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辯証唯人主義的歷史觀──馬克思唯物主義歷史觀批判          亦文 [yi_wen@chinaren.com]             [http://yi_wen.home.chinaren.com] 〔提要〕   本文通過分析從原始社會到現代社會的人類社會發展過程,揭示了:   1、馬克思唯物主義歷史觀的錯誤及其根源所在;   2、辯証唯人主義歷史觀的基本內容;   3、生活資料私有制的起源和消亡條件;     4、階級和階級社會的基礎、起源和消亡條件;   5、階級社會時代的理想社會形態;   6、生活和生產之間的關係;   7、暴動和革命的起因與預防;   8、人類社會形態發展與人類意識之間的關係; 〔關鍵詞〕 生活資料私有制 生活關係 個體私有制生活關係 唯人主義       階級  剝削  社會平等  社會發展  勞動  意識   一、馬克思的唯物主義歷史觀   "一個社會即使探索到了支配它的運動的自然規律,……它還是既不能跳過也 不能用法令取消它的自然發展的各個階段;但是它能縮短妊娠期和減輕分娩的痛苦。 ……我的觀點是:社會經濟形態的發展同自然的進程和自然的歷史是相似的"〔1〕 。這就是馬克思關于人類歷史發展進程的基本觀點。   在他看來,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與自然界的發展進程相類似,都是一個不以人 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必然性的過程。因此人類意識、目的、意志、行為和活動在這 個領域和過程中所能起到的作用,最多也就是"縮短妊娠期和減輕分娩的痛苦", "既不能跳過也不能用法令取消它的自然發展的各個階段",從而把人類意識,包 括那些"探索到了支配它的運動的自然規律"的正確理論和觀點在內,以及由此理 論指導下的行動的影響和作用排除到了人類社會形態變化發展的進程之外!   對於這個排除了人類意識的作用的"社會經濟形態的發展是一種自然歷史過程" 〔2〕的唯物主義歷史觀,在上述表述之前,馬克思還有一個更為明確和詳細的表 述:"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 的關係,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生產關係。這些生產關係 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既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築豎立其上並有一定的社 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 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 在其中活動的現存生產關係或財產關係(這只是生產關係的法律用語)發生矛盾。 ……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築也 或慢或快地發生變革。……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們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 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係,在它存在的物質條件在舊 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所以,人類始終只提出自己能夠解決的 任務,因為只要仔細考察就可以發現,任務本身,只有在解決它的物質條件已經存 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過程中的時候,才會產生。大體說來,亞細亞的,古代的、封 建的和現代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可以看作是社會經濟形態演進的幾個時代。資產階 級的生產關係是社會生產過程的最後一個對抗形式,……人類社會的史前時期就以 這種社會形態而告終"〔3〕。   很顯然,在馬克思眼裡,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原動力或曰自變量,而生產 關係及以其總和為基礎的人類社會形態的發展只是生產力發展的因變量。由于生產 力作為人類征服自然的能力的指標,它的發展過程是一個水平不斷提高的持續和自 然的發展過程,因而使得作為其因變量的生產關係及人類社會形態的發展過程也就 成為一種相應的"自然歷史過程"。正如列寧所總結的,馬克思通過"把社會關係 歸結于生產關係,把生產關係歸結于生產力的高度",得以做到了"把社會形態的 發展看作自然歷史過程","第一次把社會學置于科學的基礎上,確定了作為一定 生產關係總和的社會經濟形態的概念,確定了這種形態的發展是自然歷史過程"〔 4〕。   由于這一"自然歷史過程"中的一切都是"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 為轉移的",因而就和普通物理學所描述的機械運動一樣,人的意識和行動的作用 在這里沒有什麼置喙的餘地,只有袖手旁觀的份,最多也就是"只有在解決它的物 質條件已經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過程中的時候","始終只提出自己能夠解決的 任務",當好"縮短妊娠期和減輕分娩的痛苦"的新社會形態的助產士而已。   馬克思的這一唯物主義歷史觀,看起來確實科學和諧,各個組成部分搭配適當, 各司其職,配合默契,令人有賞心悅目之感!但這並不夠,它要成為反映了人類社 會的真實發展規律從而普遍適用的真理,還欠缺一個致命的前提,那就是人類歷史 的實際發展進程也必須真是如他所描述的那樣,從而証明了它的正確性和真理性!   但令人遺憾的也正是這致命的一點出了問題,那就是人類社會的實際發展進程 恰恰就是不買賬,就是不照他所描述的那樣發展!   正如大家都看到的,在後來的實踐中,都是些生產力發展水平相對較低的國家 如蘇聯、中國、越南等先建成了"先進的"社會主義制度即馬克思所謂的社會主義 生產關係,並在世界上形成了一個可與資本主義世界相抗衡的社會主義陣營。   尤其是中國,漢、藏、納西、赫哲等民族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自然發展水平 正處在原始、奴隸、半封建半殖民地等不同歷史發展時期和階段,但由于中國共產 黨人"探索到了支配它的運動的自然規律",因而通過"槍杆子裡面出政權"," 用法令取消"了它們的奴隸、封建以及資本主義發展階段,從而使這些民族從原始、 奴隸、半封建半殖民地等不同生產力水平及生產關係的發展階段,同時、同步直接 跨入了社會主義階段!   而世界上生產力發展水平最高的那些國家,也即按照馬克思生產力的發展高度 是人類社會形態發展的原動力的唯物主義歷史觀必然要首先進入社會主義階段的世 界上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如英、法、德、美等國家,倒是至今沒有一個實現社 會主義且絲毫沒有顯示出日薄西山的樣子!   所以,歷史以鐵的事實証明了馬克思以生產力的高度為人類社會形態發展原動 力的唯物主義歷史觀──更精確點講,應稱為機械唯物主義歷史觀,因為按他這種 歷史觀,人類歷史的發展成了與人的意識無關而與自然界的運動如機械運動相類似 的自然歷史過程──是不符合客觀實際從而是完全錯誤的思想和觀點。   那麼馬克思為什麼會犯這個錯誤?正確的觀點又應該是什麼樣的呢?人類歷史 事實上又是怎樣一個發展過程呢?   二、馬克思唯物主義歷史觀的錯誤根源   對人類歷史發展進程的研究告訴我們:"人類歷史的起源相同,經驗相同,進 步相同"〔5〕,人類世界的各個民族都是從"既談不上有任何技術,也談不上有 任何制度","依靠大地的天然果實來維持自身的生存"〔6〕的原始時代──蒙 昧時代低級階段,也即與今天的大猩猩的生存、生活方式相類似的狀態中逐步進步 發展而來的,簡言之,就是從依靠天然生產而生存的時代逐步發展而來的〔7〕!   這一事實雖然簡單,但它揭示的道理卻並不簡單,因為它告訴我們,人類到今 天為止所擁有的一切科學技術和社會制度等種種成果,既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也不 是原來就存在的,而是人類通過自身的努力,從"既談不上有任何技術,也談不上 有任何制度"的一無所有的原始狀態逐步發現、發明和創造出來的,是人類通過對 自身及客觀世界的觀察和對天然事物的利用、消費等耗用過程〔8〕,逐步地從現 象到本質、從簡單到複雜地認識自身和客觀世界,而後在這些通過逐步積累達到了 一定的深度和高度的認識指導下付諸行動和實踐,再逐步從低級到高級地改造社會 制度和自然界而得到的結果和成果!   所以,要研究、探索這些技術和制度的產生和發展的原因和原動力,就不能從 這些作為人類行為的產物而存在的科學技術和社會制度本身出發,不能從它們自身 去尋找自身變化發展的終極原因,而只能從它們的發明創造者人類身上去找,從人 類發明創造這一切的需要、動機和目的那里去尋找!   搞清楚了人類為什麼要發明創造這一切,又是怎樣發明創造的這一切,也就是 說搞清楚了人類發明創造這一切的目的和手段,自然也就搞清楚了導致這一切變化 和發展的內因和外因及其原因和動力,一切當然也就大白于天下了!   所以,人,也只有人本身,而不是人的活動之一──勞動生產活動,才是創造 和決定人類社會發展進程的根本因素,因而也才是我們研究人類社會發展史的根本 出發點!那麼,人類為什麼要發明創造這一切呢?   大家都知道的一個常識,就是作為客觀存在著的人或人類由自身的生理結構所 決定,必然會產生"獲取生活資料以維持生存和改善生活水平"的客觀需要和目的, 我們把這個直接代表著個人和人類的生存和追求、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必然性規 律稱為生存規律!   很顯然,生存規律的產生,完全是"存在決定意識"的結果:作為以意識形態 存在的需要和目的──生存規律,是由有生命的人體這個客觀存在直接引發、派生 出來的直接認識,因而它雖然屬於意識範疇,卻是人類生存本能的直接表現,只要 有生命的人體──無論是個人還是整體人類──存在一天,這個規律就必然起作用 一天!由于其客觀必然性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因而這一目的和規律也就成為 支配人的種種行為和活動從而支配人類社會變化和發展的最根本的原因和動力!   仍由人的生理結構所決定,人類繁衍後代的問題又決定了人類另外一些有關目 的和行為,成為人類社會形態變化發展的另一原因和動力!