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文文庫】

西方文化的自然觀()

方世豪(香港人文學會會長、新亞研究所哲學組博士)

IMG_20231022_100202_HDR

內文摘錄:至於近代的自然觀,所表現精神,之所以高過希臘,在於希臘自然觀研究工具,是觀察與理性。近代則用實驗。用實驗作為工具,透入自然内部,而逼自然回答人的問題。於是由否定希臘及近代初期所肯定之原子觀念,而漸漸變成根本不信有任何不可分割之原子或電子。

正文:

由古希臘到近代,西方文化的自然觀發展出原子論、原質論。無論在古希臘與近代初期的原子論、原質論,為了令運動變化成為可能,都不能不假定一個純粹的空間,作為原子、原質由運動以生變化而結合成萬物之場所。而不承認純粹空間存在的哲學派別,如:伊利亞派和近代的笛卡兒、牛頓,認為自然界一定充滿或佈滿某種物質,早期有說是水、氣、火、以太或某種原質。此種虛實相對思想,實則不虛,虛則不實,發展至二十世紀的物理學中,發展出電場、磁場、物質可變化為力等觀念,仍然不斷在變動。

至於近代的自然觀,所表現精神,之所以高過希臘,在於希臘自然觀研究工具,是觀察與理性。近代則用實驗。用實驗作為工具,透入自然内部,而逼自然回答人的問題。於是由否定希臘及近代初期所肯定之原子觀念,而漸漸變成根本不信有任何不可分割之原子或電子。但是這些把原子、電子變為力的思想的產生,就是因為自然科學的實驗方法進步,所以有意外發現。亦可以說,是由實驗工具放出電流,和各種放射線,和原子互相衝擊,而有所發現。以至可以說,西方人以他們自身的目光和超越的分析精神,和原子相衝擊,而有所發現。

而近代科學中,表現的超越精神,還有一點高過希臘人的,就是近代科學在感覺世界的自然物研究。是一方面在小宇宙中研究,一方面而取遠,以至於研究大宇宙。觀看大宇宙,求知道天文的定律,求知道太陽系,以至星雲世界和整個宇宙天體運動變化之定律。

近代天文學的發達,其實遠遠超過古希臘。而這種研究無限大宇宙的興趣,其實源自中古之「上帝表現光榮於整個宇宙之創造」之信仰。由這個信仰,人想由上帝的創造物,而見到上帝的光榮,就必須要求超越地面上的有限物,而運用人的理性分析精神,研究遙遠宇宙中的一切天體。所以哥伯尼、凱勒都說明,研究天文的目的,在於了解上帝管理下的宇宙秩序,了解上帝之偉大。由這種要求超越地面有限物的精神,使到近代科學中,置定一個無限空間和無限時間。

近代西方科學,由無限的上帝觀念,轉出無限的時空觀念。而探索無限空間的天體,就是近代天文學。近代天文學精神,和近代西方文化精神是相近的,即在實際生活中,力求向外探險,例如:航海殖民,膨脹在地面的活動範圍。

而西方天文學精神和這種向外探索精神,是相依而並進的。而在探索無限時間方面,就是追溯生物的開始、人類的開始、地球的開始。由此而出現生物進化論、人類進化論、宇宙進化論等理論。

於是一直以來的,亞里士多德的生物種類不變論,被打破了。由生物的進化論,說明生物次第生成,發展成一切萬物種類次第生成的進化論。而進化論中,由萬物次第生成,進而發現層層上升的進化原理。這進化論層層上升的原理,就和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層疊的理型世界觀,或形式質料遞進的世界觀,根本精神是一貫的。

不過進化論是縱觀宇宙,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是橫觀宇宙。但是由進化論縱觀宇宙,人只想求知道過去至現在的進化,而且想知道由現在至未來的進化。所以近代人有各種對未來世界的設計和理想,對未來有無盡嚮往企慕之情。所以進化論精神,又和近代西方人在實際生活中,追求向前奮鬥,追求超越現實,要求有所創造,表現強烈生命力之精神,相依而並進。

希臘天文學中,認為天體日月星是神性的,運動都依照一個和諧而圓滿整齊的秩序。所以天體運動,表現出美感和真理。希臘神話、柏拉圖的回憶說、基督教的神話,都說人的黃金世界在過去,宇宙的樂園在亞當初時,都和近代思想相反。到牛頓綜合伽利略的物體下墜律,與開普勒之天體三大定律,而提出萬有引力律。

傳說1590年,伽利略曾在意大利比薩斜塔上做自由落體實驗,將兩個重量不同的球體,從相同的高度同時扔下,結果兩個球同時落地。伽利略在比薩斜塔做自由落體實驗的故事,記載在他的學生維維亞尼在1654年寫的《伽利略生平的歷史故事》(1717年出版)一書中。但伽利略、比大學和同時代的其他人都沒有關於這次實驗的記載。對於伽利略是否在比薩斜塔做過自由落體實驗,歷史上一直存在著支持和反對兩種不同的看法。1971年,阿波羅15號太空人在月球上同時丟下獵鷹羽毛與鐵鎚,證明伽利略理論正確。

至於開普勒定律,是由德國天文學家、數學家約翰尼斯·普勒所發現的,是關於行星運動的定律。開普勒於1609在他出版的《新天文學》科學雜誌上,發表了關於行星運動的兩條定律。又於1618年,發現了第三條定律。在天文學與物理學上,開普勒的定律給予亞里士多德派與托勒密派極大的挑戰。他主張地球是不斷移動。行星軌道不是圓形的,而是橢圓形的。行星公轉的速度不等恆。這些論點,大大地動搖了當時的天文學和物理學。開普勒的三條行星運動定律改變了整個天文學,徹底摧毀了托勒密複雜的宇宙體系,完善並簡化了哥白尼的日心說。開普勒的第一定律,亦稱為橢圓定律、軌道定律:每一個行星都沿著各自的橢圓軌道環繞著太陽,而太陽則處在橢圓的一個焦點上。近代天文學,到開普勒就知道天體運動不是圓形,而是橢圓形。

到牛頓,綜合了伽利略的物體下墜律,和開普勒的天體三大定律,而提出萬有引力律。即是把人所感到的地上事物的力量觀念,轉移到天體之間,成為一切天體相互間之萬有引力律。一切天體的吸引力和推拒力,離心力和向心力,是互相反對而平衡的力量。力量平衡的結果,就是天體運動的軌道。此種思想,在本源上,正是認為每一個天體,都是一個絕對獨立個體。所以天體和諧運動,和所表現的數理秩序的美感,也可以說是由各個體的天體,以具有的質力,互相抵制,所生出的外表結果。

前往現代人文文庫:

http://www.hksh.site/modernhumanities.html

前往人文臉書好、分享或評論:

https://www.facebook.com/modernhumani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