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文文庫】

中國的宗教、哲學精神

方世豪(香港人文學會會長、新亞研究所哲學組博士)

內文摘錄:孔孟雖然著重講仁道,而且著重盡心知性的修養工夫。但孔孟也沒有否定天或上帝的存在。孔孟的立身行己,和從政施教,也有一種宗教精神。所以我們也可以說儒家是一種宗教,或包含一種宗教精神。我們可以說儒家是一種相信天人合德的人道教、人格教或人文教。

這一種宗教的儀式就表現在各種祭祀之禮儀中。荀子說禮之三本,一是天地,一是親,一是君師。祭祀之禮中,就包含祭天地、祭祖宗、祭聖賢三種祭禮。現在民間祭祀的神位之中,有天地君親師的神位,就表示仍然有祭天地、祭祖、祭聖賢的宗教道德意識。中國古人把天地視為一個宇宙生命,或一個宇宙精神。「天地」的涵義,可以貫通到神或上帝。貫通到形上世界。而祖宗和聖賢就屬於人倫世界,或人格世界。《周禮》以祖考配天,後人會祭孔子,就是認為祖先或孔子的德行,可配天地。即是在民間祭天地、祖宗、聖賢的宗教道德意識之中,也包含人德齊天,人可以和天同樣受到尊敬的思想。這種思想,是一種重視人倫人格精神的極致。

P_20230226_090224

正文:

中國的宗教精神

說到中國的宗教,人常常以為儒、道、墨、法各家都不是宗教。中國古代自從史分流後,再沒有在社會上,佔有重要地位的僧侶階級,所以中國好像可以說沒有固有的宗教。但嚴格來說,中國古代民族也是篤信宗教信仰的民族。商朝信上帝,周朝信天和上帝。不過中國古代人以勤勞樸實見稱,所以文化上比較缺乏宗教上的神話。

周朝以後,古代宗教精神式微。但周朝時的墨子,仍然教人信天鬼。孔子固然是著重知道生過於知道死,所謂「未知生,焉知死」,重視人過於是鬼。孔子教人做仁人君子,從政是要天下有道。孔子不是只要知天、事天,或以證涅槃為目的,所以孔子不是耶穌、釋迦、穆罕默德一類的人物。

孔子以後,孟子講知性則知天,講存心養性事天,好像有以道德實踐代替宗教信仰的意思。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孔孟以前的中國禮教,和孔孟以後的儒家,都可以說有宗教精神。周代祭天的禮,雖然只是限於帝王,但既然有祭天之禮,即是有一種對天的宗教精神。

孔孟雖然著重講仁道,而且著重盡心知性的修養工夫。但孔孟也沒有否定天或上帝的存在。孔孟的立身行己,和從政施教,也有一種宗教精神。所以我們也可以說儒家是一種宗教,或包含一種宗教精神。我們可以說儒家是一種相信天人合德的人道教、人格教或人文教。

這一種宗教的儀式就表現在各種祭祀之禮儀中。荀子說禮之三本,一是天地,一是親,一是君師。祭祀之禮中,就包含祭天地、祭祖宗、祭聖賢三種祭禮。現在民間祭祀的神位之中,有天地君親師的神位,就表示仍然有祭天地、祭祖、祭聖賢的宗教道德意識。中國古人把天地視為一個宇宙生命,或一個宇宙精神。「天地」的涵義,可以貫通到神或上帝。貫通到形上世界。而祖宗和聖賢就屬於人倫世界,或人格世界。《周禮》以祖考配天,後人會祭孔子,就是認為祖先或孔子的德行,可配天地。即是在民間祭天地、祖宗、聖賢的宗教道德意識之中,也包含人德齊天,人可以和天同樣受到尊敬的思想。這種思想,是一種重視人倫人格精神的極致。

另外,道家不相信天帝,而相信生天生地的道。道家又講人可以得道,得道即可以與天地精神相往來,與造物者同遊,也是一種尊重得道之人的重視人的思想。儒道思想重視人德齊天,人與天地精神相往來,所以中國後來的道教,就要人實際修煉成為與天地比壽,與日月爭光的神仙。

