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文文庫】

近代西方文化的自然觀和中國文化的自然觀比較

方世豪(香港人文學會會長、新亞研究所哲學組博士)

IMG_20231115_161251_HDR

內文摘錄:中國的自然宇宙觀,不似西方文化的自然宇宙觀,不是以有系統的科學理論和實驗來說明作證。因為自然科學本來不是中國文化所善長,但是中國的自然宇宙觀,自有自己所代表的文化精神,和自有對自然的智慧。中國自然宇宙觀的文化背境,就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精神,就是儒家精神和道家精神。

正文:

近代天文學精神,和近代西方文化精神是相近的,即在實際生活中,西方文化力求向外探險,例如:航海殖民,膨脹在地面的活動範圍。而西方天文學精神和西方文化向外探索精神,是相依而並進的。而關於自然界生物和人類源頭,由近代生物學、人類學發現的講法,並不是好像我們平日所見的自然,美麗和平,而是充滿無數鬥爭和衝突。根據達爾文、斯賓塞的說法,生物的要求,都不外乎求取得内外力量平衡,能適應環境,得以生存。加上叔本華的哲學,說一切生物都充滿盲目的生存意志,只知道愛自己個體和自己子孫。於是由近代天文學和生物學來說,探索無限宇宙和生物人類的源頭,就會好像把宇宙萬物,放在一個力量衝突的緊張關係中。

這個緊張關係,也表現在西方近代的社會政治組織和人生情調中。此種緊張關係思想進一步發展,必然會認為整個世界都是矛盾力量的結合,如黑格爾、馬克斯的自然宇宙觀。不過在黑格爾思想中,仍有一個超越的理念作為矛盾的綜合。但在馬克思思想中,自然世界就只有矛盾和衝突,甚至推論人類社會、歷史,也是處處表現矛盾和衝突。

以上所討論的西方自然宇宙觀,是新物理學和相對論未出現時的西方自然宇宙觀。這種緊張關係的自然宇宙觀,其實才可以作為近代新物理學和相對論產生的背境,所以傳統的自然宇宙觀是更能夠代表西方文化精神。

而近數十年來的新物理學和相對論的自然觀和傳統西方文化自然觀很不同,但其中所用的數學,仍然可代表西方文化精神。但由結論來看,新物理學和相對論的自然觀,其實更接近中國的自然宇宙觀。

中國文化的自然觀

中國的自然宇宙觀,不似西方文化的自然宇宙觀,不是以有系統的科學理論和實驗來說明作證。因為自然科學本來不是中國文化所善長,但是中國的自然宇宙觀,自有自己所代表的文化精神,和自有對自然的智慧。中國自然宇宙觀的文化背境,就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精神,就是儒家精神和道家精神。

中國文化的自然觀,和西方近代科學的文化背境其實不同。懷海認為,西方科學的文化背境,是希臘的必然命運和羅馬的強制法律觀念,成為近代西方科學中自然定律的絕對必然,和外在於事物本身的觀念。

雖然中國古代的宗教思想中,也有天命常、天命不已的思想。但中國古人所相信的自然律,不是絕對必然的。中國文化沒有超越的基督敎精神,也沒有畢達哥拉斯的超越數理世界,沒有柏拉圖哲學的概念世界,沒有這些作為中國人科學和自然觀的基礎。所以中國古代的自然律,不是由神自外賦或由形上安置到形下的,而是内在於自然萬物自身的。

在《易經》和先秦儒道二家思想中,自然萬物都有律則這律則是內在於萬物運行變化之中,但這律則不是必然原則。此種思想,不是由純粹理智的前提推論出來,而是可以由直接經驗現象和事實中驗證到的。這個內在律也是儒道二家的道德精神、藝術精神所支持的。

根據中國古代說法,所謂萬物的律則,就是萬物的本性。這個本性可以由萬物運行變化,或發揮作用而見到。也可以說是由萬物所顯現的事實而見到。萬物運行變化,一定有始終本末,即是有秩序條理。有秩序條理,即是有律則。這些條理秩序和律則,由萬物的運行變化而見到。所以在直接經驗中,這些秩序和律則,是内在於萬物運行變化中,因而可說是萬物的本性。

有哲學家說直接經驗中現象,都是片斷的感覺,不相連續。例如:近代哲學家休的說法。休懷疑事物有內在因果律的說法,而主張一切事物,只有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的連續接近關係。根據休的說法,因果律純粹是由人根據習慣而在外加上的。

由休的說法轉進一層,就是康德說因果律是人心所立的法則的說法。但其實說現象是呈現在人面前的片斷感覺,正是根據理性分析精神而生出的思想。就直接經驗而言,現象運行變化中的連續性,是被人經驗到的。所以現象中的因果律和秩序條理,也可以直接經驗到。此說法可以由懷海、詹姆士、柏格森,以至牟宗三先生,對休理論的批評來證明。

再進一步說,人認為事物的律則和秩序條理,外在於事物。這說法的來源,最初是由於發現事物的律則或條理,也是其他事物的共同表現,是一普遍律則。因為人發現一個律則或條理的意義時,這律則常常超出特殊事物之外,而涵蓋在其他特殊事物之上。而某特殊事物又可表現或不表現出來的。於是人就有律則條理是外在而超越於事物的觀念。這觀念在某一義上可成立,但是這律則的超越性,其實不妨礙它的內在性。

前往現代人文文庫:

http://www.hksh.site/modernhumanities.html

前往人文臉書好、分享或評論:

https://www.facebook.com/modernhumani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