為了後代的健康和優秀 或者說為了優化生存繁衍,人類在逐步認識到近親繁殖的危害之後,為避免這一危 害而隨著認識的逐步深化逐步剔除不同級次的血親婚配,從而逐步改變了自己的生 育單位──婚姻和家庭的組織結構和形式。在占人類發展史絕大多數時間的原始社 會時期,從"談不上有任何制度"的無組織原始群婚制狀態發展出"第一個有組織 的社會形式"血婚制家族或曰血緣家族,再經歷中間組織形式伙婚制家族或曰普那 路亞家族等逐步發展出了氏族組織,"這種組織產生了第一種社會形態,所以這種 社會名副其實地稱為氏族社會"〔14〕。這些人類最原始的社會組織形式的變化 和發展的原因和動力都是來源于人類排除不同級次的近親婚配的目的和需要!   由于這一切社會形式的變化和發展起源于"談不上有任何技術"的原始時代, 也即人類還沒有勞動能力和技術從而無從談起勞動生產的時代,所以,這里既沒有 什麼生產關係,也沒有什麼生產力的絲毫影響,因而這些社會組織根本不可能是什 麼"生產關係"或"生產關係的總和",其變化發展也與物質生產力的高度毫無聯 繫,以至馬克思的唯物主義歷史觀在這里沒有任何置喙的餘地。   這種現實使得恩格斯不得不對他們的唯物主義歷史觀做了重大修正和補充,把 馬克思的生產概念一分為二,使其成為兩種生產: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和"人類自 身的生產,即種的繁衍"〔9〕,用人類生存繁衍的需要來解釋這些與人工生產活 動毫無關係的人類社會的原始組織形式的形成和發展。   由于從無到有的這一切組織形式事實上就是由人類生存繁衍的優化需要所決定 而逐步產生和形成的,所以恩格斯的做法無疑是正確的。但是如果我們要把這些社 會組織形式歸結為某種關係從而以利於總結和表述這一切,那由它們產生的動因和 性質──優化後代從而也就是人類自身生存的優化需要所決定,這些組織形式就只 能是一種優化生存關係,而不可能是別的什麼關係,更不可能是什麼生產關係,因 為它們的產生和發展與生產無任何關係可言!   但這樣一來就產生了許多關鍵問題,這些與生產無關的優化生存關係──原始 社會關係後來是否轉化成了生產關係?物質生產力的高度從毫無影響又怎樣發展成 為人類社會形態發展的原動力?這些人類為了自身的優化生存繁衍而創造出來的優 化生存關係又如何變成了由物質生產力的發展高度所決定的生產關係從而成為"一 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係"?如此等等。而對於這些事關馬克 思唯物主義歷史觀生死的重大關鍵問題,恩格斯並沒能給出應有的解釋和答案!   其實,恩格斯也不可能給出應有的解釋和答案,因為這些由人類生存繁衍需要 和規律所派生出來的種種社會組織和關係──生存關係自始至終根本就沒有變得可 能,因為產生和決定這些關係的人的生理結構、優化生存需要和生存規律等從來沒 有發生過改變!只是隨著人工勞動生產這個新事物從無到有地產生和發展,這種生 存關係隨之需要增加一些新的內容和表現形式而已,其本質不可能有任何變化!所 以,所謂的生產關係從一開始就是馬克思出於他的"生產中心論"的需要而抽象出 來的一個不符合客觀實際的錯誤概念!   由于優化後代的目的和動力的作用範圍顯然是有限度的:從無組織的原始群婚 制狀態發展到一夫一妻的專偶制之後,它的歷史使命也就完成了〔9〕,因而此後 時代的人類社會形態發展的原因和動力,就只能來自生存規律了,所以我們研究探 討的重點也仍是生存規律!   對於生存規律的重要性,恩格斯也曾明確表述了他們的觀點:"歷史破天荒第 一次被安置在它的真正基礎上;一個很明顯而以前完全被人忽略的事實,即人們首 先必須吃、喝、住、穿,就是說首先必須勞動,然後才能爭取統治,從事政治、宗 教和哲學等等"〔10〕。   "首先必須吃、喝、住、穿",就是說首先必須維持生存,然後才能從事勞動 生產以及其他事情,因而正確的結論就應該是"必須吃喝住穿"──生存規律就成 為決定人類一切活動的基礎和原動力!但恩格斯卻沒有這樣做,而是把生存規律和 勞動划了等號,直接從"首先必須吃喝住穿"推論出"就是說首先必須勞動",那 麼歷史事實是否如此呢?   "勞動是由製造工具開始的"〔16〕,所以勞動──當然不包括那些如採摘 天然果實食用等猴子、猿類也有的尚未脫離純粹本能形式的動作和活動,只是在人 類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所掌握的知識積累到一定的高度,從而有能力製造、利用第 一種最簡單的勞動工具的時候,才能產生和存在!   而人類發展史告訴我們,人類與現代類人猿有共同的祖先,在長達約1500 萬年的人類發展史中,只是到了距今約300-350萬年的更新世舊石器時代人 類才從無到有地發明出了最簡單的勞動生產工具──石器等,從而才有勞動可言! 所以,人類大約80%的時間都是在與現代類人猿相類似的依靠天然生產的生活資 料而生存的無勞動狀態中度過的〔11〕。而人類走上發明勞動工具和自己生產自 身所需的生活資料的道路的原因和動力,從人類的近親類人猿今天依然存在的事實 可知,外部自然條件的變化肯定起了一定的作用,但起決定作用的內因則只能是生 存規律!因為勞動的結果同時也是勞動的目的:通過自己勞動如捕魚等獲得了本來 無法獲得的生活資料從而增加了自己的食物品種和數量,打破了自然界原有的"氣 候和地域的限制"〔7〕,就是這一點的最好証明。所以,勞動,作為一種人的有 目的的活動,作為生存規律和外部自然條件──內因和外因辯証統一作用的結果和 產物,從一開始就是人類為實現獲取新的生活資料的目的而採取的行動和手段,因 而當然要處於被生存規律這個勞動目的所決定的被決定因素地位,也因此不可能會 有與生存規律對等的客觀可能性!   所以,按照勞動是"人類創造物質和精神財富的活動"的定義及其所包括的要 素:"1、人本身的活動……;2、勞動對象;3、勞動資料"〔12〕,則從" 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的生存規律,並不能直接推出"就是說首先必須勞動"的結論。 就是對於現代人來說,結果也是一樣:"吃喝住穿"人人必不可免從而對任何人都 具有必然性,但勞動對任何人來說,都不具有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必然性!這就 是二者之間的本質區別!   如果我們如此組成兩個集合:S=﹛X︱X=必須吃喝住穿的人﹜,L=﹛Y ︱Y=必須勞動的人﹜,則集S的基數=地球上全體活人的個數,而集L的基數為 0因而是個空集。S=L,這顯然是錯誤和不可能的!就是對整體人類而言,也只 有當人工生產已發展成為人類生存的先決條件時,比如今天,人工勞動對於人類中 的部分成年人而言才具有了有條件的必然性,成為他們為了自身和子女的生存而必 須要做的事情,成為他們的謀生手段!   因此,人工勞動生產以及所謂的生產力及生產關係,作為人類發展史中約80 %的時間都不存在的活動和因素,理所當然地不可能成為人類社會形態的構成要素 和變化發展的原動力,而無論它們對現代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有多麼重要!   所以,從"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的生存規律,直接就過渡到"就是 說必須勞動",把勞動生產當作人類生存的前提:"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 住以及其他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13〕, 把對任何人都具有無條件必然性的事物和沒有這種性質的事物划等號,而沒有注意 到摩爾根已經指出了人類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都"既談不上有任何技術,也談不 上有任何制度",從而沒有能力自己勞動生產生活資料的歷史事實,忘記了自己周 圍就有許多有產者正在"必須吃喝住穿"卻並沒有"必須勞動"的社會現實,忘記 了任何勞動生產都是以勞動者及勞動目的、勞動技術的預先存在為前提,因而只能 在人類的能力發展到一定高度和階段時才能產生和存在,以至把只存在于人類一定 歷史發展階段上的人工勞動等同于與人類相伴始終的生存規律,致使至今為止只在 人類歷史約20%的時間內存在的勞動生產成為決定人類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是導致馬克思得出生產決定一切的"生產中心論"並進一步得出物質生產力是人類 社會發展的原動力的唯物主義歷史觀的錯誤結論的最根本的原因!   另外,就象雞蛋、適宜的溫度與小雞的關係一樣,勞動作為人自身與外部事物 之間的相互作用過程,即使對人的發展進化有一定的外部促進作用,充其量它也只 是個與溫度的作用類似的外因的作用,起決定性作用的內因仍是人體自身的生理結 構及由此而來的生存規律!沒有這個內因所決定、所形成的必然性,人就沒有必要 因而也就不會進行勞動活動,那麼勞動以及勞動的任何作用也就都無從談起了!所 以,過分誇大勞動──人的一種活動對人類進化的作用,甚至認為是"勞動創造了 人本身"〔15〕,而不是人類在自己的一定發展階段上為了改造客觀世界實現自 己的目的而從無到有地創造出了勞動活動,那與小雞是由溫度創造出來的謬論顯然 具有異曲同工之妙,因而完全是顛倒內因和外因的作用及相互關係的本末倒置的錯 誤結論。   而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會犯這些常識性的失誤,就在于他們只看到了使人類 及人類社會的變化和發展變成為現實的外部物質手段──人工生產實踐的作用,只 看到了實現這些變化和發展的物質手段──物質生產力的變化和發展等外因的作用, 而忽略了真正決定這一切變化和發展的人類的目的和生存規律等內因的作用,把實 際上決定著這一切變化和發展的目的和內因──生存規律等人類意識的作用排除在 變化和發展的過程和動力之外,錯誤地使這些變化和發展成為"一定的、必然的、 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係",從而使這一切變化和發展都成為無源之水,無本 之木,自然也就不可能得到符合客觀實際的正確結論,不可避免地要犯根本性、原 則性的本末倒置的錯誤,也就無法解釋人類社會形態的發展為什麼會發生與物質的 東西──物質生產力的發展高度無關的那些變化和發展!   就像發電機和電動機的關係一樣,雖然機械加工對象是通過電動機驅動的機床 的運轉而完成和從圖紙變成現實的,但如果沒有發電機的電源供應和驅動,這些電 動機就都成為無電之不動機,而這些加工對象的現實化也就根本無從談起了!對於 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而言,各種使人類社會的變化和發展成為現實的物質手段、科 學技術和人的勞動實踐等活動只是個電動機驅動的機床的作用,而只有人類的生存 需要和規律才是這一切運動和發展的發電機!沒有生存需要和規律的推動,人類社 會連半步也不可能前進!任何變化和發展都將成為無從談起的無源之水和幻想!   