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文文庫】

孔子言仁與事功之涵義

方世豪(香港人文學會會長、新亞研究所哲學組博士)

內容介紹:近代人常用界說方式來說明孔子之仁,這是未足夠了解孔子之仁。如能由孔子說仁的工夫次序來說,會較能契合孔子之仁的確切意義。而最切近易解的意思,是關連於仁和相關德行而言的事功。本文會對孔子言仁與事功之涵義加以探討。

P_20230201_173152內容摘錄:

孔子言仁,最切近易明的意思,就是關連於仁和相關德行而言的事功。由事功言仁,也是義理層面上基礎的意思。但要知道,求仁之道和求事功是不同的。但求仁,一定要志於道,也要志於事功。事功也應該是以愛人的德行為根本。

孔子曾說管仲,器小而不知禮。「管仲之器小哉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但又說管仲能夠「相公,霸諸侯,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憲問)這就是肯定管仲的事功。又稱讚管仲是「如其仁如其仁。」(憲問)孔子說仁,常常關連於禮來說,說復禮而後仁,而不是直接就事功之仁等同德行之仁。

孔子就管仲的事功而說「如其仁」,並不是說:事功的仁等同於德行的仁。孔子其實是說,管仲的事功是出於他的仁,即是說,由仁心而有這個事功。根據孔子的說法,人如有仁之德行,應該會愛人愛民,會有功於人民,使人民受到恩賜,也希望人民受到恩賜。現在管仲有的事功,合乎仁者期望。所以應該就管仲合乎仁者期望而說,管仲的事功是「出於仁」,而不是說有事功就是仁。

宋代陳同甫說「功到成處,便是有德,事到濟處,便是有理」。陳同甫的說法就是把事功等同於仁。後來,由清代到現代,都有「事功所在即仁之所在」的說法。如果孔子真的認為事功所在即仁之所在,則沒有事功就應該沒有仁。那麼,孔子就不應該稱讚顏淵是「不違仁」:「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

顏淵一生居於陋巷中,沒有在世界中建立功業,沒有事功,但孔子他「賢哉回也,一簞食,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雖然顏淵沒有事功,但他曾問「如何為」,所以顏淵的志向並非不想建立事功。所以只要顏淵的心,不違反他的志向,就是「不違仁」。所以顏淵和那些功蓋天下、澤被蒼生的人,是同其德,同其道。後來孟子稱讚「禹、、顏回同道」。這是明顯繼承孔子稱讚顏淵的仁而說。所以不能由孔子稱讚管仲的事功「如其仁」,就認為孔子是說,事功所在即仁之所在。

 

閱讀全文,請訂閱人文學會Patreon。連結為:

https://www.patreon.com/hksh

前往現代人文文庫:

http://www.hksh.site/modernhumanities.html

前往人文臉書好、分享或評論:

https://www.facebook.com/modernhumani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