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文文庫】

孔子之繼往開來

方世豪(香港人文學會會長、新亞研究所哲學組博士)

P_20230814_183647

內文摘錄:沒有孔子,周朝的禮樂文化之道,就只是藏在周代禮樂文化之中。有了孔子的自覺,周朝禮樂文化之道,就會在其他特定時代,在周代之外,也可以運用於天下萬世,是隨時人人都可以弘揚之道,推廣這個道。所以孔子確立,然後中國的人道確立。孔子立人道,也即是立一個人人都以「天子的仁心」存心的人道。天子的仁心,就是繼承天心而來,所以孔子立人道,也是繼承天道。

正文:

孔子對中國文化歷史貢獻巨大,我們應該知道,孔子之所以興起,是因為時代是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是臣弒其君,子其父的亂世。但是春秋時代禮崩樂壞,人的道德墮落,其實和蘇格拉底、柏拉圖時代,希臘社會政治混亂不同。

蘇格拉底、柏拉圖時代的社會政治混亂,是因為貴族階級和一般市民和商人階級的爭權。還有哲人學派的懷疑論,和自利的個人主義思想興起。但是孔子時代的禮崩樂壞,是因為當時所謂貴族階級中,諸侯和天子,諸侯和卿大夫,上下互相欺凌,生活腐化。所以孔子的使命,和蘇格拉底、柏拉圖不同。

蘇格拉底、柏拉圖想憑藉理性的運用,而尋求道德的意義,而設計出一個理想國。而孔子就想正名位使居於名位的人,有名位上原本應該有的品德,而重建周代的文教。所以孔子的使命,是一繼往開來的使命,而不是要另外建立理想國的使命。

孔子以「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自許。作《春秋》而又知道《春秋》是天子之事。《春秋》其實無疑是一個平民,居於天子之位,而評論一切,並且繼承以前的文化,詩書,定禮樂,以教後世。後來今文經學家說孔子是素王,古文經學家說孔子是唯一人,使古代學術由貴族而普及於民間,分別政治和教化,在君道以外建立師道。今古文經學家的說法,雖然不同,但其實也有相通的地方。

我們又知道孔子以天子之事自任,以仁道教弟子,就是教弟子王者之德,天子的智慧。天子原本就需要繼承天心的寬容,以涵育萬民孔子以仁道教人,也是教人直接效法上天四時行、百物生的德行,使人有和王者相同的天之德。這是孔子由繼往而下開萬世真精神所在,為生民以來所未有。和柏拉圖的精神相比較,柏拉圖就落後了。孔子的真精神,也是中國哲學的真精神的開始。

孔子對於周朝以來的傳統文化精神,是繼承者。孔子比以前進一步的,就是自覺精神所在。沒有孔子的自覺,傳統文化精神就只是存在於禮儀威儀的社會文化中。有了孔子的自覺,這個精神就存在於孔子的心,見到在孔子的行事為人之中,是孔子的垂教,人人都可以知道這精神而實踐的。所以孔子的智慧,對以前的文化,是完成。對聽到他教化的人來說,是開始。

沒有孔子,周朝的禮樂文化之道,就只是藏在周代禮樂文化之中。有了孔子的自覺,周朝禮樂文化之道,就會在其他特定時代,在周代之外,也可以運用於天下萬世,是隨時人人都可以弘揚之道,推廣這個道。所以孔子確立,然後中國的人道確立。孔子立人道,也即是立一個人人都以「天子的仁心」存心的人道。天子的仁心,就是繼承天心而來,所以孔子立人道,也是繼承天道。

近人所謂孔子之學,不是宗教,而且不相信古代相傳的天神存在。這其實是不對的。孔子不著重信天本身,而著重信天之所以為天的仁道。孔子信天道,中國人自覺論述天道,也是由孔子開始。這是有證明的。所以孔子以前有人有文化,但人和文化之道,未曾被真正自覺,人道未立。由孔子開始自覺,然後立人道。

孔子以前也有天,人也知道信天,有敬天學天的仁。但自覺天之所以為天之道,就是這個仁。以仁道言天道,是由孔子開始。孔子以後,真正知道人文之道和天道,就是同一仁道,而立人道而繼承天道。這就是孔子所以通古今天人,《中庸》第三十二章所說:

「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淵淵其淵!浩浩其天!苟不固聰明聖知達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經綸:治理絲綢,引申為治理國家。肫肫:通純純,誠懇。固:實在。

只有天下最能夠做到誠的人,才能夠建立治理天下的大原則,確立治理天下的大根本,知道天地萬物怎樣化育。聖人又怎會有所倚靠呢?就只是做到誠懇的仁德而已,仁德的深遠好像深淵泉水,仁德的浩大好像浩大的天。如果不是實在的聰明而有聖人智慧而達到天德的境界,又有誰能夠知道天地的化育呢?