三、原始社會的生活關係   雖然人類起源于"既談不上有任何技術,也談不上有任何制度","依靠大地 的天然果實來維持自身的生存"〔6〕的無人工生產和無社會組織原始時代──蒙 昧時代低級階段,但由生存規律的必然性所決定,無論何種時代,都必然要客觀形 成和存在由維持生存必須的生活資料歸誰所有及其獲取和分配方式等所構成的一定 的社會經濟關係。這些客觀存在著的一定的社會經濟關係,也就是人類一切社會形 態中都必然要存在的最基本的生活關係。從無組織的原始群到今天的現代社會,概 莫能外。這些生活關係的總和,就構成了生活在這些社會形態中的人類所生存和立 足的經濟基礎。人類由于優化生存和繁衍的需要而逐步進步發展而成的社會組織形 式如血緣家族、伙婚制家族、母系氏族等,也都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的社會組織 形式!那麼,人類在原始時代的生活關係又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呢?   由于人類在舊石器時代之前約占人類發展史80%的時間內根本談不上有真正 意義上的勞動,基本上是依靠現成的天然食物維持生存的,沒有與生產有關的事物 存在,因而構成人類最原始的生活關係的因素,只有如下幾個:1、生活資料所有 制,2、生活資料的獲取和分配形式,3、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等。很顯然,這幾個 因素很原始,也很簡單,但也正因此,由它們所構成的生活關係才能成為相伴人類 始終和貫穿人類各種社會形態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最基本社會關係!   在蒙昧時代初級階段,由于人類是從無組織的原始群時代出發的,所以人類的 生活方式只能和與自己同源的近親現代猿群的生活方式相類似,是一種自然形成的 原始公有制的生活關係:天然生產的生活資料自然是群體公有的;獲取和分配方式 則只能是在天然生活資料的有限品種和數量的範圍內自行採食或採集分食的各得所 需方式,因而是一種品種和數量都有限的最低層次的各得所需;人與人之間自然是 一種按照自然分工各司其職和各盡其能的合作和平等關係。由于這個階段客觀上不 存在個體家庭,同時"還需要一種因素:以群的聯合力量和集體行動來彌補個體自 衛能力的不足"〔17〕,因而這種自然形成的群體公有制生活關係顯然是適合當 時客觀條件的唯一一種生活方式。以個體家庭為基礎的生活資料私有制顯然沒有產 生和存在的客觀需要和基礎,因而也沒有產生和存在的可能性!   這種沒有階級差別,沒有乞丐和豪富,沒有必須要作的事如勞動等工作從而也 沒有不勞而獲的需要、動機和行為──盜竊搶劫、壓迫剝削等,因此也不需要國家、 警察、軍隊等上層建築,人們按自然分工各司其職、各盡其能,各得所需──雖然 是生活資料的品種和數量都十分有限的最低層次的各得所需,群體範圍內平等、和 平、安寧的公有制生活關係,雖然很原始,但其基準和原則卻是現代人可求而不可 得的理想方式,也是馬克思及其共產主義學說中的理想社會生活關係的模式。馬克 思所謂的最高理想共產主義社會,與其之唯一區別其實就是各得所需的層次不同, 生活資料的品種和數量,生活的條件和範圍等都具有質的區別而已!當然,人類自 身的精神需要、素質和能力由于進化也要產生和存在巨大甚至本質的差別,但生理 結構和需求卻沒有本質區別!   這種自然形成的以生活資料公有制、各得所需的獲取和分配生活資料的方式、 各司其職和各盡其能的自然分工平等合作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等所構成的原始公有 制的生活關係,後來雖然隨著原始群群體逐步縮小分化為血緣家族、伙婚制(普那 路亞)家族和母系氏族等,所適用範圍逐步縮小,但一直到母系氏族社會,仍是一 切氏族內部都通行的生活關係,所以它的生命力一直延續到人工生活資料成為主流, 作為積累的生活資料的代表的財產觀念逐步形成,父系氏族私生活資料私有制成為 客觀需要從而導致母系氏族社會崩潰為止〔18〕。   但是,無論這種原始公有制生活關係多麼美妙,多麼令現代人羨慕且可望而不 可及,卻是必然要滅亡的。因為它的起源和基礎是天然生產,受天然生產的生活資 料的地域、品種和數量的限制,就像今天的大猩猩一樣,人口數量必然極其稀少, 分布範圍也十分有限,這樣才有可能維持下去,而這顯然與人類的生存規律相矛盾。 受生存規律的客觀必然性所驅動,人類在適當的自然環境的條件的配合下自然會逐 步走上增加自己生活資料的品種和數量,拓展自己的生存範圍和空間的前進道路, 從而在客觀上逐步打破天然生產的這種束縛。但這樣一來,也就打破了這種原始公 有制的生活關係賴以存在的基礎從而使其同步逐漸走向滅亡!   所以,以增加自己生活資料的品種和數量、拓展自己的生存範圍和空間為直接 目的,但客觀上卻同時間接打破了天然生產的束縛並開始了自己掌握自己命運的進 程的人工生產的產生,就宣告了這種原始公有制的生活關係的末日已經開始進入倒 計時了。   四、人工生產時代   發明勞動工具,走上自己生產自身所需的生活資料的道路,是人類發展史上最 具划時代意義的一件大事!因為它宣告人類開始用人工生產取代天然生產為自己生 產生活資料從而可以逐步結束靠天吃飯的歷史並因而開創了自己掌握自身命運的新 時代;宣告人類終於有能力打破天然生產桎梏的必然性束縛,開始從必然王國向自 由王國邁進!   雖然從製造出第一件勞動工具開始,到人類完全依靠自己的勞動,生產自身所 需的全部生活資料還要走過漫長的過渡時期,雖然萬事開頭難,我們的祖先從無到 有邁出這一步,竟然耗用了人類發展史約80%的時間,但畢竟是萬里長征邁出了 第一步,堅冰已經打破,曙光就在前頭!   人工生產從無到有地產生,也從無到有地給人類社會帶來了一系列新事物。   首先,它使得生活資料不再是與任何個人的行為和活動都無關的天然產物,而 成為特定個人辛苦勞動的成果,從而為個人占有自己的勞動成果而把與自己生存繁 衍無關的其他人排除在外──形成生活資料私有制提供了外部客觀條件。所以,只 要人們產生了這種占有的需要和目的,那麼形成生活資料私有制的外因和內因就都 具備了。   其次,隨著人工生產帶來的生活資料的品種的非天然性和人類隨之逐步打破、 遷移出原有的地域和氣候的限制範圍,使得人類已不再能獲得原有的天然生活資料, 人工勞動則逐步取代天然生產成為維持人類生存所需的生活資料的主要或唯一來源。 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在人類歡呼對天然生產的勝利的同時勞動又成為人類謀生的 主要或唯一手段,從而成為一種不幹也得干的新的負擔和桎梏!而隨著人工生產能 力的發展,人口的增加和通過遷徙"遍布于一切大陸上"〔7〕,更是把勞動的這 種謀生手段和負擔的桎梏性質釘死在人類身上,使人類歷經上百萬年而無能擺脫! 比如今天,全球六十多億人口和遍布全地球的居住分布,已經使人工生產成為人類 生存的先決條件和必須要進行的活動與謀生手段!想要退回到沒有勞動負擔束縛的 天然生產時代,那只能是白日做夢!   再之,人工生產由于是人的活動因而要由人來控制其進程,這就使得勞動者可 以通過不斷提高勞動技能而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勞動者的勞動產品──生活 資料的品種和數量。由于一個人維持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生活資料的品種和數量都是 有限的,因而隨著勞動者的生產技能及由此而來的勞動生產率的逐步發展和提高, 最終他必然能夠生產出超過維持自身生存繁衍所需要的數量之外的剩餘生活資料─ ─財產。而當這種剩餘生活資料達到一定的量,就在客觀上為一部分人不勞而獲, 依靠剝削而寄生的行為提供了外部物質條件。   這些人類社會中原不存在的新事物的出現,又給人類社會帶來了些什麼東西呢?   1、生活資料私有制   由生存規律的必然性所制約和驅動,再加上勞動作為謀生的手段而成為一種負 擔的性質,這種內因和外因的辯証統一作用的結果之一,就是必然要使勞動者不願 意讓自己的勞動成果被不相干的人白白分享和占有,從而產生保護、占有自己的勞 動成果尤其是剩餘產品──由積累的生活資料所組成的財產的意識、目的和動力。 而在人工生產中,男性作為自然分工形成的主要勞動力,自然也就成為維持氏族生 存所需的人工生活資料的主要獲取者從而成為對氏族的生存貢獻最大的成員和因素, 因而隨著人工生產的逐步發展,男性也就自然在客觀上逐步成為維持氏族生存的決 定性支配性因素。這些原不存在的客觀因素的形成和存在,必然要使男性萌生出保 護、占有和支配自己的勞動成果的要求和目的。   然而由優化生存和繁衍的需要自然發展產生出來的母系氏族中的女性支配地位 和子女繼承等財產關係卻使男性居于無足輕重的地位,不能承認和肯定男性的這種 客觀存在著的支配地位和作用,從而使得男性無法保護自己的勞動成果〔20〕。 這種情況當然不可能讓男性滿意而必然會使他們萌生變革氏族組織的要求和目的。 同時,這種阻礙勞動者發揮勞動積極性從而不能適應人工生產發展需要的現象的出 現也表明舊的母系氏族組織形式已確實不再適應歷史發展的需要而應該被打破和改 變,也必然要被打破和改變!而事情也確實如此發生了,男性居于支配地位的父系 氏族就這樣取代母系氏族而誕生了〔19〕。這樣,由優化生存繁衍的需要和目的 為動力而自然形成的原始共產制母系氏族就被以占有、支配生活資料和財產的目的 和需要為動力而形成的新的父系氏族取而代之了。   雖然這種划時代的變革所造成的"女性的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失敗"對於女性 並不象在階級和階級斗爭充分發展了的社會中的變革那樣殘酷無情,"一般說來, 這似乎是一個十分自然的過渡"〔19〕,但是對原始公有制的生活關係來說,這 確是一次致命的本質變革!因為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由于"人們以財產代表積累的 生活資料而對它產生占有的欲望"〔5〕所造成的需要和目的而引發的人類社會組 織形式的變革,它實質上改變了母系氏族公有制生活關係的性質,把自然形成于蒙 昧時代初級階段並一直延續到母系氏族社會的生活資料公有制變成了以父親及與其 生存繁衍有關的成員共同占有的以氏族為單位的生活資料私有制,把以血緣為紐帶 的原始共產制氏族社會轉化為以生活資料和財產為紐帶的個體私有制氏族社會了, 剩下的事情就是再進一步縮減這種個體私有性質的氏族的成員範圍,直至它的最小 單位──現代專偶制家庭了。   在父系氏族中,已不再存在母系氏族中那種建立在自然分工基礎上的人與人之 間、男女之間的平等關係,"丈夫在家中也掌握了權柄,而妻子則被貶低,被奴役, 變成丈夫淫慾的奴隸,變成生孩子的簡單工具了",因而這種父系氏族作為私有制 的出發點和現代家庭的萌芽,已經"以縮影的形式包含了一切後來在社會及其國家 中廣泛發展起來的對立"〔19〕,為社會進一步分裂為以私有財產划界而相互對 立的兩大階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並邁出了第一步!   