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文文庫】

中國文化的自然宇宙觀()

方世豪(香港人文學會會長、新亞研究所哲學組博士)

IMG_20231115_161247_HDR

內文摘錄:第一,中國的自然律是內在的,這是相對於西方的自然律是超越的來說。

第二,中國的自然律是萬物之性,而性是表現在能隨環境變化而創造生起。所以可以說是內在於事物的自由原則、生化原則。相對來說,西方自然律是必然原則。

第三,中國思想講事物之性,表現在和其他事物相感通的德量。相對來說,西方說事物之的本質是力。

這三點是中國自然宇宙觀的核心。

正文:

第一,中國的自然律是內在的,這是相對於西方的自然律是超越的來說。

第二,中國的自然律是萬物之性,而性是表現在能隨環境變化而創造生起。所以可以說是內在於事物的自由原則、生化原則。相對來說,西方自然律是必然原則。

第三,中國思想講事物之性,表現在和其他事物相感通的德量。相對來說,西方說事物之的本質是力。

這三點是中國自然宇宙觀的核心。這三點,都可以由人對自然,尤其是對自然界生物的發育來證實,也可以由事物和事物的相感直接經驗來證實。中國宗教精神中,有天高聽,帝無常處的精神,儒家用仁道仁心觀看宇宙的精神,道家用逍遙齊物的眼光觀看宇宙的精神,也都一定有這三點內容。

由這三點,引申的意義最重要的,是自然物的實在中都有虛的觀念。因為事物都是由和其他事物感通的德性,而見到本性。一個事物的本性,能夠涵攝其他事物,可以叫做實中有虛。一個事物和其他事物感通,而能夠生起事,根據生生不息之理,開出新事。即是可以不受過去習慣所支配,也不受外力所決定,也不受一個超越特殊形式限定,生起成為某一特殊形式的事物。這樣可以叫做實中有虛。

所以在中國古代思想中,無論是宗教思想、儒家思想、道家思想,都是實中有虛。從來沒有不可破壞、永恆不變的原子論或原質論

在西方和印度,皆有原子論、原質論的思想。但印度後來的思想,原子也逐漸化為極微,佛家再打破極微。但在中國思想中,原子論和原質論都沒有。

中國《尚書洪範》篇說的五行,金木水火土,最初只是指日用事物。《洪範》篇解釋五行,說:「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稼穡。」就是純粹從事物和其他事物相感通時,所見到的功用來說。

《易經》的八卦,乾、坤、坎、離、兌、、震、,最初只是指天、地、水、火、山、澤、風、雷等實物,說這些實物的健、順、麗、陷、止、悅、入、動的德性。一個事物和其他事物相感通,所顯出的功用,就是一個事物能涵攝他事物,而能夠生起具體事的德性。所以根據中國最初五行八卦的思想,都不重視事物純粹物質性實體的思想。

中國五行八卦的思想,和西方、印度等思想,以地水火風為世界原始的物質實體的思想,非常不同。西方文化中所謂物質實體,有潛伏於感覺世界之下的意思。近代美國哲學家斯波丁(Edward Gleason Spaulding)的《新理性主義》、德國哲學家卡西勒 (Ernst Cassirer) 的《實體與功能》、英國哲學家柏奈特 (John Burnet)的《早期希臘哲學》書中,都有討論到。

希臘自恩培多克勒(Empedocles)開始,已有凡物本身不能自動,必待外力使之動,或物與物相衝擊而後動之意。認為存在是多,即四種微粒:水、火、土、氣。萬事萬物的變化和運動就是由於這四種微粒由愛與恨聚合和分散造成的。他的這種觀點也影響了阿納克薩戈拉的種子說觀點。

近代自然科學中,質量公式是體積乘密度(M=V*D)。由此而計算充實空間的實質。這是實質空間的觀念。牛頓第二定律給出了物體所受的力F,質量m和加速度a之間的關係是:F = m a。所以物質的質量,可以由運動的力,除以速度而得。物質不再是實質觀念,變得和力相關。

傳統西方自然科學說物質的根本性是惰性,和抵抗運動性。近代辯證唯物論說,物質本身是動的。但所說的動,不是由物質能感通而涵攝其他事物而說。他們所說的動是盲目的,不表現生生之理。

西方近代物理學革命開始,知道物質可以化為力,而力又可消滅的。西方科學思想於是打破物質是本身絕對實在的實體觀念。來布尼茲的哲學,已有每一事物是一力之中心的想法,這個中心反映出事物能涵攝宇宙萬物的思想。

西方科學受相對論及新物理學影響之後,又有羅素等經驗主義說法,認為事本身就是物理世界的真正實在。物質中的原子、原質,只是邏輯構造的說法。但這個說法,又有抹殺實在性的可能性。

只有懷海能夠繼承來布尼茲的說法。最初主張事是唯一的實在。再由事的觀念,轉為現實存在的觀念。每一個現實存在的生起,都包含對於一個新事理的覺,和對於已形成的其他事物的覺。亦即是每一事物的生起,即是宇宙每一個「創造的自由生化原則」之的顯示。都是根據和已形成的其他事物相感通,和新事理被覺攝而實現。而事物的互相感通,和新事理的實現,都是實現一種價值。所以也可以說是新舊事物各自表現一種德性。

在西方科學哲學思想中,有打破不動純粹物質實體的觀念,而用一種生化歷程理念代替。這個理念就是「一切現實存在都表現互相涵攝的德性,所以都有實有虛,形成一個生化歷程」。但在中國《易經》,則早已由現實物互相感通,來說事物能夠涵攝其他事物,都是實中有虛,形成生化歷程的意義。懷海在《歷程與實在》中,說他的思想和西方傳統思想相距很遠,和中國《易經》思想相近,不是沒有原因的。

前往現代人文文庫:

http://www.hksh.site/modernhumanities.html

前往人文臉書好、分享或評論:

https://www.facebook.com/modernhumani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