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文文庫】

中國宗教的形上智慧

方世豪(香港人文學會會長、新亞研究所哲學組博士)

內文摘錄:中國思想雖然說天心無所不在,神運無方,帝無常處,萬物都能夠顯出元亨利貞之德,即天的仁義禮智之德,但只有人能夠自覺這個天道的元亨利貞之德,完成人的仁義禮智之德。也即是說,只有人能體會天心,以人德合天德,所以人禽之辨不可以不嚴。

P_20230430_100238

正文:

我們知道中國思想中,一直保存了形而上精神實在的信仰,具備有對天的宗教精神。由此,我們就可以進入討論中國人對天的宗教精神,和世界其他宗教對上帝精神作出比較。

中國人對天和回教、基督教對上帝,最大的不同,就是回教、基督教都特別重視上帝的超越性,而較忽視它的內在性。這可以由回教、基督教都重視上帝創造天地萬物的說法來證明。

上帝創造天地萬物的說法,有兩個意思。第一,上帝是根據的自由意志,而創造天地萬物,因此上帝並非必須創造天地萬物。於是天地萬物對上帝,就不是一個必然的存在,上帝可以根據的自由意志,隨時加以毀滅。

第二,上帝所創造的人以外的天地萬物,即自然界,在上帝看來,雖然是好的,但本身沒有內在價值。自然界所以發生價值,是在於上帝創造人之後,對人而發生價值。所以上帝常常高居在人外的自然物之上。

其次,回教、基督教都說上帝只對救主、先知直接有所啟示,也只是對救主、先知而現身,不對一切人現身。於是其他人只有通過救主、先知的信仰,才能夠和上帝感通。這就證明上帝的超越性,超過的內在性。

但在中國古代傳統思想,和儒家思想中,都缺乏天神創造世界的說法。而說天心之仁愛普遍存在自然萬物中,而沒有偏私。神無所不在,上帝也無所不在,但叫做天,叫做神,叫做帝,都是內在於萬物。

這種說法有些似婆羅門教,認為天無所不在,佛教認為一切法都具真如,一切有情都具有自性涅槃、自性菩提。但是中國思想又不像婆羅門教、佛教,視一切有情為平等,中國著重嚴分人禽之別。

中國思想雖然說天心無所不在,神運無方,帝無常處,萬物都能夠顯出元亨利貞之德,即天的仁義禮智之德,但只有人能夠自覺這個天道的元亨利貞之德,完成人的仁義禮智之德。也即是說,只有人能體會天心,以人德合天德,所以人禽之辨不可以不嚴。這點又和基督教、回教特別重視人的精神,認為人有靈性,有自由意志,最接近神的講法相近。

中國思想和回教、基督教的思想,都著重人,並且重視人群的關係。這和婆羅門教、佛教比較忽視人群組織,著重個人直接與天合一,或自證涅槃有所不同。中國思想和回教基督教思想,特別不同的地方,在於回教著重個人的獨立自尊,而在上帝和穆罕默德的信仰中交會,而形成團體生活。所以回教團體的形成,可以說是傘狀的,自然趨向向外膨脹。

基督徒著重謙卑寬恕,而歸於耶穌,形成教會和其他社會組織。個人在團體中,有較多互相依賴。在教會團體中,各個個人的關係好像紐帶狀。教會團體本身又常常要求個人隸屬其中。教會團體又表現出一種強烈的排外性。教會的紐帶,在中世紀時形成整個歐洲社會的紐帶。

而根據中國先賢的思想,因為人人都具有天德的全部,所以每一個人都可以上達天德,而成為一個中心,遍及其他或厚或薄情感相關的一切人。所以中國的個人精神,是獨立而各自以仁心覆蓋各種人倫關係中的人,好像荷葉互相覆蓋。

在回教中,因為沒有三位一體,沒有上帝之子化身為人,為人贖罪的說法,所以上帝顯現為尊嚴的天德,不顯地德,地德才能持載人間世。基督教的上帝,化身為耶穌,而等同於人,承擔人間的苦罪,可以說能夠由天德而開出地德,持載人間世。但因為視人外的自然世界為沒有本身價值,又不甚重視一般人文文化,所以上帝不能夠真正承載自然界、人文界。而泛神論思想,被基督教視為異端,也是因為基督教的上帝不是普遍存在於自然界這個原因。基督教上帝的地德未能博厚,不是真正的地德

而中國文化中的天,則遍在於自然界之中,生化萬物,這就是真正有持載自然界的地德。於是,萬物和人同樣,不是枉生,而是有價值的生。即是《易經》所說的「乾元統坤元」,以天統地,乾坤可以並建,天地可以並稱。在中國思想中,在天德中,開出地德,天地並稱,就表示一種極高的形上學和宗教的智慧。因為這並非使到天失去統一性,不是使到宇宙成為二元。而只是由一本的天,開出地,包舉自然界而已。

天包舉自然界,因而也包括舉生於自然界的人,和人在自然所創造的一切人文文化。這所謂包舉,是包括而覆蓋,也是舉而上升。所以天一方面不失去它的超越性,在人和萬物之上。一方面也內在於人和萬物之中,好像在人和萬物的左右,或在人和萬物之下。另一方面,在中國思想中,天德好像在人和自然萬物之下,舉而升起萬物,即推舉人和萬物上升於天。而天在人和萬物上,包括而覆蓋,又好像承受人和萬物的上升,天自己捲起而退藏於密,而成就人和萬物的終結。

所以天地和人和萬物的關係,一方面是天地先於人和萬物而生的關係,一方面是後於人和萬物而生的承受關係。人在世間一切事業和德行,一方面是因為人是根據天命之性而有,天心顯於人心,盡人自己其所能做的事,這是人所以「後天而奉天時」。另一方面,由人的事業和德行所成就的人格和人文文化,又是人自身的創造,是「先天而天違」,天也只有加以認可和承受。宇宙間,只有人德能夠繼承天德。

人以人德繼承天德,即是盡心知性而知天。人知道人性,即是知道天所賦予的天性。天所賦予的性,就是明德。這個明德,就是天性。人知道人性,就能夠明明德,而能繼承天德。人如果不知道人性,不能明明德,人的德性和天的德性,就隱而不顯,天德也未能夠顯明出來。如果人知道他的天性是明明德時,就可上達天德。

人一定知道人性,知道人德一定能夠上達天德,天德就被自覺在人之中,貞定於人。天德貞定於人,即是天德自己完成。所以宇宙如果沒有人盡心知性知天,做這一串事,天德就不能得到大成。所以人知性知天,即是人有功於天,人之功勞是不可少的。人不只依賴於天,天也可以說,有所依賴於人。沒有天道,人道固然沒有開始。沒有人道,天道也不能完成。人道的確立,就表現在人格的成就、人文化成於自然界。所以中國思想中,必定是天地人三才並重。

天德高明,地德博厚,而通過這個高明博厚,而成就人格人文世界,裁成自然,確立人道,就是人。世道衰落,人不能頂天立地,未能確立人道,天心就會搖落。

前往現代人文文庫:

http://www.hksh.site/modernhumanities.html

前往人文臉書好、分享或評論:

https://www.facebook.com/modernhumani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