所以,這次從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的變革作為人類社會從公有制走上私有制道 路的出發點,作為人類從無階級差別走上階級對立和階級斗爭的道路的出發點,作 為人類社會從平等走上不平等並因此在致力于社會發展的同時需要浪費精力兼顧社 會平等的畸形發展道路的出發點,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發展里程 碑,具有不同尋常的重要歷史意義!因為正是這一從生活資料公有制到生活資料私 有制的變革,在人類社會中奠定了私有制以及建立在私有制基礎上的個體之間的差 別和不平等的客觀基礎,使得個體──個人、家庭、家族、氏族等無論能力如何都 必須為維持自身的生存和發展負責,因而必須擁有自己獲取生活資料的手段,而不 用管別人的生死私生活情況如何──生活資料私有制決定了這只能是由他們自己負 責的事情,從而為進一步次第派生出不勞而獲得生活資料的手段如生產要素私有制, 盜竊搶劫、侵略掠奪、化公為私、貪污腐敗等等一系列人類社會特有的社會不平等 現象和弊病,為人剝削人、人奴役人,乞丐與豪富並存,"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 骨"的社會現象的次第產生和存在奠定了牢不可破的客觀基礎!而這一切現象和情 況在天然生產私生活資料公有制的條件下是根本不需要從而也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   2、階級、階級社會和國家   生存規律和勞動的負擔性質辯証統一作用的另一必然結果就是使得人們產生了 擺脫勞動負擔和不勞而獲的意識、目的和動力,而剩餘生活資料在勞動者的勞動技 能發展到一定高度後必然會產生和存在的現實又為這種目的的實現提供了外部客觀 條件和物質基礎。所以,通過占有、控制勞動要素──勞動者和勞動資料不勞而獲 得其剩餘產品的行為和結果:奴隸制也就被發明而應運而生了。人類社會從此進入 了由勞動與剝削、壓迫與被壓迫、寄生與反寄生的階級對立和階級斗爭以及盜竊搶 劫、營私舞弊、侵略掠奪等一系列不勞而獲得財富的卑鄙手段所構成的連綿戰亂、 動蕩不安的階級社會時代!而原始公有制的生活關係則徹底被個體私有的奴隸制生 活關係所取代:生活資料私有制,以通過占有生產要素占有產品為主要內容的生活 資料獲取和分配方式,人與人之間的階級對立、壓迫與反抗、剝削與被剝削的不平 等階級關係等。這種奴隸制的生活關係的總和,就構成了奴隸社會的經濟基礎。   為了把階級對立和階級斗爭平抑到一定範圍內,以使這種經濟基礎能夠和平、 有序的運轉和存在下去,不致因階級斗爭而崩潰,勝利者階級就不得不規範包括自 身在內的全體社會成員的行為和行動界限,以保護勝利者階級的整體既得利益和勝 利果實,打擊那些不允許的不勞而獲行為和鎮壓被剝削、被壓迫階級的反抗,因此, 客觀上就需要有一個制衡機制來具體實現這一切。這樣,法律、警察、軍隊等代表 並維護勝利者階級的既得利益的制衡機構──國家以及以國家為代表的上層建築就 被創造出來了。所以,法律和國家從一開始就是階級斗爭的產物,就是勝利者階級 的整體意志和利益的具體體現!而絕不是什麼和平、民主和全體公民利益的化身和 代表。真正有和平、民主和全體公民利益可言的時候,也就是國家和法律作為歷史 文物陳列在歷史博物館中的那一天!   隨著社會分裂為奴隸主和奴隸、有產者和無產者等兩大對立階級,原本只不過 是積累的生活資料的代表的財富,也隨之擴展了內容並變成為統治者階級的專有物 而成為劃分兩大階級的基本標準從而本身也具有了階級屬性,使得財富成為個人和 家族的階級歸屬、政治地位、事業成就、支配支付能力等社會地位的標誌和象徵, 因而陡然間身價百倍,成為人們爭相追逐的主要對象,並由此而使得人們迷失了社 會主體和自我,忘記了財富的本來面目和用途以及自己的本來目的,本末倒置地使 財富成為人類社會的主宰,本是社會主體的人卻變成了財富的奴隸和守財奴,造成 了"庸俗的貪欲、粗暴的情欲、卑下的物欲、對公共財產的自私自利的掠奪"〔1 8〕等所謂的人性的異化和物化之是非顛倒的社會現象,以至"人為財死"──生 存規律在財富面前都不得不第一次低下了高貴的頭而成為恭順的奴婢,這不能不說 是整個人類的悲哀!但在人類打破天然生產的束縛,走向自由王國的道路上,這是 隨著人工生產時代和階級社會的來臨而必不可免地要走過的一步!隨著人類社會的 進一步發展和階級的消亡,歷史將自然去掉財富這些被扭曲了的階級屬性而恢復其 作為具有使用價值的生活資料等之本來面目,把被階級社會弄顛倒了的財富與人的 位置和關係糾正回來!   從奴隸制生活關係開始,人類社會直到今天的發展,無論是封建社會、資本主 義社會,還是所謂的社會主義社會,都屬於這種個體私有制生活關係的範疇。奴隸 反抗和暴動最終廢除了奴隸制,但隨著廢除奴隸制而確立起來的人權,只是把勞動 力划歸勞動者自己私有而已。而所謂的社會主義革命,則是進一步把生產資料划歸 社會成員公有,生活資料和勞動力仍是私有。所以,到今天為止的這一切重大社會 變革都沒有觸及到這種個體私有制生活關係的核心和本質──生活資料私有制。而 只要改變不了生活資料私有制,則任何改革都改變不了社會的個體私有制生活關係 性質,從而不可能根除個體私有制生活關係所必然要帶來的種種社會不平等不合理 現象及其社會危害和弊病!   生產要素私有制及其在廢除奴隸制之後的分解產物生產資料私有制,作為建立 在生活資料私有制基礎上的派生物,其實只是一種不勞而獲取生活資料的手段和間 接性質的私有制。消滅了生活資料私有制,它們立刻就失去了產生和存在的可能、 基礎和必要,因而也就立刻成為無源之水和無本之木。而這也就是為什麼單純消滅 奴隸制和生產資料私有制──兩種不勞而獲的主要手段並不能消滅不勞而獲的行為 和不能消滅階級和階級社會的根本原因所在!   同時這一切也告訴我們,人類社會改革的根本對象和目的並不是象馬克思得出 的結論那樣消滅生產要素或生產資料私有制這個為生活資料私有制服務的手段,而 是要消除個體私有制生活關係的基礎──生活資料私有制。只有消除了生活資料私 有制,在更高一級的基礎上恢復建立在生活資料公有制基礎上的原始公有制生活關 系,才能消除階級和階級社會,才能消除由階級社會所必然要帶來的一系列社會不 平等現象和弊病,也才能使人類社會走上健康發展的光明大道!   但要怎樣才能消滅生活資料私有制呢?是否單純靠人的目的、意志以及行為就 可以實現這一點呢?   3、人工生產的客觀發展趨勢私生活資料私有制的消亡   生活資料私有制的產生過程告訴我們,它之所以會產生,是人工生產發展到一 定階段,使得人工勞動成為人類謀生的主要手段而變成一種必須要做的工作和負擔 的客觀條件下,由生存規律的必然性所驅動而使男性勞動者保護和占有自己的勞動 成果所產生的社會變革──母系氏族變革為父系氏族的結果。所以,要想改變生活 資料私有制,就必須改變它產生的兩個客觀條件之一:生存規律或人工生產的必然 性!在生存規律不變和勞動生產仍是人類謀生的手段從而仍是一種必須要做的工作 和負擔的情況下,由于存在決定意識,想要消滅產生生活資料私有制的目的和意志 就只能是一種幻想,根本就不具備實現的客觀條件和可能性!   由于人的生理結構至今未變且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也不可能變,所以生存規律也 沒有改變的可能性,因而唯一可能改變的因素就是人工勞動的必然性。也就是說, 只有人工勞動不再是人類謀生的手段從而不再是一種必須要做的工作和負擔,才有 可能把生活資料私有制變革為公有制。那麼人工勞動會否從一種具有必然性的負擔 而變成為一種可有可無的樂趣或愛好呢?   "勞動是由製造工具開始的"〔16〕,從人類製造出第一件勞動工具從而開 辟了人工勞動生產時代以來,由人與一切生物共有的趨利避害的本能所決定,人工 生產一直沿著一條逐步改進勞動工具,提高勞動者的勞動技能,減輕勞動強度,不 斷提高勞動者的勞動生產率的道路和客觀趨勢向前發展。而人工生產的這種客觀發 展趨勢的發展高度是和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深度以及由此而來所掌握的科學技術 的發展高度相一致的。所以,科學技術作為人類改造客觀世界的能力的指針,它的 發展高度是決定勞動者的勞動生產率的最根本因素。為了獲得和掌握提高勞動生產 率所需的科學技術和知識,人類不惜耗費精力和財力通過科學試驗──耗用實驗對 象的手段去達到認識客觀世界的目的,從而形成了一門特殊的實踐活動──科學試 驗活動。   依據于自己所掌握的科學技術,人類依次發明了石器、青銅器、鐵器、各種機 床等一系列勞動工具,不斷提高勞動工具的使用方便性和有效性。同時也逐步學會 了役使牲畜,發明製造蒸汽機、內燃機、發電機和電動機、機器人等動力系統,逐 步取代人在勞動過程中的動力作用,減輕勞動者的勞動強度,使得勞動者從直接的 勞動動力逐步退居到操作和監工的輔助位置上。   隨著這一系列發明和創造的產生和存在,勞動生產率大大提高了,而人工生產 過程也變得越來越複雜,以個人的能力已不可能掌握所有的生產技能,因而分工合 作及由此而來的生產過程社會化也就成為人工生產發展的自然和必然結果。在社會 生產過程中,每個勞動者只需要掌握一種勞動技能即可,並且一般都不是與自己所 需要的生活資料的生產有關的勞動技能,因而一般已沒有必要和可能知道自己的勞 動產品的最終結果如何。所以,分工合作的社會化生產的必然結果之一就是產品交 換,勞動者只有通過相互交換勞動產品才能得到自己所需的生活資料。這樣,就使 得勞動者的勞動產品都變成了只有交換價值的商品,從而使生活資料的生產變成為 商品生產,同時也使商品生產的伴隨物──生產過剩危機成為無法根除的社會危害。   由這種分工合作的社會化商品生產的客觀需要所決定,人與人之間必然也要形 成和存在一定的相互關係,如勞動者和管理者、腦力勞動者和體力勞動者、不同質 的勞動工種之間的分工合作等勞動者之間的關係等就都屬於這種關係。這種圍繞著 社會生產的客觀需要而自然產生和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是並且也才是真正的 生產關係。這種生產關係由其生成原因所決定當然是和科學技術的發展高度以及由 此而來的分工合作的生產過程的社會化程度相一致的,因而也才真正是"一定的、 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係,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 適應的生產關係"〔3〕。任何一種社會生產的產品如鋼材的生產過程所具有的客 觀技術要求和分工必然性及新的生產技術帶來的新要求和新分工都可以証實這一點。   所以,把人類的生活關係和生產關係合二為一、混為一談,從而把生活關係也 變成了"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係,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 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生產關係",使生活關係也成為生產力的發展高度的因變 量,因而無法解釋無人工生產時代的人類社會生活關係的發展變化規律──這一時 代由人類"起源于動物界"〔7〕和"勞動是由製造工具開始的"〔16〕所決定 而必然要存在于人類發展史上,是馬克思得出生產決定一切的"生產中心論"的錯 誤結論的一個重要思想根源!   