。唐開元中,明皇為制序。而東蜀衛琪注《玉清無極洞仙經衍》,有無極太極諸圖。按陳子昂《感遇詩》云:「太極生天地,三元更廢興。至精諒斯在,三五誰能征?」三元本律歷志陰陽至精之數,三五本魏伯陽《參同契》。要之太極圖說,唐之君臣已先知之矣。陳摶居華山,曾以《無極圖》刊諸石,為圜者四,位五行其中。自下而上,初一曰玄牝之門;,次二曰煉精化氣,煉氣化神;,次三五行定位,曰五氣朝元;次四陰陽配合,曰取坎填離;最上曰煉神還虛,復歸無極。故謂之《無極圖》。乃方士修煉之術爾。相傳摶受之呂嵒,嵒受之鐘離權,權得其說於伯陽,伯陽聞其旨於河上公,在道家未嘗詡為千聖不傳之秘也。元公取而轉易之,亦為圜者四,位五行其中,自上而下,最上曰無極而太極;次二陰陽配合,曰陽動陰靜;次三五行定位,曰五行各一其性;次四曰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最下曰化生萬物。更名之《太極圖》,仍不沒無極之旨。由是諸儒推演其說,南軒張氏謂「元公自得之妙,蓋以手授二程先生者,自孟氏以來未之有也。」晦庵朱子謂:「先生之學,其妙具於太極一圖。」山陽度正作元公年表,書慶歷六年知虔州興國縣,程公□假倅南安,因與先生為友,令二子師之。時明道年十五、伊川年十四爾。其後先生作《太極圖》,獨手授之,他莫得而聞焉。考是年元公以轉運使王逵薦,移知郴縣,自是而後,二程子未聞與元公覿面,然則從何地手授乎?伊川撰《明道行狀》云:「先生為學,自十五六時聞汝南周茂叔論道,遂厭科舉之業,慨然有求道之志。未知其要,氾濫於諸家,出入於老釋者幾十年,反求諸六經,而後得之。」繹其文,若似乎未受業於元公者。不然,何以求道未知其要,復出入於老釋也邪?潘興嗣志元公墓,亦不及二程子從游事。明道之卒,其弟子友朋若范淳夫、朱公掞、邢和叔、游定夫,敘其行事,皆不言其以元公為師。惟劉斯立謂「從周茂叔問學」,斯猶孔子問禮於老子,問樂於萇弘,問官於郯子云然,蓋與受業有間矣。呂與叔《東見錄》則有「昔受學於周茂叔」之語。然弟子稱師,無直呼其字者,而《遺書》凡司馬君實、張子厚、邵堯夫皆目之曰先生,惟元公直呼其字,至以「窮禪客」目元公,尤非弟子義所當出。且元公初名敦實,後避英宗藩邸嫌名改敦頤。夫既以學傳伊川矣,不應下同其名,而伊川亦不引避。昔朱子表程正思墓,稱其名下字同周程,亟請其父而更焉,孰謂二程子而智反出正思下哉?此皆事之可疑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