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文文庫】

康有為《廣藝舟雙楫》的尊碑思想

方世豪(香港人文學會會長、新亞研究所哲學組博士)

康有為

內容介紹:康有為在政治失意的境遇中,以金石碑版自娛,繼包臣《藝舟雙楫》後,作《廣藝舟雙楫》,意在提倡碑學,揚碑、貶帖、卑唐,較包臣的揚碑抑帖更有過之而無不及。有論者謂康過於主觀偏激,但其實書中自有他的精闢之見,反映了時代的風氣,和書法發展趨向的形勢,是書法理論的名著。本文會介紹康有為《廣藝舟雙楫》的尊碑觀點

內文摘錄:

1.發現問題

康有為三十歲以前,書法以寫歐陽詢、趙孟、蘇東坡、米為主。31歲時,第二次進京應考,不第。後因交通問題,未能返回廣州,就住在北京。在北京期間,他購買不同的碑版,結交名士,開始廣泛接觸漢魏六朝宋碑版數百種。在書法思想上,這時產生很大的變化,發現了帖學的問題。第二年回到廣州之後,進行了整理和研究,寫成了《廣藝舟雙楫》這本書的內容。

2.書名由來

康有為寫這本書為什麼名叫《廣藝舟雙楫》呢?主要是和清代學者、書法理論家包世臣所寫的《藝舟雙楫》有關。包世臣是碑派的鼓吹者。他寫了《藝舟雙楫》這本書,分上下兩部分。上半部討論文章,下半部討論書法,所以名叫《藝舟雙楫》。康有為順著包世臣《藝舟雙楫》的脈絡,加大討論書法內容,所以稱為《廣藝舟雙楫》。

3.在書法史之地位

《廣藝舟雙楫》在中國書法理論史上,是唐朝孫過庭《書譜》之後,一本里程碑式的書籍。後世討論書法,凡涉及碑學的,都會引用《廣藝舟雙楫》的理論。《廣藝舟雙楫》在1888年問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後來更傳入日本,名為《六朝書道論》。

關於尊碑思想,從晚清第一個提倡碑學的學者阮元開始,發展到包世臣等書法理論家,鼓吹尊碑抑帖觀點。他們從理論到實踐,都一直有所發展。到了康有為《廣藝舟雙楫》,再作出了新的高度發展。最重要是《廣藝舟雙楫》使到尊碑理論更系統化、理論化。

4.書法之變革思潮

當時年僅三十二歲的康有為,才華橫溢,膽識過人,在政治上積極提倡變法。在書法理論上,也充滿了變革的思想,發出了「天地江河,無日不變」、「物極必反,天理固然」的感慨。所以康有為也把書法變革、政治變法和萬事萬物的變化聯繫起來。「變者,天也。」是共同的規律,不可改變。所以說「書學與治法,勢變略同。」由此而建立書學理論。康有為的這些思想,決不是少數人異想天開的幻想,而是反映了當時一種思潮。變革思想代表了晚清時期,知識分子要求衝破傳統的一種強烈慾望。

5.提倡北碑體

康有為極力提倡碑學,碑學所指的,就是北朝的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這一個時期的書法作品。這些書法碑刻,包括墓志、造像、摩崖等。這些地區的楷書,由隸書解脫出來,形成了方正凝重的北碑體北碑體書法以北魏水平最高,故又稱為「魏碑」。

6.碑學興起的歷史社會原因

碑學之所以在清末興起,有時代的歷史和社會原因。清末時期,政治腐敗,書法藝術也變得很拘束刻板。科舉制度,使到不少讀書人為了踏上仕途,把唐朝的楷書,寫得很精緻工整。但可惜後來都寫得過了頭,形成了結構呆板,缺乏生氣的「干祿書(唐代科舉考試用字)、「館閣體 (清代科舉考試用字)

清洪亮吉《北江詩話》:「今楷書之勻圓豐滿者,謂之館閣體,類皆千手雷同。」即當時寫成專為了考試和做官應用的書體,把唐朝的楷書引向了反面,變成千人一面,人人書法模式一樣,書法走進了絕路。在這種情況下,康有為認為要打破書壇萎靡不振的局面,必須從學習書法的源頭上,找尋出路。康有為認為應從北碑入手,作為創新變革的途徑,從古代書法中汲取營養,這是好方法。

7.言辭激烈原因

康有為旗幟鮮明,言辭激烈,見解高,觀點新鮮,文辭華麗,表現驚人。在他的激昂慷慨的文章中,有些觀點可能過於偏激,例如:把唐碑貶得太低,又把魏碑得太過。但可能這就是面對書壇一潭死水時的一種需要。結果《廣藝舟雙楫》刊刻之後,因為言辭激烈,回應評論的人眾多,碑學主張也由此而盛行一時。

閱讀全文,請訂閱人文學會Patreon。連結為:

https://www.patreon.com/hksh

前往現代人文文庫:

http://www.hksh.site/modernhumanities.html

前往人文臉書好、分享或評論:

https://www.facebook.com/modernhumani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