由于勞動分工的基本作用就是把一個複雜系統分解為一系列簡單系統,把一個 個人無法完成的整體任務分解成個人可以完成的個體任務,由大家通力合作共同完 成,所以,分工的客觀結果之一就是使得複雜勞動簡單化,從而降低了勞動者在生 產過程中的作用和生產過程對人的勞動能力的依賴性,為逐步實現生產過程自動化 以及減少生產過程中的人工勞動力奠定了客觀基礎。人工生產到今天為止的實際發 展過程也正是一個不斷用機器或機器人取代人工勞動力的過程,無人化的自動生產 車間在今天也已成為現實,從而形成了一個生產自動化程度不斷提高,人工勞動力 同時不斷減少的人工生產客觀發展趨勢。   所以,正如大家所看到的那樣,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工勞動力正在從 越來越多的生產領域中被機器和機器人置換出來,勞動生產率也隨之同步日益提高。 因此,逐步改進勞動工具、提高勞動者的勞動技能、減輕勞動強度的人工生產客觀 發展趨勢的最終結果,就是勞動工具智能化,勞動技能發展到聲控──說句話即可 的高度,勞動強度減低為零──人工勞動力完全由機器人所取代,從而實現不需人 勞動力卻可以完全由人控制的高級天然生產。而這一點,以今天已能達到和實現 的科學技術水平來看,已經不是什麼幻想,而是完全可能實現的事情了,所需要的 只是時間和人類的努力而已。   等到真正實現這一點的那一天,現在意義上的以人工勞動力為決定因素的人工 生產事實上已經自然消亡了,取而代之的將是以機器人取代人的高級天然生產,人 勞動將由必須要作的工作變成一種可有可無的樂趣、愛好、消遣和展現自身才能 的場所和機會!存在決定意識,隨著人工生產的消亡,勞動者保護和占有自己的勞 動成果以及人們不勞而獲的目的及行為自然也就成為多餘,生活資料私有制也隨之 失去了需要成為多餘而自然消亡。建立在生活資料私有制基礎上的階級、法律、國 家、財富的階級性等階級社會的產物也隨之失去了產生和存在的基礎、需要和可能 而隨之煙消雲散。人類將在高一級的基礎上恢復原始社會的公有制生活關係:各展 其能,各得所需,完成一個否定之否定的完整發展過程!   這一從人工生產走向消亡的客觀發展趨勢所得到的結論告訴我們,人工勞動從 一種具有必然性的負擔而變成為一種可有可無的樂趣、愛好和展示個人才能的機會 是人工生產發展的必然趨勢!所以,生活資料私有制,這個伴隨著人工生產而產生 的階級社會的基礎,終將隨著科學技術的高度發展而自然走向消亡。而在科學技術 發展到這個高度從而提供了消滅它的外部物質條件之前,任何人為消滅它的目的、 企圖和意志都是不可能成功的主觀臆想。所以,努力發展科學技術,爭取早日實現 這一天,正是我們現代人類的光榮歷史使命!   那麼,現代人類除了發展科學技術是否就無事可作了呢?   4、階級社會時代的理想社會形態   既然階級社會是以人類所掌握的科學技術發展水平以及由此而來的人工生產的 發展階段為外部物質條件,由生存規律所決定必不可免地要存在于人類發展史上的 一個歷史階段,那麼,在我們認識到階級社會的這種本質以後,就可以從對必然的 認識中得到相應的自由,依據這種認識有目的地改造現有的社會形態及經濟制度, 利用相對最優化的制度來盡可能地抑制、減少和消滅由于生活資料私有制和階級的 存在而必然要給人類社會帶來的社會不平等和弊病,使人類能夠以較少的精力兼顧 社會平等問題,從而可以集中精力,始終能以最佳狀態走在通往無階級理想目標社 會的發展道路上!   在人工生產仍是人類謀生的主要手段和發展科學技術是人類消滅生活資料私有 制和階級的唯一出路的條件下,這個最佳狀態的問題就歸結為如何把每個社會成員 的注意力都引導到全心全意發展科學技術、提高生產自動化程度和積極參加勞動、 通過勞動求生存和致富的道路上來,抑制、減少和消滅偏離這條道路的非法不勞而 獲的一切意識、目的和行為。什麼樣的社會形態和經濟制度能夠最大限度地實現這 一點,那麼它就是階級社會時代的最佳社會形態和經濟制度,這就是評價階級社會 時代的社會形態和經濟制度優劣的基本標準。   由于在馬克思那里生存規律等同于勞動生產〔13〕,所以,他認為勞動生產 是決定一切的因素,消滅生產資料私有制就能消除不勞而獲的剝削行為,因而認為 消滅了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制度就是可以消滅階級社會的最佳社會制度。事 實上,由于生存規律並不等于勞動生產,所以馬克思的預言失靈了,以他的理論為 指導、以計劃經濟為內容和標誌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也在世界範圍內也徹底失敗了。 其實,生產資料私有制作為生活資料私有制的派生物,只是不勞而獲得生活資料的 手段之一而已,消滅了它,並不能消滅了不勞而獲的客觀基礎和所有手段,因而根 本不可能徹底消滅不勞而獲的目的和剝削寄生行為。並且由于計劃經濟的計劃壟斷 性和新產生的生產資料公有制與生活資料私有制之間的對立和矛盾,又造成了生產 什麼需要什麼的本末倒置、更不易抑制和消滅的化公為私剝削寄生行為、計劃與需 求相脫節等一系列新的社會不平等問題和弊病〔21〕。所以,馬克思的所謂科學 社會主義事實上根本未能打破空想社會主義的範疇,從而不可能是什麼真正的相對 最佳社會制度。   那麼,什麼樣的社會形態和經濟制度才能達到我們的最佳要求呢?依據人工生 產走向消亡的趨勢,可以推知,在社會化商品生產時代:   a、逐步減少勞動時間,增加休閒時間,相應地發展旅遊、休假、服務等所謂 的第三產業,這是社會生產的一個發展方向;   b、由生存規律所決定,只能實行能夠使生產與生活需求保持一致的市場調節 的完整的市場經濟制度〔21〕;   c、由于生產資料私有制作為一種產品分配方法把生產者同時也是消費者的長、 中、短期利益統一為一體,必然使其統籌制定生產計劃和安排生產,從而排除了生 產資料公有制下的領導任期制所必然造成的短視和短期行為,並可以消除生產資料 公有制私生活資料私有制之間的對立和矛盾從而徹底根除這個領域內的化公為私目 的和剝削寄生行為,它產生剩餘價值的剝削弊病又可通過稅收予以調節,所以在生 活資料私有制和階級社會時期,應以生產資料私有制作為最基本的生產資料所有制 形式,當然,這並不排除根據具體需要而存在的局部的國有制、部分人共有制等所 有制形式;   d、必須提供與不斷發展的社會生產能力相適應而不斷提高的最低生活保障、 最低工資標準等社會福利以保証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需要,同時用這種辦法適應人 勞動走向消亡的需要和保障市場調節的市場經濟體系的有效性〔21〕;   e、國家退出日常生產、經營和經濟管理領域,發揮國家之所以成為國家的制 衡機構作用,完善法律體系,健全和確保立法、執法等法制體系的有效性,通過法 律明確非法不勞而獲和剝削寄生行為的範圍界限,以有效保護合法所得和打擊非法 不勞而獲的剝削寄生行為為主要目標,通過稅收、刑罰等手段盡最大可能消除剝削 和寄生,消除人奴役人、人欺壓人、人剝削人等不平等不合理社會環境、現象和弊 病;   f、切斷非法不勞而獲的退路,杜絕非法不勞而獲合法化的渠道,如實行存款 實名制、公務人員財產申報制等;   g、實行高比例累進遺產稅,以保証有產者其實也是社會成員的後代能夠保持 勞動者的本色,消除此領域內的游手好閒無所事事等寄生行為的可能性,這其實對 社會和本人都是好事。古語云:君子之澤,五世而斬,用社會制度保証社會成員的 後代總是自食其力的勞動者,不就排除了五世而斬的可能性了嗎?!   如此等等。   為了敘述方便,我們使用社會福利主義一詞來代表這種經濟制度和社會形態。 很顯然,社會福利主義制度並非什麼理想社會制度,而只是通向生活資料私有制消 亡之後、建立在公有制生活關係基礎上的無階級平等社會──共產主義社會的橋梁 和過渡形態而已。   通過以上對社會福利主義制度的主要內容的分析,我們也可看到,在生活資料 私有制和階級社會的條件下,生產資料歸誰所有,這並不是什麼根本問題,生產資 料公有制的制度並不能保証生活資料的公平合理的分配。生活資料歸誰所有的問題, 如何在社會發展的現階段和現有條件下公平合理的在全體社會成員之間分配社會生 活資料以使全體社會成員都能有一個相對適宜、幸福和平等的生活和發展環境,盡 最大可能消除剝削和寄生,消滅非法和不允許的不勞而獲,消除人奴役人、人欺壓 人、人剝削人等不平等不合理社會生活環境,也就是說如何有效實現社會平等的問 題,才是最關鍵的現實問題,才是可以人為決定和解決的問題,也才是人類在階級 社會發展階段社會改革的主要現實目標!   所以,科學技術的發展高度以及由此而來的消滅生活資料私有制和階級,作為 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長期目標,這並不是階級社會階段所應和所要直接追求的主要 現實指標。如何創造一個相對平等合理的社會生活環境和發展條件,讓大家把勁都 往勞動發展的正道上使,盡可能杜絕非法的不勞而獲的邪道發財機會,真正實現機 會面前人人平等,這才是社會成員所直接關心的最主要現實問題,也才是社會改革 的最主要現實指標。所謂不患貧,患不均也就是這個道理!只要解決好了這個社會 平等的問題,盡最大可能抑制和減少了非法不勞而獲行為以及由此而來的社會成員 之間那種合力等於零或負值的無謂階級矛盾、內耗和斗爭,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 一處使,共同努力勞動發展的結果自然也就是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從而自然而然 地加速了不平等的階級社會的滅亡和我們的理想和目的──共產主義社會的早日實 現。   人的欲望是無限的,所以,用有限的生活資料品種和數量是永遠也不可能使人 徹底滿足的。這一點既是人類社會發展無止境的動力,也是人類貪得無厭迷失方向、 陷在財富的陷阱中出不來從而造成種種社會不平等和弊病的根源!所以,生活水平 的高低永遠都是相對的,現在看原始人的生活那是絕對貧困,而未來人看現代人呢? 結果也差不多!僅就可以看電視、坐汽車來講,今天的普通人就比當年的秦始皇生 活水平高到無法相比!就是實現了共產主義,人類還是要發展的,生活水平永遠也 不會有最高和最好!所以,追求生活水平的高度,這只能是個相對目標,而不是第 一目標,社會生存環境私生活條件的公平合理有效和諧,才是衡量一種社會制度和 社會管理水平理想與否的主要現實尺度,所謂的共產主義社會其實也就是這樣一種 理想社會而已!就像原始共產制社會也是各得所需一樣,共產主義社會也只能是與 那時的發展階段的人口、人的素質、生活資料的品種和數量相適應的各得所需,而 決不可能是生活水平達到最高的社會,也決不會是建立在今天只有貪得無厭的素質 的人的基礎上的各得所需!   五、人類社會形態的發展規律   1、生活和生產之間的關係   一個很簡單的事實,即生活和生產是屬於不同範疇的兩類性質的人類活動。