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台灣「基督徒網絡文帖存檔」。

 

淘盡千古風流人物Popper的哲學

存在主義

二十世紀歐洲哲學有兩個主要流派:一個是討論人生意義的存在主義;另一個是探討科學方法的邏輯經驗論。存在主義認為:人活在世界上便有不安,這是一個活生生的事實,人要勇敢的面對這存在事實。比如說人生病,人要面對這存在的事實;而不是偏離主題的說,如果我注意衛生了,我就不會生病。這便是存在主義存在先於本質的意義。本質是理性探討後的結論,而存在是活生生的當下事實,即現在在生病,要勇敢的面對生病這當下的存在。

邏輯經驗論

邏輯經驗論的科學方法認為:有意義的科學命題,是可以檢驗的命題。比如:所有的檸檬都是黃顏色的。這是一個可以檢驗的命題,它便是一個有意義的科學命題。這便是邏輯經驗論所說的可驗性(Ueberpruefbarkeit)。邏輯經驗論經過羅素、維根斯坦及維也納學派的努力,在二十世紀,形成了歐洲重要的哲學學派。

可否定原理(Falsfikationsprinzip)

當時的維也納,還有哲學家Popper提出了另一種異於邏輯經驗論的看法,他提出了:可否定原理(Falsfikationsprinzip),什麼是可否定原理?簡單的說:沒有任何一個科學命題是絕對的,任何命題都必須接受反駁,接受挑戰。科學命題只具有相對的意義。這種思想,在相對論與量子力學被提出後,更具現實意義。現在我們來看看:可否定原理是怎麼發展起來的?

歸納與創造

最早的科學方法是由培根提出來的,培根認為科學的命題是由經驗的歸納產生的。Popper認為即使我們歸納了:一千個一萬個檸檬是黃顏色的。我們也不能結論:所有的檸檬都是黃顏色的。所有的檸檬都是黃顏色的,這個命題,是人類的猜測,是人類主觀創造的結果。而這個猜測的命題,要永遠接受反駁與挑戰。這便是說任何科學命題,隨時都有被否定的命運,這便是Popper的可否定原理。

萬物惟心造

Popper的可否定原理,不只用在自然科學上,也用在人文科學上。人文科學的命題是怎麼產生的呢?Popper在他的<開放社會及其敵人>中說:自然與歷史都不能告訴我們,我們應當作什麼。不管是自然還是歷史的事件,都不能決定我們應該作什麼。能夠決定我們目的的只有我們自己。這就是說,目的的選擇是由我們的主觀所決定的,它與事實無關。佛學有個說詞:萬物惟心造。它生動的說出了Popper的理論。比如說我想去美國,我便說美國多好玩,事實美國並不好玩。事實與我決定的目的與我說的理由,都是沒有必然的關係。理由是理性的,目的是感性的,而事實是事實。我們再例舉目前台灣的政治狀況,來說明這個理論:

統獨之爭

主張統一的人與主張獨立的人,都可以找出很多理由,來支持自己的選擇,但首先是因為立場不一樣,即選擇的目的不一樣,然後才找理論。就是說:首先是以中國還是以台灣為目的,然後再說為什麼要統一或說為什麼要獨立。目的的選擇是感性的,理論是理性的,感性先於理性。無論是目的的選擇還是理論的選擇,它們與現在社會事實或未來歷史的可能都沒有必然的關係。然而目的與理論都必須接受現在社會事實與未來歷史的反駁與挑戰,它們都不是絕對的。

民主與專制

如果我們把這可否定原理用在政治社會學上,我們便會知道任何政治理論都不是絕對的,任何政治理論都必須接受反駁與挑戰。如果不合時宜的,便會被淘汰。但這並不是說任何政治理論都是沒有意義的,我們只是說政治理論都必須接受反駁與挑戰。這也就是民主社會的現象,專制社會是拒絕反駁與挑戰的。

我們說解決國內的政治紛爭較理想的方法是民主制度,解決國與國之間的政治紛爭較理想的方法是不干涉內政。但這都只是相對的理論,它隨時隨地都要接受反駁與挑戰。

決定論(Determinismus)

Popper不只對科學命題提出了可否定原理。他還提出了:反對歷史決定論的理論。Popper認為歷史的變化因素太多了,人並不能準確的預測未來,Popper這個理論是先從批判黑格爾的歷史辯証論開始的,Popper認為黑格爾的歷史辯証論,只在為普魯士服務。接著Popper也批判馬克斯的唯物歷史辯証論,他認為人並不能預測資本主義是社會主義的前夕。同樣的中國人曾經說過,幾十年後便要趕上英美;現在又說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這都不是科學命題,這只是一種信仰。一樣的現在台灣媒體也流行一種看法:大陸在幾十年後將統一台灣。當然這又是另一種信仰,它一樣不是科學命題。現在台灣搞政治的人,都喜歡說自己有眼光有遠見,其實這種預言都只是猜測,像是算命仙仔的預言而已。Popper把這類預測歸類為偽科學。

三個世界與陰陽學

Popper把世界分為三部分:物質世界為第一世界,意識世界為第二世界,人類的創造為第三世界,第三世界即包括哲學、神學、科學、文學。現在我們用陰陽學來說明三個世界:我們以In表示第一世界,以An表示第二世界,以T4表示第三世界。以G表示事實,以L表示理論。陰陽學公式如下:

In^An→T4   


    


                   i(kx-wt)       -i(kx-wt)


T4 (x,t) =Le              +Ge    


陰陽學還有另一套公式,即

[pvP(p)]^[a'vA'(a')]→T1





                    i(kx-wt)     -i(kx-wt)


T1 (x,t)=Ae            +Pe

我們以T1來表示Popper所說的目的的選擇。我們認為目的的選擇根源於欲望與良知,即

[pvP(p)]與[a'vA'(a')]。

欲望是後天的,可以選擇台灣也可以選擇中國,因人而異。良知是先天共有的。我們也認為今日台灣社會的目的的選擇,只由欲望作取向,良知不被重視,這似乎才是台灣危機真正之所在。

(09.April.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