而佛教之所以可以在中國流行,也是由於佛教反對婆羅門教的天在人之上的思想。佛教主張人可以成佛,可以有無量功德。天的德行也不過如此而已。所以佛教要人崇敬佛,而不是崇敬天。崇敬佛,即是崇敬一種人格,所以崇敬佛的宗教精神,也是一種尊重最高人格的精神。佛學到了中國,就有提倡即心即佛的禪宗,更表示出一種尊重人心的意思。所以我們說,中國的天人合德,重視人的思想,就是佛教之所以能夠在中國盛行的理由所在。

從另一方面來說,基督教的最高境界,也要講到神人合一。神人合一和天人合德,是可以相通的。這也是中國文化能夠融攝基督教的理由所在。不過在佛教中,沒有上帝或天。在基督教中,也不著重祭祖宗和聖賢,而且認為人對祖宗、聖賢,和對天主,不能有同等的宗教信仰。而中國儒家主張事親如事天,敬祖如敬天,敬聖賢如敬天,這就是中國儒家的宗教精神最廣大的地方。

中國哲學精神

說到中國哲學,中國哲學不像西方哲學那麼重視邏輯、知識論、自然哲學的討論。中國哲學的主要內容,就是中國先哲對於人生意義、人倫道德、人格修養、人文化成的智慧。而對天道或宇宙最高原理的認識,也和這些關於人的智慧不可分開。而中國哲學在表達這種智慧時,言簡意賅而義理精微,常常多用譬喻,而少用繁複的論證。後人常常要做親切的意會、體證、實證的工夫,才能真正得到意言外之意。

這些智慧,我們如果用來和西方、印度的哲學智慧相比,我們可以發現,中國哲學的智慧特別平實而親切,容易明白,容易實行。可以說中國哲學是在平實親切之中,融攝了高明和深遠的智慧。

先秦諸子、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都是中國哲學思想的精華所在。中國的五經和各朝代史書中,同樣也包含有中國哲學的智慧。中國的哲學和其他學術思想,好像科學思想、政治思想,常常難以截然分開。同時,中國哲學的精神也表現在整過中國文化精神之中。

所以我們如果能夠對於中國文化著重人禽之辨、立人道精神、倫理道德精神、學術文化自由精神、和平自由精神、文藝宗教精神,有一個大體了解,對於中國哲學的精神也可以有一個大體的了解。

中國文化精神之未來

以上所講的中國文化精神那麼好,可以說只是我們傳統的固有文化精神,我們今日更應該加以保存和發揚光大。中國文化從來不是固步自封,閉關自守。

漢唐以後,佛教和印度文化傳到中國之後,藝術、文學、哲學都受到印度文化的影響。唐代時,回教帶來阿拉伯文化的影響。明清以來,中國開始接受西方的基督教、曆法、天文等科學文明。這一二百年來,中國人對西方的科學工業技術、政治經濟制度,和哲學、文學、藝術各方面,都盡量要求接受。因為中國人在這一二百年來,自覺國運不振,對於西方的近代文化,突飛猛進,感到自愧不如。於是在接受西方文化時,常常只看到西方文化的長處,而完全忘記了自己的文化精神,以至賤自己的文化精神。所以五四時代,有非孝非孔、全盤西化的文化改革論調產生。

本來根據中國文化固有精神,原本是相信天下一家,相信道並行而不悖,對於世界一切學術文化的長處,都應該虛心加以學習。如果是為了學習他人的長處,一時忘記了自己,或看不起過去的文化,也是情有可原。但是如果對數千年文化的精神價值,完全不認識,而輕易加以賤,就是對不住古代聖賢和祖宗,也對不住自己。

我們上面所說中國文化精神,表現在倫理道德、文學藝術、宗教哲學,原本都有極可貴的地方。而且這些精神,擴而充之,可以作為人類創造和平世界文化的一個基礎。所以中國文化的將來,我們的責任應該是一方面學習他人的長處,一方面不忘記自己有所本,溫故而知新。自己有所本,溫故而知新。中國過去能夠融攝印度文化的佛教,而創出中國佛教,我們也必然能夠融攝世界的文化,創造中國未來的新文化,而對世界文化有所貢獻。這是每一個中國人應當深信不疑的事。

前往現代人文文庫:

http://www.hksh.site/modernhumanities.html

前往人文臉書好、分享或評論:

https://www.facebook.com/modernhumani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