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文文庫】

中國宗教和其他宗教的不同

方世豪(香港人文學會會長、新亞研究所哲學組博士)

P_20230720_175537

內文摘錄:世界其他宗教的宗教精神,都可以說著重消極的去除痛苦和罪惡。而宗教中的一切道德修養作用,都是消極的去除痛苦罪惡。中國的宗教思想,則著重積極的肯定保存一切有價值的事物。

正文:

世界其他宗教的宗教精神,都可以說著重消極的去除痛苦和罪惡。而宗教中的一切道德修養作用,都是消極的去除痛苦罪惡。中國的宗教思想,則著重積極的肯定保存一切有價值的事物。

基督教思想,認為人生而有罪。婆羅門教思想和佛教思想,都認為人一開始就被業障或無明所束縛。所以各種宗教講道德修養,除了去除罪惡無明以外,就沒有其他事了。人如果不承認自己有罪或煩惱,就無法使到覺得有相信上帝的必要。

根據中國儒家宗教思想,人對於形而上精神實在,或絕對精神生命,能夠加以肯定和證實的根據,正在於人不首先自以為有罪。而是先能相信性善,而能盡其性。對天地君親師的宗教性情感,主要靠人能夠伸展性善的精神,對天地君親師有崇敬之情。

所以這種宗教精神,不只著重教人能承擔苦罪,尤其著重能承擔宇宙美善人生的福德。承擔宇宙人生的美善福德,私自佔據為我有,是報以感謝之意。又推讓天地君親師,致以崇敬,就是崇敬客觀宇宙人生美善的宗教。

其中道德修養之所著重的,可以不著重在消極的去除罪惡和煩惱,而著重在積極的培養崇敬、讚歎、愛護宇宙人生的美善福德之情。而且要求有所增益,令到可以日益趨於富有日新。所以其中所信的天地,是厚德載物,生長發育,成就萬物。

所信的鬼神,也會顧念人間,和在生的人精神互相感通。人對天地鬼神的態度,根據這種思想,不應該有自私要求,也不應該希望能夠為人申冤屈、雪仇恨,以至賞善罰惡,這些都不是天地鬼神主要的責任。天地鬼神的德性,都在於無思無為的生物成物,在和人的自然感通上見到。

所以天地鬼神的德性,與其說是永恆不變,不如說是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悠久而無疆。於是人崇敬天地鬼神之心,就等同於一個能夠積極直覺悠久無疆形上精神實在的哲學意識,對悠久無疆天地鬼神積極致應有的禮敬。這崇敬的心,也即是願望天地鬼神和人,從事於增益宇宙人生的美善福德的道德意識。可以貫通宗教、哲學和道德精神而為一,這就是中國宗教精神,極高明,篤厚的至誠。

能做到至誠,人的一切行為,都可以坦然面對天地鬼神,與天地鬼神的德性共同流行,成為形上精神實在的直接呈現。人的禮敬,敬天地鬼神,也敬人的一切行為,人的一切行為,以致一切意念,都是即形下而形上。通過主觀,化為客觀。才屬於我,即屬於天。才由我所創新開發,即由我所恭敬奉持。我對於我的一切行為意念,也可以像天的崇敬,而在地上自處。這就是儒家宗教精神的極致,是中國宋明理學說敬的深意。

中國之道德精神與宗教

相對於西文文化是以宗教精神和科學精神為主,中國文化主要由道德藝術精神所主宰。中國人古代的道德精神,怎樣能融攝原始的宗教信仰在其中呢?希臘、印度哲學初起,對於原始的宗教信仰,都曾自覺的加以懷疑和排斥。中國古代也有天帝的信仰,但對於這種原始的宗教信仰,孔子以後的儒家,並未曾自覺的加以排斥,而融攝於道德精神之中。

這種融攝之所以可能,最初仍然在於中國原始宗教思想中,一開始就缺乏神人對待、神人懸殊意識,缺乏神創造天地的神話,缺乏原始罪惡的觀念等等。由這種融,中國宗教信仰中的天神,就等同於直接呈現於自然的天道。宗教信仰中的天命,就內在於人,而成為人之性,內心的仁性。

