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文文庫】

中國哲學之起源不是反傳統宗教

方世豪(香港人文學會會長、新亞研究所哲學組博士)

P_20230528_091510

內文摘錄:希臘哲學之所以起源於反對宗教傳統的原因:一方面,由於希臘哲學是由殖民地而進入本土。一方面,由於希臘哲人不滿希臘傳統宗教的神話,太多幻想,神的喜怒愛惡,互相矛盾衝突。蘇格拉底和尤西弗羅的談話,就是指出神的愛惡無定,要懷疑世俗敬神的說法。柏拉圖和其他哲人,大多數覺得希臘人對神的想法,多數是幻想,所以對宗教有所不滿。印度哲學的興起,也是由於印度舊宗教中,迷信幻想太多。

正文:

中國古代文獻,《禮記》、《國語》、《中庸》、《論語》中都指出,周代的禮教、宗法制度,是要結合家庭、社會、政治、道德、宗教的精神而為一,才可以安定天下。

人天生而知道孝,是中外人性所相同的。但是在中國古代宗法制度中,根據人對父母盡孝的心,會教人跟從這個盡孝之理,充份擴展感情,去到父親的父親,父親的祖父,以至遠祖。宗法制度中,最後去到祖先可配享於天,敬祖有如敬天的大祭,並且將人對天的宗教上的崇敬,融攝入敬祖之中。

根據人敬兄長的心,教人根據這個敬兄之理,而充分擴展這個感情,敬小宗,以至大宗的宗子。根據天子國君都是傳長子嫡孫的制度,天子國君都是宗法制度下,最大的宗子。所以,敬君主的心,也可以由自然孝弟之感情而生出。

於是人人相同,有自然孝弟的情,都是支持這個宗法制度和政治系統的條件。所以人能夠成為孝子,就能夠成為忠臣。尊敬天子,以至於天,所以敬神、敬祖,即是敬人。

至於敬君主,因為知道最早的祖先,一定遍愛子孫,而應當尊敬祖宗祖先的心,體會遍愛的意志,自然愛一切同族的人。於是天子諸侯應當愛同姓的諸侯卿大夫。

凡是宗子,都有接收宗族的義務,天子更應繼承天意,諸侯應當繼承社稷神之意志,而愛百姓,安定庶民。所以天子諸侯,著重宗廟社稷,自然會愛人安人。所以敬祖敬神,就是愛人安人。

愛敬之開始,就是孝,孝就是縱貫之情,悌是橫施之情。縱貫之情,可貫通上下百,由我們自身而到祖先。由祖先而橫施敬意到祖先的兄弟,再順而向下,去到宗子,去到君主。橫施的敬意,去到君主,由著重社稷而尊敬天子,這是為臣之義。君主由孝去到祖先,而體會祖先之愛,再順而向下,愛一切同族同宗。

由敬天、敬社稷神、而愛百姓、安庶民,這就是君主的仁心。這個為臣之義,由敬天子而間接通於天。而為君之仁,就是根據天心而愛人。這是人德與神平齊,而人的愛敬仁義,充滿天地。

宗法制度的涵義,當時的人未能自覺,而後來儒家自覺說出的。但宗法制度的推行,一定可沖淡一些諸侯的紛爭、階級的對峙,使人民不容易作亂,天下容易安定,使中華民族日趨於凝聚,這是肯定的。

因為周代封建宗法制度中,有這個可以安定天下的「融攝家庭、社會、政治、宗教而為一」的偉大文化精神,所以中國哲學的興起,就不應該說是對傳統宗教文化的批評懷疑而興起。胡適等人說,老子是最早的懷疑思想家。其實不對。

希臘哲學之所以起源於反對宗教傳統的原因:一方面,由於希臘哲學是由殖民地而進入本土。一方面,由於希臘哲人不滿希臘傳統宗教的神話,太多幻想,神的喜怒愛惡,互相矛盾衝突。蘇格拉底和尤西弗羅的談話,就是指出神的愛惡無定,要懷疑世俗敬神的說法。柏拉圖和其他哲人,大多數覺得希臘人對神的想法,多數是幻想,所以對宗教有所不滿。印度哲學的興起,也是由於印度舊宗教中,迷信幻想太多。

但是在中國,固有的宗教,因為中國民族古代文化比較務實,對神的幻想較少,中國古代社會中巫師地位也不高,所以沒有特別反宗教的必要。至於《詩經》記載怨天的詩歌,不過是抒情的作品,也不能作為中國哲學思想開始於反傳統文化宗教的證明。

