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文文庫】

中國宗教精神較淡薄

方世豪(香港人文學會會長、新亞研究所哲學組博士)

內文摘錄:中國的宗教精神淡薄的外緣,第一,就是中國古代人因為處於肥沃之地,極早就很務實,著重利用厚生的事。所以對於生活上所遭遇的苦難,都要求當下的解決,而不著重玄想,不去想死後的幸福和快樂作為報償。

P_20230219_174854

正文:

我們會把世界宗教的精神和論證上帝存在的,作為參照比較的根據,來論述中國的宗教精神和對於天帝和鬼神的信仰。把中國宗教和西方、印度宗教比較,中國人的宗教精神,好像較為淡薄。其所以淡薄的原因,是因為產生宗教要求動機的外緣缺乏。試分析討論。

中國的宗教精神淡薄的外緣,第一,就是中國古代人因為處於肥沃之地,極早就很務實,著重利用厚生的事。所以對於生活上所遭遇的苦難,都要求當下的解決,而不著重玄想,不去想死後的幸福和快樂作為報償。

第二,中國社會文化對於個人安排,一向注重富貴應為有德者所居,貧賤應為無德者所居。因為社會階級對峙不明顯,異族又逐漸被同化,所以因為階級民族歧見,而引致個人受到正義的待遇,也比較少。個人報仇的行為,在春秋戰國時代,並不以為錯。後代的法律也常常減少報仇者的刑罪。在世已尋求報償,不必死後。所以人常常不須要求在死後伸張正義,使惡者得到應受的懲罰。而期望善者死後接受報償的想法,自然也較少。

第三,因為中國人生倫理思想一向反對個人主義,尤其反對以個人的快樂幸福作為目的的人生觀。所以純粹出於保存自己死後幸福,而求神佛的,遠不如追求保存子孫的幸福多。子孫的幸福是現實的,所以要求保全自己子孫的幸福,遠較追求虛無縹緲的死後幸福更有把握。子孫的生命由我的生命而來,子孫的存在也可以視為我的生命未曾朽壞的直接證明。所以愛子孫的觀念較濃厚,追求個人靈魂不朽的觀念較淡薄。

第四,中國人著重孝順父母和祖宗,所以常常自覺自己生命精神的意義,在於繼承父母祖宗的生命精神。人應該常常視父母祖宗的心為心,人當下就感到一個生命精神的充實。這個充實我的生命精神,又是我生命精神的來源。即是這個生命精神,其中包含有我的生命精神,生出我的生命。所以人以父母祖宗的心為心,亦即是人在自己心中,體驗到一個生出我的生命精神。而我體驗到一個生我的生命精神,就可以當下是感到我的生命被護持,而不見有死亡,當下感到生命的永存和悠久。

第五,由孝順父母祖先的心,聯繫到歷史文化意識,使到人常常可以上友千古。這個上友千古的直接價值,使到古人好像仍然在我的心中。但同時也可以使到人自己的精神,好像湧生於千載之上。人的精神如果只有現在,展望未來,就會好像一片渺茫,不可把握。但當人的精神湧生於千載之上,置身於古人的地位,由此而瞻望未來,就可見未來並非空虛,而是充實。因為由古人到我現在,這一段時間,都是古人的未來。

人今日能懷古,即是古人之未來得到充實。怕死的觀念就較輕,而追求死後靈魂不朽的觀念,也比較少。

第六,人追求自己死後靈魂不朽,常常因為人當下沒有最切近的責任可負責,或無所事事,或臨死之際的仍有掛念。所以人當前應該盡的責任越多,人倫關係繁多,人文活動越豐富,追求自己靈魂不朽的觀念也越少。

第七,中國思想中,除了墨家明確主張信天鬼和求福以外,根據道家、儒家的講法,人都可以在當下,不等待神的相助,而靠自己的智慧和德性,在人間安頓精神,在人間追求人文化成,或內心自得的事。亦不需要追求靈魂不朽或神存在。

前往現代人文文庫:

http://www.hksh.site/modernhumanities.html

前往人文臉書好、分享或評論:

https://www.facebook.com/modernhumani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