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文文庫】

應在孩子睡前跟他們講故事嗎?——家長哲學(下)

曾瑞明博士(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前兼任講師、香港大學哲學系博士)

曾瑞明-應在孩子睡前跟他們講故事嗎3

提要:

本文是一系列共三篇(上、中、下)討論有關身為家長的哲學反思。作者在最後一篇中,認為雖然「應在孩子睡前跟他們講故事嗎?」這問題對一般家長來說不成問題,但若連繫著教育的平等性來看,則很值得探討。作者依哲學家哈里•布瑞豪斯(Harry Brighouse)觀點對此問題展開討論。首先,教育的平等是有關社會正義,故此,我們要關注當中的分配正義問題。其次,教育的平等,重要的不是結果的平等,而是機會的平等。最後,教育平等與家庭價值有衝突,故此,教育的目的,不應是提升孩子的競爭力,而應出於維護家庭的價值。

 

正文:

你會問這也是問題嗎?但如果我們知道跟孩子多講故事會對他們學習更有利,而學習好又會對找到好工作更有利時,我們會否製造不平等?

教育不平等會導致社會不平等,反之亦然。我們都期望社會是正義的,合乎平等理念,大家不會有太大的差異。當中的關鍵詞,是平等主義(egalitarianism)了。然而,教師在同一所學校,可以視學生一視同仁。但作為家長,似乎很難對所有孩子一視同仁。即使家長有宏觀大局的能力,就能在看到自己孩子以外,看到整個社會,但是否意味他可以不給他孩子較好的東西?

關於平等,我們會問的第一個問題是,我們為何要平等?第二個問題是,我們要怎樣的平等?第三個問題是,平等會否跟其他價值相衝突?若把這些問題放在教育的脈絡,我們又應怎樣思考呢?

教育與正義

哲學家哈里•布瑞豪斯(Harry Brighouse)在〈教育平等與正義〉(Educational Equality and Justice)一文指出教育是一重要的機制去分配取得物品的機會。如果機會平等是正義的重要原則,我們似乎有理由去追求更平等的教育分配。他也指出即使教育有其內在價值,但教育物品很多時都被視作工具性的物品(instrumental goods)。所以,大家總會爭奪,或者會奮力保持自己的優勢。但也正是這樣,才有分配正義的需要。

教育哲學關於平等的討論,有很「激進」的看法。一些人會想,就算我有學習障礙、特殊學習需要,那亦不是我的責任啊!這不是我選的,不是我自招的,我甚至比其他人付出更多呢!你作文一小時寫完,我用了一天⋯⋯你用一小時完卷的「公平規則」來衡量我,那又豈是公平呢?運氣平等主義者(luck egalitarianism)就是這種看法的「哲學版」。他們會認為一個人不應該為不是他們選擇的結果負責,而政府則有責任去替這些人得到的不好後果作補償,只有做到這,這才是真正平等(和公義)的社會。

家庭完整

布瑞豪斯也是這樣想。他認為我們不應接受不值得(underserved)的不平等結果。我們從沒有選擇父母,更不能選擇父母的背景。但父母的選擇和背景卻能決定我的教育,從而決定我們的就業和經濟位置。若我因為父母的基層背景,令我時常要做兼職,令到我失去了入大學的機會,這就是我不值得的不平等結果。

姑勿論我們能否清楚區分應得與不應得,選擇和運氣,這種教育平等主義就要面對家庭完整(family integrity)的挑戰。我跟孩子講故事,是我的自由,也是我建立家庭的實踐,我為此與子女建立經驗,文化和價值傳授,這樣做有什麼問題?

家庭有其獨特的重要性,這點很重要。父母應可以根據自己所信,傳授孩子,不受太多約束(但也不是代表沒有約束)。

布瑞豪斯這些平等主者也不會認為我們要放棄家庭完整,他們會認為我們能跟我們的孩子講故事。他們甚至可以接受家庭完整應是優先於教育平等的原則。也許,家庭價值真的很大,沒有太多哲學家會像柏拉圖會提議揚棄它。

但這也不代表沒有哲學後果。我們講故事時的動機就成了關鍵。若我們跟孩子講故事是為了提供他們的競爭力,這似乎仍可用製造不平等來批評。但若果是出於家庭價值的維護,那就是沒有問題的。持後者動機的,會同意家庭對減少不平等應有所責任,雖然不會同意家庭一定要帶來結果的平等(equality of outcome)。

下次講故事時,你會帶著什麼動機?

前往現代人文文庫:

http://www.hksh.site/modernhumanities.html

前往人文臉書讚好、分享或評論:

https://www.facebook.com/modernhumani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