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人文哲學論壇 URLhttp://pub46.bravenet.com/forum/show.php?usernum=3895088079)

 

 

 

《論語》密碼──天下難得太平

黃榕


孔子提倡禮樂教化,致力重建西周的宗法秩序,結果是開創了儒家文化,卻未能實現他的社會理想。不論是孔子在世之時的春秋時代,還是在他死後的二千年來,社會都是紛擾不已,間或出現小康的局面亦為時短暫。

孔子早已察覺問題癥結所在,只是在慣性的時代觀念之下,沒有針對問題的根本去尋求解決的辦法。以下是我嘗試用數理推演法從《論語》的言論中揭開隱藏著「天下難得太平」的啟示。

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論語•陽貨》)

女子指一般女性。
小人相對於君子而言。君子指合禮合義,凡事反求諸己,依正道而行的人。小人指不明禮義,好怨天尤人,凡事以私利為主導的人。

設人口總數為x
假定男子與女子各佔人口的半數
則男子為 ( 1/2 )x人
女子為 ( 1/2 )x人
又假定君子與小人各佔半數
則男性君子為 ( 1/2 X 1/2 )x人 = ( 1/4 )x人
男性小人為 ( 1/2 X 1/2 )x人 = ( 1/4 )x人
女子與小人同類,沒有君子小人之分

由此得出人口算式如下:
( 1/4 )x (男性君子) + ( 1/4 )x (男性小人) + ( 1/2 )x (女子) = x (總人口)

根據以上算式可推算出:女子與小人共佔人口的 3/4
換言之,社會人口中的大多數都是重利輕義的人,如此社會自然難有太平日子。

孔子及以後的儒家都致力教育人為君子,但從不容許女子接受聖賢之道及六經的教育,即使男性中大部分人成為君子,也無改「天下難得太平」的命定結果:

假設 2/3 男性為君子, 1/3 仍為小人
人口算式變為:( 1/2 X 2/3 )x + ( 1/2 X 1/3 )x + ( 1/2 )x = x
即:
( 2/6 )x(男性君子) + ( 1/6 )x(男性小人) + ( 3/6 )x(女性) = x(總人口)

無論教育怎樣成功,女子與小人都是佔人口的多數,重利輕義始終是社會的普遍現象。由此可以推斷:在普遍重利的心態下,就會出現爭利的情況,社會是沒有可能達致和諧與太平的。

直至清朝覆亡,中國開始發展全民教育,不論男女都有同等接受教育的機會,本來可以有望打破「天下難得太平」的宿命,遺憾的是,在開展全民教育的同時,知識及技能教育成為主要的教育目標,人文教育成為教育的點綴品,「文質彬彬」的君子始終不能佔人口的多數。看來,社會還是會一直紛擾不休,這又應驗了子路的預言:「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論語•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