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文文庫】

為什麼要有孩子?

家長哲學(上)

曾瑞明(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前兼任講師、香港大學哲學系博士)

曾瑞明-為何要有孩子1

提要:著名效益主義彼德辛格(Peter Singer)也指出我們若把人生當作旅程(journey model of life),則我們能解釋兩點一、我們為何不應隨便終結個人的生命,也不能被取代。因為旅程中我們會定一些目標,若終斷了,我們會感到惋惜。英年早逝也是這個感受。二、我們不應讓那些很大機會不能成功完成這旅程的人來,這類比我們不應讓會肯定會過著悲慘人生的人來到世上。這就是效益主義的觀點。

正文:

朋友結婚了一段日子,仍在討論會否「生仔」。這看法已經是很現代的,因為我們可以「決定」是否生育,可以計劃幾時生育,而不把它視為一種自然的、命定的安排。用女哲學家Jean Kazez 在《哲學性的父母》( The philosophical parent asking the hard questions about having and raising children )一書的說法,他是在作「哲學性的父母」(philosophical parent),尋找和提供理由。

當我們認為我們可以自由決定時,就自然地要訴諸理由。有一種人反對生育,他們可被稱為「反生育主義者」。他們不會否認生育本身或生而為人有其快樂或其他正面價值,他們只是想指出經過考慮和計算、衡量利弊後,人生總是壞多於好。若可選擇,就應該絕育。當今世上也已經有很多無辜兒童,可供打算「組織家庭」的夫婦領養,既能減少痛苦,也可避免生產痛苦,可說是兩全其美

若你想生育,就必須回答兩個問題(一)製造新生命是有正面價值的嗎?(二)為什麼要有「自己」的孩子?這有什麼特別價值?

活著比不活著好嗎?

不少朋友都說在世代很壞,不生仔了。這看法當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有一個更端的看法是,任何時代其實都不應該生育。因為生命的價值,在於能體驗美好事物,但若苦多於樂,生命也其實不算有什麼價值。依這種看法,若不能夠體驗美好的話,是否也要自殺呢?他們或會辯說,延續生命跟製造生命不同,自殺或會導致其他人的傷心和痛苦,但後者不會影響任何人,因為未存在的人是跟我們沒有關係的,故可免則免。

不存在的人應否存在。意思是,活著是好的嗎?若從選擇的效益主義(Preference utilitarianism )來看,我們只有在選擇得到滿足才能有效益。但我們慾望多,能實現的少,我們總是有所欠缺的。我們生於世上就好像負債,終結了好像也只是一筆勾消。佛家的解脫也有這種意味。著名效益主義彼德辛格(Peter Singer)也指出我們若把人生當作旅程(journey model of life),則我們能解釋兩點一、我們為何不應隨便終結個人的生命,也不能被取代。因為旅程中我們會定一些目標,若終斷了,我們會感到惋惜。英年早逝也是這個感受。二、我們不應讓那些很大機會不能成功完成這旅程的人來,這類比我們不應讓會肯定會過著悲慘人生的人來到世上。這就是效益主義的觀點。

若依這種看法,一個什麼生命都沒有的荒蕪世界始乎是最好的世界,因為沒有快樂也沒痛苦,總比痛苦多於快樂的這個世界好。但是,人類不是只有「和壞」這一面。「人生總是壞多於好」還是「好多於壞」根本不是父母子女關係的重點。我們更要了解人的質地,才明白父母子女關係的價值。生育或許關乎人類滅絕與否,但「為人父母」(parenthood)不是。它關心的不是我們應否活,而在於我們如何生活(how should we live)。可以說,生育並不是一個與己無關的客觀問題,只計算效益,而是跟自己生命相關的一項計劃。

前往現代人文文庫:

http://www.hksh.site/modernhumanities.html

前往人文臉書好、分享或評論:

https://www.facebook.com/modernhumani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