所 以,圍繞著生活和生產分別產生和形成的生活關係和生產關係自然也是兩類不同性 質的關係,不能混為一談。   生產作為一種人類的實踐活動,其目的是為了獲得人類生活必需的生活資料, 所以生產活動,無論其方式如何變化發展,都只不過是人類獲取生活資料的一種方 式和手段,或者說生產是為了生活。但反之卻不成立。人類生活在世界上的目的並 非為了生產,因而生活並非生產的手段。因此,在生產私生活的關係中,生活是目 的和決定性支配性因素,是引發生產活動的因素,生產則是為生活服務的手段和被 決定性被支配性因素,只有首先在生活需要已經客觀存在的前提條件下,才有可能 在人類學會製造生產工具的時侯引發出生產活動。所以,就象一個人生下來就必然 要有生活,但只有長大到一定年齡才能逐步學會和具有從事生產的能力一樣,生產 並非人類本來就有和就會的活動,而只是人類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學會和發明的從而 是一種具有歷史階段性的活動。因此,人類有生產活動的歷史,尤其是完全依靠自 己生產的人工生活資料維持生活的歷史,在人類的生活史上只能占很小的時間比例。 由人類和現代類人猿出於同源,從而人類歷史上必然存在過與類人猿相類似的沒有 生產活動的歷史時期也可証明這一點!   生活和生產之間這種目的和手段之間的決定與被決定、支配與被支配的關係, 是由生存規律從而是由人的生理結構這個客觀存在所決定的。因為所謂生活,其實 就是由人的生理需求所決定而必然要進行的衣食住行等各種人的日常活動和表現的 總和而已。由于沒有生活資料的生活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生活的內容中事實上就 已經包括了人們獲取和分配生活資料的各種活動。因此,圍繞著生活而形成和產生 的由生活資料所有制、生活資料的獲取和分配形式、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係等要素 所組成的生活關係,作為一種有人的存在及生活就必然要客觀存在的人類社會最基 本的經濟關係,其總和就構成了人類及人類社會生存發展的經濟基礎,與有沒有生 產活動以及圍繞著生產需要形成和產生的生產關係等根本沒有任何關係。   生產活動作為人類後來才學會的獲取生活資料的新方式和新活動,生產關係作 為由生產活動的需要派生出來的新關係,都是要在生活關係以及由其總和組成的經 濟基礎已經存在的前提下才能派生的新事物。它們的全部內容和作用其實也就是生 活關係中的第二要素──獲取和分配生活資料的方式取得了質的飛躍發展,使人類 掌握了一種比原有本能性質的獲取生活資料的方式更主動、更有效從而更優越的獲 取生活資料的新方式而已。事實上,從原始社會到現代社會的發展,從蒙昧時代與 大猩猩類似地自行採食天然生活資料到現代社會的社會化生產和分配人工生活資料, 人類的全部進步和發展也就是獲取生活資料的方式有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由低級 變成了高級,由簡單變成了複雜,並通過這種發展大大增加了生活資料的品種和數 量,提高和改善了人的生活水平,增加了人口,改變了人的居住分布等。但人的生 理私生活並沒有本質變化,因而生活關係的構成和基本要素也沒有任何改變,也沒 有且也不可能把生活關係變革為生產關係。生產作為獲取生活資料的方式,其為生 活服務的本質也沒有任何改變,因而當然仍要被生活私生活關係所支配所決定。所 以,沒有任何理由能把人工生產這種獲取生活資料的新方式和新手段置于決定一切 的因素的位置上,使其成為決定人類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並且,雖然生產活動 的產生,開闢了人類活動的一個全新領域,同時也開創了人類掌握自己命運的新時 代,但作為一種發展和取代了舊有獲取生活資料方式的新方式,既然能取代舊方式, 也就能被更新更好的新方式所取代,所以,人工生產方式從一開始就奠定了被更新 的發展和更好的方式所取代的命運,所欠缺的僅僅是這種更新更好方式的發現、發 明和產生而已。   所以,對於人類來講,只有生活與生活關係是永恆的,生產與生產關係卻只能 存在于人類歷史的一定發展階段,這就是生活與生產、生活關係與生產關係之間的 本質區別,也是生活決定生產的根本原因所在!   2、唯物主義和唯人主義兩種歷史觀   從生活出發,還是從生產出發來研究人類社會發展史,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出 發點,因而也會得出兩種完全不同的結論和歷史觀。   從生活出發,其實也就是從生存規律或從有生命的人的生理結構這種客觀存在 出發,或者說從人本身出發。我把這種以人的生活也就是以人本身為出發點所得到 的歷史觀稱作唯人主義的歷史觀,以與馬克思以物資生活資料的生產為出發點的唯 物主義歷史觀相區別。當然,這種唯人主義的歷史觀仍然屬於唯物主義觀點的範疇。   我們一旦分清了出發點,馬克思的唯物主義歷史觀的錯誤就已經成了禿頭上的 虱子──明擺著的了。因為人的生活是與人的生命和生存連為一體而不可分的,因 而它的客觀必然性當然要比生產活動──只是人的活動之一──更重要更根本。這 一點作為一個非常簡單的常識,馬克思當然不會不知道。   從馬克思的有關論述可知,生活在一開始其實也是他的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出發 點:"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東西"〔13〕,"歷史破天荒 第一次被安置在它的真正基礎上;一個很明顯而以前完全被人忽略的事實,即人們 首先必須吃、喝、住、穿"〔10〕,但遺憾地是他未能搞清楚生活和生產之間的 真正關係,以至把人工生活資料從而把人類獲得這種資料的方式──人工生產活動 當成了人類生活資料的唯一來源,似乎人類從來就不曾有過別的生活資料來源,離 開了人工生活資料和人工生產人類就死路一條了,因而使得生產成為生活的前提條 件和基礎:"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 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就是說首先 必須勞動"。也正由于生產在他眼中成為人類的"第一個歷史活動",因而生產又 成為他研究人類歷史的新出發點,並因此用生產取代生活或生存規律而成為決定人 類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把性質不同的兩種事物無條件地人為划了等號:"首先必須吃、喝、住、穿= 首先必須勞動","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東西=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 這些需要的資料",這就是馬克思得出錯誤結論的悲劇的根源。事實上,不談我們 上面的論述,幾個簡單的事實就足以說明問題:生產工具是人造出來的,而不是天 上掉下來的,沒有人的預先存在和學習,生產工具從何談起?沒有人,又何以談起 人的生產活動?而沒有天然生活資料,人又如何預先存在?那麼多的有產者都有" 吃喝住穿",卻為什麼沒有"必須勞動"?如此等等。所以,"第一個歷史活動" 到底是誰,是生產還是生活,其結論當然是不言而喻的。   從"必須吃喝住穿"的生活直接跳到"必須勞動"和"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 產",這是跳向萬丈深淵的致命的一跳。正是這致命的一跳,不但奠定了馬克思的 唯物主義歷史觀的錯誤基礎,而且為建立在這個歷史觀基礎之上的所謂科學社會主 義實踐的全面和徹底失敗奠定了理論基礎,並為人類世界分裂為社會主義和資本主 義兩大陣營,上演軍備競賽、冷戰、對峙、意識形態領域內的對立和無謂爭斗等人 間悲劇拉開了悲愴的序幕。      3、辯証唯人主義歷史觀   由于人類起源于"既談不上有任何技術,也談不上有任何制度","依靠大地 的天然果實來維持自身的生存"〔6〕的蒙昧時代低級階段,所以人類到今天為止 所掌握的一切科學技術和所具有和曾經具有過的一切社會制度,既不是天上掉下來 的,也不是原來自然存在的,而是人類由自身的永恆需要──生存規律所決定和驅 動,通過自身的行為和活動從無到有地發現、發明和創造出來的,因而都屬於離開 了人的行為就不會產生和存在的人造事物的範疇。所以,人,只有人自身,作為人 類歷史和現有一切碩果的創造者,才是人類社會發展變化的唯一支配性決定性因素, 因而也才是我們研究人類社會發展史的唯一正確的出發點。   由人的生理結構所決定,人的任何有意識的行為和活動都是在大腦的支配下進 行的,因而都是有目的的行為。所以,目的和實現這一目的的手段,就成為貫穿人 的一切活動的兩個基本行為要素。我們要研究作為人的行為產物和結果的人類社會 制度的發展進程,那當然就要首先研究支配這種行為的人的目的的形成和發展過程, 也只有這樣才能得到符合客觀實際的正確結論。   存在決定意識。人類的任何認識,都要受到現有存在的制約從而具有循序漸進 的階段性,而人的任何目的都是在現有認識的基礎上,再由自身的需要所決定、所 驅動而產生的。所以,人的目的同樣也具有循序漸進的階段性和層次性,其階段和 層次的高度和人的認識的發展階段是成正比的。因此,象對現代人來講最平常不過 的看電視、坐汽車這樣簡單的目的,對於秦始皇來講卻是做夢也想不到的事情,他 再有權威、能力和手段,也絕不可能會有看電視、坐汽車的目的。   但僅有目的並不能解決問題,若要這種目的能夠成為現實,那就必須具有使其 變為現實的手段,而這種手段存在與否卻並不取決於人的目的,而是取決于外部客 觀條件是否成熟。所以,任何人類行為的現實產物如任何一種社會組織形式,都是 人類在依據自身需要和既有認識而產生的目的的驅動下的行動和外部客觀條件亦成 熟這樣兩種條件的共同作用下而形成和產生的,因而都是目的和手段、內因和外因 辯証統一作用的結果。而這也就是我要把我的歷史觀稱為辯証唯人主義歷史觀的原 因所在。      一個簡單的事實,即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就是說首先必須維持自己的生活 或生存,然後才能從事勞動生產、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其他活動。所以, 由生存規律所決定,圍繞著生活需要而必然要客觀形成和存在的生活關係,就構成 了人類和人類社會生存的最基本的經濟關係,由生活關係的總和所構成的經濟基礎, 也就成為人類任何一個民族和時代所立足的現實基礎。人類任何一個民族任何一個 時代的社會組織形式如血緣家族、氏族制度、國家和法律制度等都是立足于這個基 礎之上並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從原始蒙昧時代的無組織原始群──無組織的 群其實也是一種組織──到現代人類世界的各種社會制度的產生和存在,無一例外!   