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文文庫】

中國文化的和平精神

方世豪(香港人文學會會長、新亞研究所哲學組博士)

內文摘錄:至於中國人著重和平的精神,也是世界所知道的。中國人素來沒有狹隘的國家思想。先秦時代,各國爭霸的時候,儒家就講平天下,治天下,講太平,講大同,講王道,反霸道。道家就講和天下,均調天下

《莊子天道篇》:「夫明白於天地之德者,此謂大本大宗,與天和者也。所以均調天下,與人和者也。

P_20230219_174838

正文:

至於中國人著重和平的精神,也是世界所知道的。中國人素來沒有狹隘的國家思想。先秦時代,各國爭霸的時候,儒家就講平天下,治天下,講太平,講大同,講王道,反霸道。道家就講和天下,均調天下

《莊子天道篇》:「夫明白於天地之德者,此謂大本大宗,與天和者也。所以均調天下,與人和者也。(明白天地之德,稱之為大本大宗,與天和順。所以調和天下,與人和睦。)

道家又講在天下。《莊子在宥篇》:「聞在天下,不聞治天下也。(只聽說使天下自在寬容,不聽說要治理天下。)

講帝道,反霸道。

《莊子天道篇》:「天道運而無所積,故萬物成。帝道而無所積,故天下歸。聖道運而無所積,故海內服(天道運行而停滯,所以萬物得以生成。帝道運行停滯,所以天下歸附。聖人之道運行而停滯,所以海內順服。)

墨家講兼愛、非攻、兼利天下、一同天下。講天鬼仁愛之道,反霸道。唯一例外,就是法家。法家崇尚戰爭,講霸道。

但是到秦統一六國,漢朝取代秦朝興起以後,中國的政治以文治為主,仍然要求要用王道代替霸道。

中國歷代都有北方夷的問題,一定會開拓邊疆,防患未然。但是孔子之教是說「夷狄進於中國,則中國之。」即以中國文化同化之。南北朝有五胡亂華,最後也是漸漸同化於中國的文化,而有隋唐的大一統盛世。漢唐盛世,外族來朝但是納貢多數只是禮儀,中國並沒有加以征服剿滅的意思。而且,當政府重視開拓邊疆的戰爭時,中國詩人都會稱讚和平,反戰的詩歌仍然到處流行。

外來宗教中,回教比較富於戰爭的精神,但也是為了主持正義。佛教則崇尚慈悲,要人不殺生。佛教盛行於中國,更加使到中國人愛好和平。結果中國人因太愛和平,而令到容易受外敵侵入。但是這種愛和平的精神,始終是一極可貴的文化精神。而且因為中國人愛好和平,所以很能夠反抗侵略。

所以4000年來,中國人對於一切侵入的外敵,都能夠加以同化,或終於將他們打退。能夠愛好和平,念念在於天下一家,四海清平,又能夠保衛和平,而反抗侵略。這真是中國文化中最偉大的愛和平精神。

中國文藝精神

中國古代文化原本是非常富於藝術精神的,不過這個藝術精神,是融攝在一般社會文化生活之中。中國最早的雕刻,就是鼎,和其他日用器物上的雕刻。中國書畫也是由這些雕刻變化出來。中國古代比較少希臘式的獨立雕像,中國古代也缺乏希臘式的戲劇。

但中國古代的禮儀中,有升降揖讓的動作,也會表現出一種動作的美,也包涵有一種戲劇意味。中國沒有希臘式的行吟詩人,也缺乏史詩。中國最早的《詩經》,大多數是人在日常生活和廟堂中的歌詠。中國古代的音樂、跳舞,也和禮儀分不開。這都是說明,中國古人的藝術精神,融合在一般社會文化生活中。

這精神使到中國人的人生情調,在本質上富有藝術意味。藝術上的美,大多數在於調和、節奏、對稱。中國文化中,崇尚中和、和平的精神,可以說是由中國古代的禮樂之教而來。所謂禮以教中,樂以教即禮是教人做到中的工夫,樂是教人做到和工夫,「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中庸》)中,是人之心性,,是天下的和諧。所以說中和精神也是由藝術精神而來。