根據我們的看法,孔孟對周代的文化,極其讚嘆。孔孟也未曾否認傳統宗教中的天,而孔孟所說的仁,原本就是天德而自覺為人德。這個意思今天的人很多並不知道。

墨子反對周朝的禮樂,但也沒有反對詩書,而且篤信天志。老莊所說大本大宗的天,和生天生地的道,也可說是由傳統宗教意義中,天帝遍在自然的自覺,而轉出的概念。所以我們說中國哲學的起源,不是起源於反宗教,不是由消極的批評懷疑傳統文化而開出的理性運用。而是說由於積極的自覺傳統宗教文化精神而開出的理性運用。

所以中國哲學是直接繼承周代文化的發展而生出,而並非由反對而另外開出一個精神。中國哲學比傳統宗教文化進一步的,只是在於有自覺理性的應用。中國文化中,宗教、哲學的發展,我們以為主要是由中國古代道德、宗教精神的發展和精進而來。

中國哲學之起源為古代宗教道德精神

看中國古代道德觀念的轉變。在周代以前,所著重的德行,根據《尚書》記載,不外乎敬慎勿怠、寬容勿,大多數是帝王、統治者,自我遵守的德行。周代以後,就漸漸著重禮讓忠信的德行。《左傳》《國語》可以證明。寬容勿的德行,可使人增加氣度。敬慎勿怠,可以使人敬業自。而禮讓忠信,是真正對等的人的德行,而可以實行於一切人與人之關係中。因為周代禮教成立後,人與人的關係複雜,所以道德不止表現在君主愛臣民,在下者事奉在上者。也表現在天子與諸侯,諸侯與諸侯,卿士大夫相見相會之中。人倫世界向橫面開展而擴大,禮教的本義,原本偏重於敬神和實行於君臣上下之間,後變為偏重於對等的人之間的互相尊敬,於是重視禮讓忠信的德行。

春秋以後,武士成為文士。在國和在野的分別漸漸減少,士和庶人的階級漸漸不可分。禮讓忠信的德行,就可以普遍應用在一切人與人之間,敬意也可以實行於一切人之間。所以《論語》仲弓問仁,孔子答:「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這種對一切人的敬意,也可以說由原始敬天敬祖的精神,通過宗法關係而依次序開出。所以也可以說是由敬天敬祖的敬,移到一切人身上,而成為向人表現的敬意。人與人彼此之間,由重視禮讓忠信的德行,表示互相尊敬,人的自尊自信心和責任意識,也日益提高。這是春秋時,有擔當、有獨立精神的賢士大夫之所以會出的原因。

在人與人的交往之中,尤其在朝覲聘問之際,由遠處來相會,很不容易,禮儀因而很繁重。這些禮儀,不必是周公親手所定立,而是由歷史習慣,依次序形成。當這些禮儀形成,違反就是失禮。當人見到人失禮以後,就不能不想到俗成的標準,作為評論。所以《左傳》中記載,諸侯的相會,常有批評對方無禮。而且追究戰爭的發生,是緣於對方的無禮。人與人相遇時,也可由人的儀表處是如何,批評他的內心。由此而有春秋時代的道德批評。《左傳》記載一件事之後,常常有「君子曰」的批評。這不必就是孔子或者作者的說話,而正是當時人的道德評論。

但這個評論並不是自覺的另立標準來作反傳統的道德。而是由自覺傳統的標準,而給予解釋。中國人的道德智慧或智慧的道德,就是由此具體禮尚往來的人間生活中評論,所逐漸養成。而不是好像希臘的智慧,最初由驚奇、仰觀俯察自然、了解數形的關係、分析理智概念而形成。所以在希臘,以智慧為首要德行,哲學家多數尊重數學。

而在中國仁義禮智中,智是最後的。《周禮》大司徒六德中,是先仁義聖,然後才有智。六藝,禮、樂、射、、書、數,數也是居於末席。《國語周語》說,「言智及事」。《左傳》說,「智,文之輿也。」就是說智慧不離開實際事情而言。智,只是知道禮文的意義,而運用。使禮行於天下,所以說「文之輿」。《易經》的元亨利貞,由《易傳》來說,元就是仁,亨就是禮,利就是義,貞就是智。貞,定也。所以智也是定。這是中國古代智慧的用法,在於自覺人的仁義禮的德行,而貞定,確立。

春秋時代的道德評論,就是中國人自覺的道德智慧流露的開始,作用也是在貞定確立傳統仁義之道。中國春秋時,孔子作《春秋》,也不過擴大這個評論,成為240年史實作系統的評論。孔子發明六藝,說明德行的哲學智慧,也只是繼承前賢、士大夫的道德評論而發展。孔子弟子和墨子、孟子、老莊,都不過是繼承傳統文化和孔子精神而各引一端。所以中國哲學只是繼承以前傳統文化精神,精進一步而形成。其起源和希臘哲學起源於對傳統文化的批評懷疑,完全不同。

前往現代人文文庫:

http://www.hksh.site/modernhumanities.html

前往人文臉書好、分享或評論:

https://www.facebook.com/modernhumani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