人類在認識到近親繁殖的危害以後,由優化生存繁衍的需要和目的所決定,隨 著認識的逐步深化而逐步限制近親婚配的範圍。因此,在生活資料公有和各得所需 的原始公有制生活關係的經濟基礎上,逐步從無組織的原始群發展出了血緣家族、 伙婚制家族等,最終發展出了母系氏族社會,完成了以排除近親婚配為目的和動力 而形成的人類社會組織形式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如果沒有新的因素產生和存在,那 麼到今天為止,母系氏族社會也許仍是人類所有的民族所能發展出的唯一社會組織 形式。現代世界仍有許多民族處於這種時代就是例証之一。然而人類在這個發展過 程中同時也逐步學會並掌握了一種新的獲取生活資料的方法──自己勞動生產生活 資料,從而給人類社會形態的發展注入了一個新的因素,提供了新的發展條件和動 力。   人工勞動生產時代的到來,使人類掌握了獲取生活資料的主動權,這是到今天 為止其他動物兄弟都望塵莫及的人類特有的能力。但隨之而來的遷徙和人口增長, 使得勞動生產又成為人類維持生存的主要手段,從而成為人類必須要從事的工作和 負擔。這種負擔和人的趨利避害本能共同作用的結果,就是占有自己和他人勞動成 果的目的的必然形成和產生。   以這種占有目的為動力的第一個產物,就是占有自己的勞動成果的生活資料私 有制的父系氏族制度的形成和產生,並以此為標志宣告了生活資料公有制和母系氏 族的滅亡,宣告了私有制從此成為人類社會的發展主流,宣告了只有在生活資料私 有制的前提下才能產生和存在的個體之間的生活差別和不平等必將成為現實,並發 出了由這種生活差別和不平等的逐步發展和擴大而形成和產生的階級、階級社會和 階級斗爭的起跑令!   要長期占有他人勞動成果,只有目的和手段還不夠,還必須以他人能夠生產出 維持自身生存以外的剩餘生活資料為前提和客觀條件,否則,他人無法生存,最終 還是占不成。並且,這種占有也只能在生活資料私有制已經產生和存在的前提下才 能成為需要、可能和現實。所以,隨著父系氏族的產生、存在和逐漸發展成為社會 組織的基本單位,以及個人勞動技能及由此而來的生產能力的由低到高的不斷發展, 這種實現占有他人勞動成果的目的所必需的外部客觀條件也逐漸發育成熟了,因此 利用占有勞動要素而控制占有他人勞動成果的手段也終於被發明出來了,其結果就 是以占有生產要素為標志的奴隸制社會形態的形成和產生。人類終於分裂成了奴隸 主和奴隸兩大階級,人類社會也從此正式進入了以寄生和反寄生、壓迫剝削與反抗、 暴動和革命等階級斗爭為標志的不平等階級社會畸形發展時代。   從正式進入階級社會以後,人類社會形態的一切變化和發展都是被壓迫被剝削 階級反抗、斗爭和暴動的結果。如果人們甘願當奴隸,那麼指望奴隸主大發善心不 要他們當奴隸而消滅奴隸制,那只能是異想天開的唯心主義幻想。奴隸反抗、暴動 的結果之一就是奴隸制的滅亡,但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只是從奴隸制的占有生 產要素中剔除了對奴隸的人身占有,使其變成了占有生產資料,雖然在人權方面取 得了一定的進步,但並沒有改變階級社會的本質,其個體私有制的生活關係和剝削 壓迫的不平等階級社會性質與奴隸社會並沒有什麼本質不同。   科學社會主義制度作為總結資本主義社會及以往階級社會的經驗教訓的最新產 物,本應是一種理想的社會制度,但由于它的創立者馬克思認識上的錯誤而過分夸 大了物資生活資料的生產活動的作用,導致他把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目標放在了消 滅剝削寄生的一種主要手段生產資料私有制上面,而不是放在消除產生剝削和寄生 的目的和內因的客觀基礎上面,因此它還承認勞動力私有制私生活資料私有制的合 法性且要據此實施按勞分配。所以,即使完全按照馬克思要求的生產力發展高度等 客觀條件建成他理想中的社會主義制度和無產階級專政,由于他既不要求消滅個體 私有制的生活關係和剝削和寄生的目的──客觀上也不具備消除這種生活關係和目 的的條件,也不可能通過消滅生產資料私有制而根絕盜竊搶劫、貪污腐敗、化公為 私等其他不勞而獲的寄生手段,因而他的所謂科學社會主義制度也就不可能像他宣 稱的那樣消滅剝削寄生、階級和國家等,不可能消除階級矛盾而只能轉化矛盾的表 現形式。由于新生的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私生活資料私有制的對立和矛盾又提 供了新的剝削和寄生的客觀基礎和條件,因而新的外因與內因的結合產物──化公 為私等新的剝削寄生行為和手段也就必然要應運而生。所以,馬克思的科學社會主 義就是成為現實,也仍然屬於階級社會生活關係的範疇,因而和其他階級社會制度 沒有本質上的差別,仍然不可能消滅階級社會所必然具有的種種不平等社會問題和 弊病,並由于他的認識錯誤還帶來了許多新的問題和弊病〔21〕,因而並不是一 種理想的社會制度。人類後來的社會主義實踐也已經用事實給我們証明了這一切!   因此,到今天為止,無論願意不願意,人類都仍只能生活在個體私有制生活關 系和以不平等為標志的階級社會形態中,並且這種不平等社會狀態還將繼續延續下 去。因為形成不平等和階級社會的內因和外因、目的和手段依然客觀存在並仍將繼 續起作用。人類在無能消除占有的目的和手段、內因和外因並因此承認生活資料私 有制的合理合法性的時候,是不可能消滅階級、階級社會及其所必然要帶來的一系 列不合理不平等社會問題和弊病的。遺憾地是,人類到今天為止及在較短的未來歷 史時期內,都仍不可能具備消除這種內因和外因、目的和手段的能力!因此,在不 可能完全消滅階級和社會不平等的當前歷史發展階段,我們只能選擇一種兼顧了社 會平等和社會發展的相對最佳和最適合目前歷史條件需要的社會形態──社會福利 主義制度〔21〕,作為向更高的無階級平等社會形態──共產主義社會發展的過 渡,這也是由當前歷史條件所決定而留給我們的唯一正確的選擇和出路!   只有經過人類的不懈努力和奮鬥,使得科學技術的高度發展所帶來的人工生產 的全面自動化成為現實而使人工勞動力成為多餘,從而可以消除占有的目的和內因, 使占有的一切行為、手段和外因都成為多餘,使生活資料私有制失去必要而自然消 亡,人類才可以徹底結束這種建立在個體私有制生活關係基礎上的不平等階級社會 的畸形發展狀態的噩夢,在更高一級的基礎上恢復公有制生活關係和實現消滅了階 級和不平等的共產主義社會,把人類的精力全部集中到社會發展上來,使自己書寫 著"各展其能、各得所需"的生活旗幟永遠迎風飛舞,高高飄揚!   所以,階級及不平等的階級社會作為人工生產時代特有的必然性產物,終將隨 著人工生產時代的結束而自然消亡。因此,它和人工生產一樣,都是只產生和存在 于人類社會一定歷史發展時期的具有歷史階段性的事物,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必 然產生,也終將隨著人類社會的進一步發展而必然滅亡!   4、暴動與革命   從蒙昧時代初級階段起到氏族社會,人類社會是不存在暴動和革命的。只有進 入階級社會時代以來,人類社會才不斷發生被壓迫被剝削階級的反抗和斗爭以及剝 削階級的反動鎮壓。這種斗爭最激烈的表現就構成了暴動和革命的現象。為什麼會 出現這種現象呢?這種現象出現的條件又是怎樣的呢?   其實,暴動和革命的起因也很簡單,乃是個體私有制生活關係的必然伴隨產物。 由于事物發展的不平衡性是絕對的,因而個體私有制生活關係的產生,就意味著個 體之間的差別和不平等的必然產生和存在。隨之而來的剝削和寄生階級的產生更是 產生了一種把這種差別和不平等推向兩極的人為力量:壓迫剝削者階級總是希望並 以實際行動盡可能多地掠奪和占有被壓迫被剝削者階級的表現為財富的生活資料等。 但被剝削者維持生存所需的生活資料是客觀存在著一個最小量或極限的,小於這個 量或限度就無法維持自己的生存和繁衍。但這個最小量或極限又不是一個常數,無 法用一個確定的數來表示,因而剝削者客觀上並把握不住而常常剝削過限。就是把 握地住,統治者剝削者階級的貪得無厭也導致他們常常會不考慮這個極限而逼人致 死。象黃世仁逼死楊白勞的事件在階級社會中並非偶然事件。被剝削者階級在不暴 動是死,暴動了倒不一定死的條件下,暴動和革命當然就成了唯一選擇。所謂官逼 民反也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革命和暴動只有在不平等的階級社會中才會發生,並且只與社會不平等 程度以及由此而來的階級矛盾的激化程度有關,而與科學技術的發展高度或者說生 產力的發展階段等無關,並非科學技術或生產力的水平發展到一定高度和階段就一 定地、必然地要發生社會革命和暴動,而水平低就一定不會發生暴動和革命。只要 階級不平等程度擴大超過了被剝削者階級的生存極限,就必然會爆發革命,而不論 這種不平等程度超限結果的起因何在,時代如何,科技水平如何。所以,革命和暴 動其實就是社會用一種表現為劇烈階級對抗形式的質變型手段強制調節社會不平等 程度和階級矛盾的社會運動和發展形式,通過用這種調節而形成和產生的改朝換代 或統治者剝削者階級的行為收斂而完成縮小社會不平等程度和平抑階級矛盾的任務。 所以,無論奴隸、封建、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只要還屬於階級社會,就不可能 徹底消除暴動和革命的客觀可能性;而只要用適當的手段調節了社會不平等程度和 階級矛盾,使它始終能夠保持在適度的範圍內,則任何階級社會形態也都可以不發 生暴動和革命。所以,用一系列改革措施適當地主動調節社會不平等程度和階級矛 盾,也就是說,用一系列的和平改革、量變積累代替質變,這是階級社會中避免發 生暴動和革命的唯一方法和出路。   導致社會不平等程度超限的原因和動力只有兩種:一是人為因素,即統治者剝 削者階級的貪得無厭、巧取豪奪、橫征暴斂、殘酷剝削和壓榨。象中國的陳勝、吳 廣和李自成等所領導的農民起義就都是由這種人為因素所造成的社會不平等程度超 限而引起的,所以其結果也只能是改朝換代、把社會不平等程度調回到限度以內而 已,封建社會的社會性質並沒有發生任何改變。二是客觀因素,即相對靜止不變的 社會總產品分配方式和不斷變化發展的社會生產的客觀必然性發展趨勢之間的不相 適應性矛盾,正是它造成了馬克思所謂的貧困和財富日益加劇的兩極分化積累的社 會不平等現象!下面我們就重點談談這個客觀因素和矛盾。   由于隨科學技術的發展而來的社會化分工商品生產,使得原來自然經濟自給自 足時代一個人既是生產者又是消費者的統一性被割裂成兩個部分:生產者和消費者。 他們不再統一為一體,生產者生產的產品並不是自己所需要的消費資料,而只是具 有交換價值的商品,必須通過交換才能得到自己作為消費者所需要的消費資料。所 以,在生產和消費之間插進了一個交換流通分配過程,形成了生活資料的社會分配 方式,使得生產者和消費者必須通過社會分配這個橋梁才能再溝通、聯繫和統一起 來。但這樣一來就產生了一個問題:   由于社會生產總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不斷動態向前發展的,並隨著科學技術 的突破性發展而走上了生產自動化的道路,形成了一個生產規模日益集中擴大、自 動化程度日益提高、人工勞動力日益減少的客觀必然性發展趨勢,而在自然經濟時 代就已形成並保護統治者剝削者階級利益的以私人占有的生產要素──生產資料和 勞動力為分配基準的產品分配方式卻一直沒有改變。