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文文庫】

孔子全面的人文精神

方世豪(香港人文學會會長、新亞研究所哲學組博士)

P_20230805_183320

內文摘錄:孔子的人格,表現對人文的全面都加以重視,無所不學,是知行合一的精神。在這個原則上,是一個無沒遺漏的人格精神。所以孔子以後的中國學術文化,無論如何發展,在人格的典型上,文化的研究極理想上,都不能不歸宗於孔子

正文:

孔子立教,和世界其他學者,和中國先秦諸子的立教,都不同,是因為孔子達天德、重人文,是全面的,其他人常常有所偏。孔子所繼承的中國傳統文化精神,是由經濟而到社會、政治、倫理、藝術、宗教、道德,依次序伸展,前後又互相包攝而成為一個整體。所以孔子用六經六藝教學,就包括了人類全部文化精神品類在其中。

六藝,原本是禮、樂、射、、書、數,以六經《詩》、《書》、《易》、《禮》、《樂》、《春秋》為六藝,是後來的說法。但孔子實在也嘗試以六經的義理來教化。

六經之中,《書》是上古三皇五帝之事,多數偏於政治、經濟方面。《禮》是周代之禮,著重倫理道德。《詩》《樂》是文學藝術。《易》是古代宗教精神所寄託,是天道。《春秋》,孔子之根據天道之仁,居於天子之位,評論「所見所聞,所傳聞三」的社會文化,而開拓未來的世界文化。

孔子著《春秋》,在晚年。他一生行事和周遊列國,希望君主接受而振興東周。《春秋》也不是空言,而是可見諸行事的深切明顯。中國文化開始就很重視實踐,孔子也是先求實行道。到道不行,就退而教弟子,詩書,定禮樂,修春秋,而教化後世。孔子精神是全面文化的精神,而又是要求直接實現於全面社會的精神。孔子的言說教導,都是關聯到他的行事。

西方印度的哲人常常先建立知識系統、人生社會的理想,先著書論學,聚徒講學再要求應用於世界。常常未有實踐的行為,而已經去世。或者由最初目的開始,即已經是自限於求真理,和著書講學。孔子精神,其實和他們都不同。

看孔子好學,無所不學,學而不厭,對人文的各方面,由經濟、政治、社會、倫理、道德、藝術、文學、宗教,都一一要求給予重視。以本末終始整理成有條貫的文化世界,是世界學術其他派別所罕有。

西方哲學中,例如: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康德、黑格爾,在理想上能夠差不多,但始終不免是求知識,立說的意味較重。他們和西方宗教聖徒、社會革命家,著重行動,而忽略知識,都是同樣有所偏。不似孔子人格所表現的知行合一精神。

孔子的人格,表現對人文的全面都加以重視,無所不學,是知行合一的精神。在這個原則上,是一個無沒遺漏的人格精神。所以孔子以後的中國學術文化,無論如何發展,在人格的典型上,文化的研究極理想上,都不能不歸宗於孔子

人無論在人類文化中,著重某一個特殊精神,亦都多少由孔子的言行,和六經之中,得到根據和淵源。因為人類學術文化活動,就只是這幾種,原本是不能再有其他。所以中國後人歸宗孔子,也沒有真正窒息學術文化的發展。後人可以說孔子未曾說的,可以研究孔子未曾研究的,可以補充孔子對人文認識的不足。但孔子人格所顯示的是學而不厭的精神,對全面人文都加以尊重的精神,和知行合一的精神。由這精神本身而言,就是一個當下具足的整體,而沒有人可以超過的。

中國文化經過孔子而文化的大統確立,萬脈分流,同出於崑崙,百家騰躍,終入於環內。這不是孔子個人有什麼威力,只是因為孔子所繼承的文化,原本是全面的。人的精神只能夠在全面文化中活動。

孔子的偉大,孔子沒有說只有他自己有這個偉大,後人也不認為只有孔子有。而是人人都可以盡心知性而知天,如神如帝而成聖。人人都可以學孔子作《春秋》的精神,居天子之位,而評論世界,以天下為己任,如君王,如天子。或以延續文化教育為己任,而為老師。人人都可以為孔子。

由孔子之教確立,人人都可以自覺有「能行仁道之心」。這個心,就啟示人有無盡的尊嚴、崇高、廣大。人可以如神,如上帝,如天子,可以為老師,為繼承祖宗文化而發揚以延續社會生命的孝子,為聖人,為孔子,這些其實是同一件事。中國後世的神位,之所以有「天地君親師」,是因為我對他們有所尊敬,然後他們有所成就於我。而不是認為「天地君親師」在我之外,不是我所能做到的。

根據孔子之教,正是說人人都可以體會「天地君親師」之德行仁心。而和「天地君親師」同其德同其心。「天地君親師」是五而一,而非五而五。這五者在中國文化發展中,最初只有「天地人」。只有原始宗教思想中的敬天地鬼神之心,和人在天地之中勞動。由大禹開始,有協和萬邦的「君」。由周代行封建宗法制度,然後開始有「親」。由孔子然後自覺天地君親的仁德仁心,然後有學術的講習,有教育,而有「師」。

孔子之教確立,人都知道修養德行,人之德可以等同於天德。然後有墨子之教,想人學天的兼愛。然後有莊子、老子之教,要人知天而同於天。孟子講性善,喜歡說仁政。荀子講化性起偽,善於講禮制。法家就由禮而講法。由諸子百家分流,中國哲學的門庭顯出分別。

由孔子之後,讀書人的責任感增強,自尊心增強,於是或敝尊榮,不是王公,高尚其志。或遊說卿相,取合諸侯,為王者師。孟子、荀子都說堯舜禪讓,和湯武征。由荀子而有韓非、李斯,以尊君為念。由商鞅、李斯,幫助秦國,使周代封建諸侯和周天子一起滅亡。秦朝滅亡,漢高祖以平民身份,而為天子。漢儒說五德終始和禪讓,有德者應繼承無德者而興起。這些都是孔子作《春秋》,以天子之事自任精神所開啟。

原始的宗教,經過孔子的融化,於是根據人德可以齊於天的思想,再和莊子於天地的思想相遇合流,然後漸漸有和天地比壽,和日月齊光的神仙思想。然後,佛學之所以為中國人所喜歡,也是因為佛學開始於不相信超絕的天,而相信人人皆可成佛,如神,如天,如上帝。中國以後道佛的宗教精神,亦是孔子天人合德思想所開出。

人真誠相信天人合德,而人德可齊天。人的敬聖賢之心,敬親之心,也可等同於敬天之心。這就是後來宗教精神之所以於天崇拜之外,尤其著重對聖賢、祖先崇拜的原因。孔子信天敬祖,後人敬孔子如天,或者忘記了單純的天。於是,原始敬天的宗教精神,歸於減弱。

敬祖之教,在西周原本是支持封建政治。由孔子之教,孝德本身,不必關連於事君,也可以顯出人德,而有本身的價值。所以敬祖之教,不跟隨原始宗教精神而減弱,不跟隨封建宗法制度的崩壞而消滅,而反而增強。這是孔子以後的文化面目,和孔子以前比較,最重要的不同部分。這個變化,原因雖然不一定是孔子一人之力,但一定是孔子精神所首先開啟的。

前往現代人文文庫:

http://www.hksh.site/modernhumanities.html

前往人文臉書好、分享或評論:

https://www.facebook.com/modernhumani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