中國古代的天帝,和西方基督教中的神,由哲學上來說,可以指同一個道體。但其中有一個根本差別,就是這個道體的超越性和內在性偏重,有所不同,對這個道體的態度,也有不同。

西方人以信仰、祈求、嚮往的態度,對待這個道體,將這個道體推移向上,使道體人格化。由重視道體的超越性,而視道體為超越人的一個絕對精神人格。人的精神人格,都是神所創造,隸屬於神之下,而要求神的恩賜,這是西方的宗教精神。

中國人以存養、實現的態度,對待這個道體這個道體,就是天命。天命即人性。人的誠意、正心、親親、仁民、愛物,以致贊天地之化育,就是這個內在的天人合一性命的實現,分佈於親、民、萬物之中。親民萬物,都是人推恩之地方。

西方宗教要求神的恩賜,著重在相信神的至善,知道自己的罪孽,而對神懺悔。儒家說推恩於外,著重在相信人性的至善,知道罪惡都是外在的習染,要直接率性為道,以自誠其意,自正其心。所以中國人說道德修養,不離開「自」字。所謂自求、自得、自誠、自明、自知、自覺、自作主宰。

而中國儒家所說的道德生活,也不只是所說一個社會倫理生活。中國儒家說,盡倫就是所以盡心知性。盡心知性即知天。中國儒家的道德生活,並非只是個人的內心修養。存心養性即所以事天,這和西方人,由個人的祈禱、懺悔,到接受神的恩典,由人到天,有相似之處。

但是西方人的祈禱、懺悔,以接受神的恩典,必定先要自認自力不能脫罪,於是放棄自己,作為入德之門。中國聖賢之教,是反求於心,知道人性的四端,明白人倫,觀察四時萬物,作為入德之門。所以特別著重禮敬,貫通於待人接物之中。人就在這一切率性的行為中,知性知天,與天合德。

西方文化是道德建基於宗教,中國文化是宗教融攝於道德。西方文化著重信仰歷代傳來的天啟,中國文化著重戒慎乎不睹不聞的己所熟知之地。這是兩種文化精神的大界限。

王陽明所謂「無聲無臭獨知時,此是乾坤萬有基」。只有中國人儒家真正知道這個意趣。由中國文化觀念看西方人的求神,都是沿門托缽,騎驢覓驢,未能真正知道求諸己。

以前章太炎先生最初接觸西方學術時,就是說:依自不依他,就是中國學術的精神和西方的精神的大差別。本源就是因為中國的道德精神,是主宰學術、文化的。中國人的道德精神融攝宗教精神,又轉移支配中國人後世的宗教精神。

由孔孟奠定盡心知性即知天、存心養性即事天的思想後,就確立中國文化學術的大傳統。孔孟崇敬祖先、聖賢、天,到歷史文化,其中也包含宗教精神。但這個精神必須由道德精神透入。

墨子說天志,而不著重祈禱,全副精神只在繼承天志,主張兼愛,減少戰爭。所以墨子組織的團體,亦終不能成為教會。至於後來的緯書,神化孔子,也始終未被後世所繼承。

道佛兩家,固然具有宗教精神,在仙佛前的祈禱和懺悔,和在上帝前的祈禱懺悔,在本質上說,可以說沒有不同。但仙佛是由人修煉而成,人和仙佛的分別,只是證道先後的分別。人一證道,就和仙佛平等,仙佛和人在心性本體上,原本也是沒有差別。所以人在仙佛前的祈禱和懺悔,常常不及自修自證的功夫來得有效。所以道教最初著重由符咒語來貫通鬼神。而道教思想的發展,後來已著重自己修煉性命。例如:全真教的最高形態。

佛教初來,信佛者也著重在佛前悟捨身。由禪宗開始,就完全歸於自參自悟,敢於呵佛罵祖。這都是道德精神貫注主宰於宗教精神的表現,和西方宗教對上帝只有崇敬歌頌,有神能赦罪的說法,實在有所不同。

前往現代人文文庫:

http://www.hksh.site/modernhumanities.html

前往人文臉書好、分享或評論:

https://www.facebook.com/modernhumani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