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文文庫】

秦漢唐的文化精神

方世豪(香港人文學會會長、新亞研究所哲學組博士)

P_20230905_181917

內文摘錄:在中國,由漢代開始,歷史兩千年來,再沒有自覺主張純粹以武力法律治理國家的理論。漢代以後,中國可謂純粹是一個所謂「文化國」。歷代都靠儒家精神,普遍貫注於社會,提高人民的文化生活,而成就社會之太平。漢代文化的形成,可以說由於凝合和廣披

正文:

由東西方歷史比較,秦朝統一實現了東方世界中,抽象形式的統一。其實類似西方世界中,羅馬實現的抽象統一。秦朝以武力統一天下,羅馬也是。秦朝崇尚法治,所定制度,也頗具規模,被漢朝所繼承。羅馬的法典,也西方的典範。這二者精神,都是黑格爾所說的「理解形式」的精神。

但是羅馬純粹以武力和法律來統治,至數百年以後,才有基督教作為精神生命。中國秦朝,則不到三而滅亡。西方人有羅馬用法律和武力統治天下的例子在前,所以至今仍然有很多國家用法律和武力作為政權的基礎。斯大林仍然想學羅馬,在法律之外,在以無限度的警察精神來治國。

在中國,由漢代開始,歷史兩千年來,再沒有自覺主張純粹以武力法律治理國家的理論。漢代以後,中國可謂純粹是一個所謂「文化國」。歷代都靠儒家精神,普遍貫注於社會,提高人民的文化生活,而成就社會之太平。漢代文化的形成,可以說由於凝合和廣披

這個凝合和廣披之所以可能,首先是由於漢初的時候,繼承秦朝的政制,有抽象形式的統一。第二,漢初崇尚黃老精神,可以使統治者有更寬容的度量。第三,是尊重孔子,崇尚儒學,樹立學術文化的骨幹。

漢朝獎勵孝悌力田,使人各安其居,勤於生產,令到人民生活富裕,國家富裕,所以社會穩定。察舉的政治制度,令到優秀的人民可以由下向上升,在政治制度中可以發展。這些都是漢代文治的精髓。武功則用來開拓邊疆。

但是漢代具體文化內容的形成,最初是由於以道家的寬大精神為政,崇尚黃老之治。寬大的精神,可以說好像天覆蓋於社會那樣。而儒家精神,則建立學術骨幹,可以說是為立於大地的支柱。實行察舉制度,好像使到地上的人民向上升。孝悌力田,令到人各安其土。以武力開拓邊疆,所以廣闊天地。

所以漢代建立一個統一世界,好像周朝,而又有不同周朝。周朝建立的一統,靠實行封建和宗法制度。封建制度最初是靠武力支持,所以周代後來的天子,雖然能夠上承天命,但到武力軟弱,就不能覆蓋四方諸侯。周朝衰落,在下位者,就會要求升至高位。以前是卿大夫,現在就做諸侯。以前是諸侯,現在就想稱霸天下。

讀書人四方游說,謀求卿相的地位。就好像地上的植物,都向上升,而沒有覆蓋意識。所以沒有達成大一統的願望。秦朝用強大武力覆蓋,要求統一,但最終滅亡。

所以漢代興起崇尚黃老的寬容精神,又以察舉制幫助在下的人可上升至高位,使上下信服。力橫施於四方邊疆,人文精神也隨之而拓展。孝悌力田,足以使人民各安其位。所以漢代文化精神的形成,其實好像上天下地,混合升降,既能凝合,又能夠廣披。這也是漢代思想,被陰陽家成分貫注的原因。

陰陽家喜歡說的正是天覆地載,陰陽升降,五行四時四方而運行。陰陽家說中心的「土」不動的理論,可象徵漢代文化精神。漢代文學中,奏議和對策,是政治上,上下求通情合度的文章。漢賦,鋪陳揚厲,也是一種向外橫施以求精神廣披的表現。

漢代統一的形勢後來變成三國鼎立,經過魏晉六朝,變成五胡亂華。但中國社會政治上的混亂和民族的厄運,未曾使到文化因而斷絕。只有在政局的分裂中,遇到西來文化的衝擊,傳統的文化系統因而變得疏離。以魏晉六朝和漢朝相比,漢朝好像周初,而魏晉六朝好像戰國。漢朝之所以成就,在於政治、軍事和經濟上土地的開發。學術以經學為主。漢人的德行,表現在民族凝合的事功上。

所以漢朝文學的表現,有奏議、對策和宮殿賦,都城賦。魏晉六朝之成就,在於文學、藝術,學術以哲學、文學為主。魏晉人的人格,見到風度之美,和性情率真,所以魏晉的詩歌文章常常善於抒發懷抱。漢朝學術人物的精神,闊大、樸厚而渾成。魏晉六朝人,胸襟達,形神超越。

這種超越精神,不像西方宗教、哲學、文藝中的超越精神,不是表現成為離異俗的奇特行為。而是主要表現在日常生活之間,交遊清談之中,或寄情山水之際。魏晉六朝的精神,主要是道家莊子精神的人間化。這種遊的精神,不是人和天遊的逍遙遊,而是人和人相忘的逍遙遊。魏晉人著重個性,但也不像西方人著重個性的無盡伸展。而著重人物間個性的欣賞。

中國文化精神發展中,漢朝的闊大、樸厚、渾成,轉變成為魏晉人的疏朗、清新、俊逸。可以說,是中國文化精神,在地上建立帝國以後,再盤旋於空闊,優悠於虛靈,除去重濁之氣、滯之質,歸於純化的美。王羲之的書法,陶淵明的詩歌,和顧愷之的畫,就是純化美的代表。

到唐代文化的興起,則又由魏晉的虛,轉入實在。唐代政治規模的闊大,好像漢朝,而有過之。唐代文化交通到達世界。唐代繼承漢魏六朝所傳的佛學,再大開宗派。由魏晉六朝著重空宗,發展出天臺宗、法相宗,華嚴宗,再到禪宗。中國固有的學術,則由玄學,轉入經學。這些都是表現出由虛入實的精神。

前往現代人文文庫:

http://www.hksh.site/modernhumanities.html

前往人文臉書好、分享或評論:

https://www.facebook.com/modernhumani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