中國古代的自然科學,好像不及希臘的發達。但是我們也可以說,就是因為中國人的藝術性欣賞、體會、同情的趣味,掩蓋了理智上的分析、綜合的趣味。但是中國後世的科學,在十六世紀前,仍然超過西方。中國醫學的卓越成就,正是因為本於對人生命的藝術性的同情、直覺的體察。中醫盡量要求不破壞形體的組織,而將病治好。可以說是根據人的道德感情,也可以說是根據不傷害人形體完美的藝術感情。

至於整個中國文化史來看中國人在藝術文學上的成就,和其中所表現的精神,我們大家都知道,中國書法是中國最卓越的藝術。中國過去的讀書人,沒有不學習書法。中國書法的美,是純粹線條的形式美。這種形式美,同時啟示各種精神意境,反映作者的人格風度。

除了書法以外,中國的繪畫,尤其是王維的水墨山水,直至宋元以下的文人畫,也表示一種極高的意境,是世界所沒有的。唐代的壁畫,和西方的壁畫表現出不同的風格。建築方面,中國的建築有飛簷、飛角、亭子、牌坊、迴廊,雖然很多受了印度影響,但已成為中國文化遺產的一部分。至於雕刻塑像,除了佛像外,好的比較少。

由文學看,西方的文學最早是史詩和悲劇、喜劇。中國最早的文學,就是詩歌、散文。戲曲是宋元以後才有,小說,除了紅樓夢、水等外,好的好像不及西方那麼多。所以要了解中國的文學,應該多從中國的詩歌、散文入手。中國廣義的散文中,可以包括經史子的文章。中國的史家和哲學家,大都是同時是文學家,和西方的史家、哲學家不同。西方史家只著重紀事,哲學家只著重說理,而不能著重文學。所以使到中國廣義的散文,包括了中國詩歌以外的一切文章全體,使到中國的散文內容極其豐富。

中國文學藝術中,所表現的主要精神,我們可以藉《禮記經解》的話來說:

「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潔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孔子說:進入一個國家,就可以知道這國家的教化。這國家的人溫柔而樸實忠厚,就是《詩》的教化。開明而博通古今,就是《書》的教化。心胸廣闊而和善,就是《樂》的教化。清靜而能細致入微,就是《易》的教化。謙恭而莊重尊敬,就是《禮》的教化。善於辭令和議論,就是《春秋》的教化。)

所以中國的禮樂精神,可以說是「溫柔敦厚」和「廣博易良」。

中國的藝術文學,大體上看,都不著重表現緊張激盪,或過於刺激的情感。也不著重表現強烈鼓動的生命力,或者往向上超越企慕的理想。而比較著重表現一種寬舒廣博的氣度,溫厚和平的性情,飄逸灑落的胸襟,含蓄淡遠的意境。所以中國的書畫,都以神品逸品為最高。宋元的文人畫,要在虛白之中,表現出靈氣的往來。

中國的建築,古代有千門萬戶的闊大宮殿,而缺乏西方式高聳雲霄的教堂。中國祭天的天壇,也是橫臥地上。建築中的飛簷、飛角、亭子、牌坊、迴廊,都能夠表示一種飄逸、疏朗、寬舒的意味。中國音樂中的七弦琴、洞簫,也以淡幽和的聲音見長。

在中國從前的文學中,文貴淵雅,詩貴溫厚,詞貴婉約,即使豪放雄的詩歌,亦要去掉劍拔弩張的氣勢。中國文學中,無論言志載道,都要能陶養人的善良性情。中國過去的文學藝術,現在人雖然漸漸不能欣賞,而且有許多不免太帶有山林氣,廟堂氣,也不是完全適合於今日。但是這始終是人類文化中,最寶貴的成就之

而且世界人類如果真要陶養出和平之氣,消除暴戾之氣,始終會有一日發現中國文學藝術這一方面的無上價值。

前往現代人文文庫:

http://www.hksh.site/modernhumanities.html

前往人文臉書好、分享或評論:

https://www.facebook.com/modernhumani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