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文文庫】

中國文化精神形成和西方不同

方世豪(香港人文學會會長、新亞研究所哲學組博士)

P_20230808_182754

內文摘錄:至於西方人所著重的理智理性活動、客觀化的精神,也是中國文化傳統所忽略的。這是明顯的。中國文化由一開始即很重視實踐。孔子是先要求行道,然後才是講學。所以仁、義、禮、智中,智德居於末德。禮、樂、射、、書、數中,數學居於六藝之末。

正文:

前面說了孔子以前和孔子所開啟的文化精神,目的在指出中國文化根本精神,和西方文化精神的形成是不同的。尤其著重說明中國文化是有傳統的,原因就在於中國文化根本精神的形成,是依次序升進,也可以說是層層包涵而開展的。

中國文化每一時期所以開啟後人的地方,就是直接由他繼承之前的文化,而加以自覺而開出。所以由夏朝至孔子,以至孔子以後的文化精神的推進,都未曾經過明顯劇烈的矛盾衝突。這就養成中國人對歷史文化的親和感,和文化統的意識。

關於超越精神,西方很著重超越精神,中國文化不著重。但中國這種文化統意識,同時減弱人的超越精神,不會要求超越現實,超越古人,要求另外做一個理想世界,或超越境界。

而人類的超越精神,又大多數由於宗教中的神和人是隔離的,神是高高在上的,由此而引起人的超越精神。中國的天神,因為常常富有內在性意義。到孔子講天人合一,孟子講性善之意義,人就更不會在人以外而求天。由孔子重視由天之道,重視天道表現成為萬物生生不息,可看到天德。到老子、莊子,就著重由自然而觀天,觀道。莊子更說道在螻蟻、在稊稗使天和道都失去超越性。

關於自由意志,西方文化很著重個人自由意志。但中國文化傳統不很重視。中國古代的文化都由人群實際生活中形成到,到周朝時嚴格實踐倫理宗法。孔孟雖然尊重個人,但他們尊重個人,即是尊重個人能夠貫通一切人的仁性仁心

老莊精神雖然會忽略人在社會倫理中的責任,而著重個人精神的自由,但他所尊崇的有精神自由的個人,必須是能夠由個人的意志欲望中解脫出來的人。楊朱或者會著重個人情慾的放肆,然而也不是著重意志自由的概念本身。墨家重視社會的集體生活。法家重視政治的集體生活。所以西方近代人所重視的個體自由意志,不是中國文化傳統中所著重的精神。

至於西方人所著重的理智理性活動、客觀化的精神,也是中國文化傳統所忽略的。這是明顯的。中國文化由一開始即很重視實踐。孔子是先要求行道,然後才是講學。所以仁、義、禮、智中,智德居於末德。禮、樂、射、、書、數中,數學居於六藝之末。

儒、道、墨三家初起,都是論人生、政治、德性的。公孫龍、墨辨、莊子《齊物論》、荀子《正名》篇,這些知識論、邏輯、科學思想,都是由各家之辯論而引起,只是末流而已。可見,在西方居於哲學、科學思想首位的學問,正是中國學術思想中居於末位的。

西方講哲學,必定先邏輯、知識論,再到形上學、本體論。而最後是才人生哲學、倫理、政治。而中國古代學術的發展,是反其道而行。先講政治、倫理、人生之道,再由人生之道,而知道天道和人性,最後才是名學、知識論的討論。到墨辨和名家興起時,正是各家學問的衰落。而後世中國的學術,也沒有改變成為以名學、知識論作為哲學科目之首位。

所以說西方文化精神的特殊精神所在,就是文化的分途發展、超越精神、體性的自由尊重、和理智的理性客觀化。這四者都是中國文化精神中所忽略,由前面講的中國古代文化精神中,已可以見到。

九流六藝和孔子精神

孔子以後,諸子百家學術分流,根據讀書人人格尊嚴的自覺,六藝之教散於民間。諸子百家的派別雖然多,但我們由文化觀點來論述他們所偏重的,都不外乎繼承孔子所繼承傳統文化精神的一偏。又或者是六藝之教的一偏,或天道觀念的一偏。但因為都是源出於一本,所以學術文化的分流,始終嚮往於天下一統。各家學術也最終會合於漢朝,建立第一個由平民為天子,極堅實而博厚的文化大帝國。

在諸子百家學術分流的時候,也正是戰國群雄競爭的時候。但諸子之中,除了法家、縱橫家的人物外,都沒有特別和現實政治勢力結合的。所以文化學術思想的分派,和現實社會政治勢力的分裂,沒有互相結合,沒有加深世界的分裂。有如今日的歐洲。這都是因為諸子百家源出於一本,而又相同嚮往於天下一統。把諸子百家精神加以比較,可說各有所偏重。

前往現代人文文庫:

http://www.hksh.site/modernhumanities.html

前往人文臉書好、分享或評論:

https://www.facebook.com/modernhumani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