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及朱注詮釋講演錄
第二講:仁義論章節詮釋
劉桂標(香港人文學會會長、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博士)
作者案:這是筆者在2020年,為香港人文學會主講的「《論語》及朱注詮釋」課程,共十講,我將每課的課堂講演筆記整理成文稿,並逐一在現代人文文庫發表。
編者案:本會會長劉桂標博士的十講講演錄,現代人文文庫將分期刊出。首講全文免費公開,之後九講則摘錄精華段落,全文則可在本會Patreon訂閱閱讀。
本講深入詮釋《論語》中關於「仁」與「義」的哲學涵義,指出仁為道德價值的終極標準,具普遍性與必然性,並兼具理性與情感;義相對於仁則偏重理性抉擇。仁、義兩者共同構成道德實踐的內在依據。講者結合孔子言論、朱子詮釋、老子觀點與康德義務論,闡明仁義之間的分合關係,以及其作為「總德」統攝其他殊德的功能。此外,當中亦探討仁道的「具體普遍性」、中庸之道與義利之辨,揭示儒家倫理中形上理想與現實實踐的統一性。
關鍵詞:
孔子、仁、義、中庸之道、義利之辨、君子小人之別、道德哲學、本心倫理學、具體普遍性、老子、朱子、康德
精華摘錄閱讀:
本講分為以下五章:
一、「仁」的主要涵義——道德價值的終極標準
二、「仁、義」涵義的分合
三、仁義作為總德兼攝所有殊德
四、仁義的形上理想與形下現實
五、義利之辨與君子小人的區別
精華摘錄為第一章。
欲閱讀全文,請訂閱人文學會Patreon,連結為: https://www.patreon.com/hksh
一、「仁」的主要涵義——道德價值的終極標準
「仁」是《論語》中最重要的哲學觀念,其重要性與老子講「自然、無為」或莊子講「逍遙、無待」相當。
在《論語》中,「仁」之所以成為核心觀念,主要原因是其旨在說明道德價值(可簡稱為道德或價值)的根源,而「仁」表述它的主要觀念。這方面,書中有許多表述,主要如下: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4.3)
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4.4)
這裡我們要注意,仁者能好人、惡人,這裡的好惡指合理的好惡而並非主觀的好惡。志於仁者能無惡,由此可見,仁是善的終極或最高標準。
我想,這種道德觀點,如首課概述時所說,可稱為本心倫理學,因為道德的最高標準是內在而固有的道德本心,而不是外在的經驗對象。故此,這種觀點很接近近代德國大哲康德所說的意志自由觀,亦即後來西方學界流行的義務論:道德的最高標準在於道德理性或即自由意志,是由它自己自立道德法則並且自己遵守。
仁作為價值的最高標準,以康德的話來表述,即是具普遍性與必然性。
《論語》中對仁有如下的表述: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4.25)
「德」在這裡與「仁」意義相當,若作為經驗概念,說其「必有鄰」不通,但若作為價值觀念,則是用來表述仁的普遍性與必然性。普遍性是所有有理性或本心的人皆有的特性,必然性是不可能設想其反面的特性。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12.1)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指仁的自由自主性(此義詳下),而說「天下歸仁」,指所有人都以其為依歸,這明顯指出其有普遍性與必然性。
上面說仁是價值的終極標準,具普遍性,此義相當於傳統西方哲學所講的[道德]理性,但與西方哲學偏重理性不同,仁同時是情感: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12.22)
將仁說成愛,明顯有情感的意思。
依我看,孔子將道德價值說成同時是情感,比西方傳統哲學偏重理性更為完備,因為依我們的反省,道德是情理兼備的。例如孝不只是道理,也是一種關愛父母的情感。
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15.32)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7.3)
上面講愛可說是正面的道德情感(合乎仁心的情感滿足),相反,這裡說的是反面的道德情感,即不合乎仁心而產生的道德情感(仁心未實現或違反仁心的情感)。
這是孔子對《周易》講的「憂患」的繼承與發揮。《周易·繫辭傳》有云「作《易》者其有憂患乎」,徐復觀先生稱為「憂患意識」。人生的憂患,不是經驗或現實意義的憂慮,即世俗所謂憂柴憂米之類,而是憂道,或憂德不修、學不講等等,是價值或理想意義的憂慮。這是人與動物不同的地方,即後來孟子所謂人禽之辨。
《論語》中對仁也有如下的表述:
......求仁而得仁......(7.15)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7.30)
自由的本義是由於自己,即自己決定自己之義。吾人能求仁得仁,欲仁仁至,這表明仁心是有自由自主性的。
我認為,一般人常將道德與自由對立起來(在中國哲學史上,是將側重講道德的儒家與側重講自由的道家對立起來),這是不合理的;終極來說,合乎道德的,也是出於本心的自決,即是自由的。吾人說道德或自由只是側重點有不同(說道德側重合理規範義,說自由側重本心自主義)。
這種意思,也可用以下說話來表明:道德與自由是互相蘊涵的,沒有自由,則道德不可能(沒有自由,說道德無意義);沒有道德,自由也不可能(自由不同於放縱)。
—精華摘錄完—
前往現代人文文庫:
http://www.hksh.site/modernhumanities.html
※請前往人文臉書讚好、分享或評論:
https://www.facebook.com/modernhumani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