說「達天德者」,便是說聖人的內在德性,充滿於生命,好像淵泉而湧出,無窮無盡,成為悠久,好像天地的廣大高明,等同於天的德行。說人德而上達天德的境界。孔子人格之所以通天人,而為天直接的呈現。知道孔子精神在於通古今天人,就知道孔子的精神和世界其他偉人和先秦諸子的精神比較,是一個全足和偏至的不同。

世界一切宗教聖人,都能歸命於天,也多數能知道天道,以仁為本,由此而立人道。例如:耶穌。但他們常常未能以通古今精神,繼承古代文化歷史,而開啟未來文化歷史自任。而且世界一切宗教家,對於天或神,都著重祈禱。低級的祈禱,常常夾雜私心和私意。例如:猶太教中,有上帝選民的觀念。這就把偏私自己民族的心,注入上帝之中,使上帝成為一個偏私的上帝。祈禱中有私意而求於上帝,到求不得時,就會生出哀怨的說話。在《舊約》中有不少。

研究西方宗教史的人都知道,猶太教的上帝,是逐漸由自私的上帝,而成為一個無私的上帝。在耶穌以前的一些先知,也有無私上帝的觀念,直至耶穌興起,才發展這個意思,特別著重人應當求上帝於內心,天國在天上即在內心,而不在地上或外界的意義。而且教人除去對上帝的私求,而教人愛敵如友,以除去以前自視為選民的意識。

後來的基督徒,雖然仍然保持選民觀念,但以改為純宗教道德上的意義。 在中古再加上,「上帝選擇何人而對他有恩賜,是不可以由人意來窺測的」這觀念。這正是所以避免人自視為選民,而對其他人存有敵意。耶穌基督教的思想,在西方宗教文化中,是表示一極高的宗教精神。但後來的基督教中,仍然著重祈禱,而祈禱之中,常常不免求上帝滿足在世間的私求。例如:戰爭,祈禱上帝助我勝利,都常常由一個私心來祈禱。

但看孔子的教化,孔子根本不著重人在對天對神的祈求,所以能夠「不怨天」。孔子傳的教,只是說天道是無私的,四時行,百物生,不停止,健行不息,人應當繼承而立人道。人對天、對祖宗神的感情,常常是由想念天,想念祖宗神,對人有恩德,而增加感情。

所以祭祀的意義,不著重祈禱,而特別著重報答。《禮記郊特牲》篇明確指出:「郊之祭也,大報本反始也。」著重祈禱,是視神為主動,不免自居於被動。著重報恩、報本、復始,就純粹是繼承天和祖宗神的愛和恩德,自動引發伸展自己的仁心,而上達於天和祖宗,使到人德上齊於天德和神德,天德神德流行於自己仁心仁德之中。於是,人就更能夠以天地生物的心,祖宗愛後人的志向,成己成物,贊天地之化育。

基督教繼承天心而愛人,雖然也是這個意思,但因為特別著重祈禱,或使人容易夾雜了私欲,精神不免卑屈在神之前,而不能上達伸展。所以上帝容易顯出超越性,人在神面前變成多罪孽深重的感覺。

根據孔子之教,是真正可以由對天和神無所求,報本復始精神,而攝天心於人心,轉天神的有恩於我,而推恩於世界,而人德也可以齊天。然後可以見到人和天同樣尊貴。人德齊天,而知道人的善性也齊於天,然後有天命即性之性善論。也有盡心知性知天,存心養性事天的孟子之學。

儒家之教,包涵宗教精神在其中,既繼承天道的極高明,又歸於立人道,所以出現了至廣大,道中庸的人文精神。所以說儒家是宗教,是不對的,但說儒家反宗教,非宗教,沒有天,沒有神,沒有上帝觀念,就更不對。

儒家的精神,其實是融宗教於人文,合天人之道而知道同時是仁道。又是人繼承天,而使人知道人德可以同於天德。人性即天命,都是至善。由人的人心和性善,見到天心神性的存在。人至誠,而都可以成聖,同於神,同於上帝,可算是人文宗教。

前往現代人文文庫:

http://www.hksh.site/modernhumanities.html

前往人文臉書好、分享或評論:

https://www.facebook.com/modernhumani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