這樣,就造成了占有生產資料 的有產者階級憑借自己占有的隨著生產規模的日益集中擴大而來的規模不斷集中擴 大的生產資料,不勞而獲得了社會生產發展所帶來的絕大多數社會勞動成果;而勞 動力所有者──無產者階級卻隨著生產規模日益集中擴大造成的有產者日益減少、 無產者日益增多和生產自動化程度日益提高、人工勞動力日益減少的生產發展必然 性趨勢,隊伍日益擴大,所得日益減少;導致社會總產品的分配結果成為無產者階 級的貧困和有產者階級的財富日益分化的兩極積累,從而造成了有產者階級和無產 者階級之間的巨大生活反差和社會不平等現象,集中表現為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 間日益尖銳的階級對立、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   由于這是一種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必然性趨勢和矛盾,所以任由這種社 會分配結果所造成的社會不平等現象自然發展下去,遲早必然會突破無產者階級的 生存極限,從而導致無產者階級只能走向暴動和革命。所以,馬克思據此原理得出 了他的"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22〕結論,並 據此而使社會主義理論從空想變成了他的所謂具有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必然 性的規律和科學。   其實,從我們的前面的分析可知,事情根本就不是這麼回事。這種由原有的社 會分配方式所造成的社會不平等現象和結果,事實上只是証明了從自然經濟時代延 續下來的單純按照私人占有的生產要素來分配產品的社會分配方式已不能適應社會 化商品生產的發展需要而必須改革而已,和生產方式沒有任何關係。因為生產方式 只是根據科學技術的發展而自然形成的具有客觀必然性的物質生產過程,它並不能 自動決定它的產品和結果應該歸誰所有、如何分配。   由我們上述的發生暴動和革命的原理可知,如果統治者剝削者階級堅持不改變 這種維護了他們自身既得利益的原有社會分配方式,那就只好等著社會通過暴動和 革命的方式強制性地去改變它而調節社會不平等程度了。但只要採取相應的量變改 革手段主動調節、改革了社會分配方式,使其能夠和社會生產的必然性發展趨勢保 持一致,從而把社會不平等程度調節到無產者階級的生存極限以內,則無產階級的 革命自然也就沒有了。而通過所得稅等稅收和建立社會保障制度等措施改革社會分 配方式,實行社會福利主義的社會分配方式和制度,這正是使那些發達資本主義國 家得以避免無產階級革命並和平改變社會性質的唯一正確的措施和出路,也是馬克 思的預言失敗的根本原因所在。   這樣,在階級社會中,就以暴動和革命的必然性作為保障,迫使社會分配方式 必須要與社會生產的客觀必然性發展趨勢保持一致,從而形成了以社會分配方式為 標誌的社會生活關係一定要與科學技術的發展高度相一致的客觀規律,或簡言之, 社會生活水平一定要與科技發展水平相一致的規律。這就是對階級社會形態的現實 性而言所存在的唯一客觀必然性限制和要求。   5、社會形態發展與人類意識的關係   從否定原始公有制生活關係而發展出個體私有制生活關係,再到否定個體私有 制生活關係而在高一級的基礎上恢復公有制生活關係,人類社會經歷了一個完整的 否定之否定的發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除了產生階級和消滅階級需要特定的外部 物質條件從而是與人類所掌握的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以及由此而來的人工生產發展 階段相一致從而具有客觀必然性以外,人類其他社會形態的變革過程因為並不需要 特定的外部物質條件從而並不具有客觀必然性,因而都是可以人為改變的!問題只 取決于人們是否認識到了這種變革的優越性從而產生了這種變革的需要、目的和動 力以及是否具有相應的實現這種變革的手段。所以,階級社會不同社會形態之間的 變革並非什麼"既不能跳過也不能用法令取消它的自然發展的各個階段"的"自然 歷史過程"〔1〕。   由于存在決定意識,所以,由直接經驗得到直接認識的過程以及這種直接認識 的發展和深化過程在人類的各個民族之間都是相同的。因此在相互隔絕、靠各自的 直接認識獨立發展的各民族之間,"人類歷史的起源相同,經驗相同,進步相同" 〔5〕,不同民族之間都有相類似的發展經歷和過程,都順序經過了蒙昧時代和野 蠻時代之原始社會、奴隸制社會、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等發展過程。但由于人 的認識來源並不僅限於直接認識,在各民族之間打破隔絕相互交流以後,先進和落 後民族之間的認識交流可以使落後民族得到超出其自身歷史發展階段的先進間接認 識,從而可以產生出超越自身歷史發展階段的變革目的。由這種目的所造成的社會 變革就打破了社會形態的自然發展順序,從而產生跳躍變革現象。這就是中國能夠 在接受了先進民族的馬克思主義的間接認識以後,以新民主主義革命為手段使得分 別處于原始、奴隸、半封建和半殖民地的各民族一起跨越歷史發展階段,直接跳到 社會主義階段的原因所在。   當然,暴動和革命的成功是使這種跳躍變革的目的得以實現的手段,但會否爆 發革命以及革命能否成功卻如我們上面所述,取決于社會的不平等和階級矛盾的激 化程度,而與其他因素無關。因而越是落後從而社會不平等現象越是嚴重、階級矛 盾越是激化的民族,革命的要求就越強烈,革命也就越容易成功,而這也就是社會 主義革命為什麼會首先在中國和蘇聯等落後國家獲得成功的原因所在。由此也可知, 如果李自成甚至陳勝吳廣那時已有了社會主義理論和認識並暴動成功,那麼中國也 可以在數百年前甚至兩千年前就實現所謂的社會主義了。   總之,人類社會,當然是人的因素第一。而所謂人類社會,其實也就是人這種 動物在地球上的生活和生存方式的總和而已,其發展變化的方式和規律當然不可能 離開人的必然性生理需要,不可能變得與人的需要無關。所以,有了這樣生理結構 的人,就必然要有這樣的人類社會,也就必然要有這樣的人類社會發展過程和規律。 把具有相同生理結構的人放到其它任意具有相同自然環境的星球上,那麼在地球上 演過的這一幕有聲有色的人類社會發展過程的活劇,還會再一次復演,這就是結論。                      1987.4.7   初稿                      1999.11.30 定稿 注釋:   1、《資本論》第4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1月第一版。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第208頁,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 一版。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第82-83頁,人民出版社1972年5 月第一版。   4、《列寧選集》第一卷8、10頁,人民出版社1972年10 月第二版。   5、《古代社會》序言,路易斯.亨利.摩爾根著,商務印書館1977年8 月第一版。   6、《古代社會》19、37頁,路易斯.亨利.摩爾根著,商務印書館19 77年8月第一版。   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17-18頁,人民出版社1972年5 月第一版。   8、《論實踐》,參見我的主頁:http://yi_wen.home.chinaren.com   9、《古代社會》25-26頁,路易斯.亨利.摩爾根著,商務印書館19 77年8月第一版。《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2頁,人民出版社1972年 5月第一版。  10、《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41頁,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一 版。  11、《世界上古史綱》上冊37-39、62頁,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一 版。  12、《資本論》第166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1月第一版。  1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32頁,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一 版。  14、《古代社會》47、412、38頁,381-530頁,路易斯.亨利. 摩爾根著,商務印書館1977年8月第一版。  1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508頁,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 一版。  1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513頁,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 一版。  1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29頁,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一 版。  1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92-94頁,人民出版社1972年5 月第一版。  1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50-53,155,158頁,人民出 版社1972年5月第一版。  20、《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44、48-51頁,人民出版社197 2年5月第一版。  21、 《論意識的反作用及目的和手段之間的關係》, 參見我的主頁: http ://yi_wen.home.chinaren.com  2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263頁,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 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