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文文庫】

孔子言仁與智、義、勇

方世豪(香港人文學會會長、新亞研究所哲學組博士)

內容介紹:近代人常用界說方式來說明孔子之仁,這是未足夠了解孔子之仁。如能由孔子說仁的工夫次序來說,會較能契合孔子言仁的確切意義。其中孔子言仁會關連智、義、勇起來說。本文會對孔子言仁與智、義、勇之涵義加以探討。

內文摘錄:

三、由曲而成就直

智和勇,不算是直道。先說智智,就要同時知道賢愚善惡的正反兩面然後作出分辨,選擇賢者和善的一面跟從在賢者和善的選擇中,也有不同的種類,不同的程度,要有智慧來分辨實行公義的時候,應該用智慧來分辨應該做或不做在不同情況下,各有應做和不應做所以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孟子離婁下》「惟義所在」的君子,是可以「言不必信,行不必果」

勇,是對阻礙人成為仁者的困難,無所畏懼而且應該要求合乎人所共知的公義智和勇,都是人同時面對反面事物,然後才有的德行這些德性不是直接當下順著行動做,就能做到一定要經歷曲折艱難,然後才能成就可以說是由曲而成就直的德行孔子說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論語雍也》

人順著忠、恕、愛、敬來追求實行,最初可以直接當下順著行動就可以成就但當見到有各種反面事物,出現在前面,就一定要用智來分辨,用義來選擇由質直而變成好義,然後才有合乎義的勇無所畏,而成就仁智、義、勇都要經歷曲折艱難而成就,常表現在一個具體特殊的情境中順著直路而行不同成就忠恕愛敬等直道而行的德行,只要普遍化除人所不欲、所欲,施或不施於人,順著直而行就能做到仁但由智、義、勇而成就仁,都大有難處,要經歷曲折才能成就仁所以由智、義、勇關連到仁,和上面說的各種德行相對來說,有更進一層的意思

四、智的層次比禮敬

智、義、勇三者之中,孔子說仁,常常和智一起孔子的為學歷程,首先是「十有五而志於學」,未必就立即志於道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論語子罕》但「志於學」可以貫通到「志於道」,「志於仁」孔子三十而立,忠恕信禮敬的德行,都是自立的禮敬是德行至,所以說「立於禮孔子說四十歲才到不惑,又說「知者不惑」(子罕)可見智的工夫層面又比禮敬高一層

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子罕)孔子說:「可一起學習,不一定能一起前往道;可前往道,未必可以立於道;可以立於道,未必可以變通。」即是說,最先是志於學而適道然後才立於道,最後是權變能權變,就要有不惑的智慧,知道義之所在,才有智

 

P_20230226_090224

閱讀全文,請訂閱人文學會Patreon。連結為:

https://www.patreon.com/hksh

前往現代人文文庫:

http://www.hksh.site/modernhumanities.html

前往人文臉書好、分享或評論:

https://www.facebook.com/modernhumani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