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osophy中的M.948171120.A當前討論區:【學科】 哲學(philosophy)版主:EG photoshop zych 發信人: agony (痛苦的愛個你), 信區: philosophy 標 題: 百年中國文化哲學(1)依傍與起步 發信站: 日月光華站 (Tue Jan 18 12:52:23 2000) , 轉信   中國文化哲學如何現代化?怎樣現代化?本世紀几代學人都在孜孜求索,五四運動 前后,他們以西方文化為尺度,依傍西方哲學,從文化哲學定義的界說、內容的分類、 問題的范圍、概念的運用、文本的解釋等,試圖與西方文化哲學接軌,以回應中國文化 哲學現代化問題的解決。這個回應的首創之作是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卷,19 19年2月上海商務版),蔡元培在《序》中說:“我們要編成系統,古人的著作沒有可依 傍的,不能不依傍西洋人的哲學史,所以非研究過西洋哲學史的人不能構成適當的形式 。”他提出材料與形式,即“漢學”與“西學”問題,主張兩者兼修會通,才能構成中 國哲學史,批評兩者分離而不能兼通的弊病。胡適依傍杜威實驗主義哲學觀,撇開“本 體”、“現象”等“哲學的問題”,把人生切要問題作為哲學內容、范圍、對象。   1920年梁漱溟在北京大學演講“東西文化與哲學”,次年又在濟南演講,財政部印 刷局結集出版《東西文化及其哲學》(1921年),在文化哲學界引起轟動,并引發了一 場文化哲學的論戰。梁氏提出“世界文化三期論”,西方文化以“意欲向前要求為其根 本精神”,為第一路向﹔中國文化“以意欲自為、調和、持中為其根本精神”,為第二 路向﹔印度文化“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為其根本精神”,為第三路向。這三種路向代表 了科學的、藝朮的、宗教的精神。   如果說胡適依傍西方哲學,并沖決黑格爾中國沒有哲學的網羅,創建了中國哲學史 ,那么,梁漱溟則從文化哲學角度,開中、西、印文化哲學比較之先河。文化哲學的重 要方面是人生觀問題,1923年發生了“科學與玄學”論戰(又稱人生觀問題論戰),這 個論戰是由張君勱在清華大學給學生演講《人生觀》所引起。張氏認為“人生觀問題必 須由玄學來解決”,“決非科學所能為力”。丁文江在《努力周報》發表《玄學與科學 》,他認為,“人類今日最大的責任與需要是要把科學方法應用到人生問題上去”。這 次人生觀問題的論戰,對提高人生觀問題的認識有積極意義。   五四期間,中國文化哲學經歷了一次典范轉移,其意是指一種思想觀念的突變。在 這個典范轉移過程中,出現了各種各樣思潮,如果以一寬泛的概念來統攝,可將其分為 科學主義思潮、人文主義思潮和馬克思主義思潮﹔若單純一些划分,可分為實用主義哲 學、現代新儒家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后兩種在20世紀后50年文化哲學界仍有很大影 響。   從前50年中國文化哲學的自我定位、自我發展來看,有以下几個方面。   首先,新心學的建構。從康有為、譚嗣同、梁啟超到梁漱溟、熊十力,均大力發揚 陸(象山)王(陽明)心學及其致良知精神。梁漱溟為五四以來倡導陸王心學最有力者 ,他接續陸王,重在人文精神和人生態度。認為宇宙大生命的核心是人心,人心是通向 生命本性或宇宙生命本原的一種特殊性質的主觀世界。熊十力以形而上學本體是無形相 、無質礙、清靜本然的、全的,這是本體所以成為其為本體的品格。他認為只有“本心 ”(仁體)才具備這種品格。熊氏是陸王心學最具獨創性的學者。馬一浮以其深睿的識 度,圓融的無礙,出入程朱陸王,歸宗于陸王心學之所以得到學者的青睞和接續,是因 為陸王反程朱理學的意識形態化,以及反傳統,反權威,注重自我意識,這與五四以來 的時代需要相符合。   其次,新理學的建構。馮友蘭在民族危亡的抗戰期間,以憂國憂民的悲憫,完成《 新理學》等“貞元之際六書”,以接續朱熹于南宋民族存亡之時的憂患,《新理學》作 為馮氏“哲學體系的一個總綱”,在突破程朱舊理學邁向新理學,從依傍西方新實在論 的《中國哲學史》轉向“接著”程朱理學講,標志著中國文化哲學在自我定位、自我發 展的途徑上邁出可貴的一步。金岳霖與馮氏互相影響,金氏的《論道》與新理學在概念 上有相通之處。   再次,儒釋文化哲學的融會。章太炎文化哲學上深造自得,既以佛學詮釋老庄,又 以儒釋會通,冀求精神上的不二法門。為喚起人們投入反清革命,他認為大乘佛教中的 法相宗的唯識論,是喚起民眾的理想文化哲學武器。   第四,唯物史觀的運用。郭沫若以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研究中國古代社會和先秦 諸子文化哲學思想,具有“蓽路藍縷”之功。賀麟認為,辯証唯物論思潮盛行于9﹒18前 后,當時有理想的青年几乎都受此思潮的影響,辯証法唯物論提供了一個主義的信仰。 于是在30年代李石岑和范壽康的《中國哲學十講》(1935年),《中國哲學史通論》( 1936年)以唯物辯証法為指導來闡述、解釋中國歷史文化思想哲學,他與胡氏、馮氏中 國哲學史相比,是一種新氣象。在抗日戰爭時期,馬克思主義者侯外廬等編著《中國思 想通史》。他們批判新理學、新心學,以唯物辯証法審視、分析中國思想學朮,是中國 文化哲學自我定位、自我發展旅途中有價值和意義的一段路程。 ※ 來源:﹒日月光華站 bbs.fudan.edu.cn﹒[FROM: 10.64.8.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