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文文庫】

中國的倫理道德精神

方世豪(香港人文學會會長、新亞研究所哲學組博士)

內文摘錄:由中國先哲著重人禽之辨,著重對於人和禽獸不同的人性自覺,由此而建立人倫、人文世界。所以中國的道德倫理,首先著重家庭的倫理。相傳帝舜任用契為司徒,教人民人倫。首先就是父子有親,長幼有序。由孔門弟子開始,就是以孝為仁之本。原來人對人的情感,應當從最親近的人開始。中國儒家特別著重孝,以孝作為人和禽獸不同的所在。

IMG_20230129_091950

正文:

由中國先哲著重人禽之辨,著重對於人和禽獸不同的人性自覺,由此而建立人倫、人文世界。所以中國的道德倫理,首先著重家庭的倫理。相傳帝舜任用契為司徒,教人民人倫。首先就是父子有親,長幼有序。由孔門弟子開始,就是以孝為仁之本。原來人對人的情感,應當從最親近的人開始。中國儒家特別著重孝,以孝作為人和禽獸不同的所在。禽獸能夠愛子女,但兄弟常常相親,更加很罕有能夠孝的。人的孝,表示人的生命精神能夠返本,會顧念所出生的根本。由孝順父母,到父母的父母,再到祖宗,於是人的生命精神,可以上通百,好像融攝無數的父母祖宗而為一。由孝而尊敬兄長,以及一切同族的長兄,融攝凝聚一個宗族中一切兄弟以為

孝的擴充,是孝整個民族,忠於民族的歷史和文化。的擴充,就是四海之內的人都是兄弟。所以孝慈之道的擴充,可以維繫民族生命的永久。友愛之道的擴充,可以橫面啟發民胞物與、天下一家的意識。中國先哲所謂人的最高表現,從橫面看,是極致於民胞物與的精神。從縱面看,是慎終追遠,向上承祖宗的心和往聖的意志。向下,則要求啟迪後人,希望萬世太平。由此而言,這種仁心的最高表現,開始萌芽的地方,就在家家戶戶所有的孝。所以說,孝為仁之本。

仁是最難的,但孝則極容易。人可以從最容易的地方先培養,工夫可以由易到難。以後的難,就可以不再困難。這就是中國先哲講倫理道德時,之所以首先著重家庭的孝的原因。封建宗法制度,雖然在秦以後已經衰亡,但孝的倫常,至今不變。這都是由於中國先哲,能夠洞見至仁大德的本源,就是最平凡的孝

中國古代所謂五倫,除了父子、兄弟之倫外,還有夫婦、君臣、朋友三倫。夫婦之倫的重要,在中國先哲,並不是專門從兒女之情上說夫婦之倫的重要,而是因為夫婦可以合二姓之好,通過夫婦倫,人的情誼就可以超越我所來自的家庭,而貫通到另外一個家庭。所以由夫婦倫,就有家與家連接,成為組織社會的一個媒介。夫婦倫著重講愛,但更著重講敬。敬就是承認對方的獨立人格。夫婦之間,有愛而且有敬,各有份位,不會混亂,這就是夫婦有別。所以男女夫婦的關係不會混亂,而有別於禽獸。所以中國先哲說,「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中庸》)

至於君臣之倫,是由人在政治中的關係來說。在現代中國,君臣的名稱已經廢除,但義理並未完全廢除。但是說來就有一番曲折,暫時不說。

朋友

中國五倫中最後倫是朋友。朋友倫,一方面說也是最重要的。父子倫、兄弟倫,是出生時就有的,是出於天的。但夫婦倫,一半是根據自然的男女情慾,一半根據自覺的愛敬。所以是一半天,一半人。而君臣倫、朋友倫,是純粹由人的自覺選擇而形成。但人不參加政治系統,人就可以和他人沒有確定的君臣關係。朋友倫是人在社會中,和人接觸時,不可以避免的倫。所有同事、同業、同志、同道,都是朋友。中國古代所謂朋友一倫中,也包括師生、朋友的關係。著重以道義事業互相勉勵。

人對家庭的愛,常常不免夾雜有私心。君臣關係就常常夾雜有利害衝突。但真正朋友的關係,就可以是一種純粹精神上、人格上,超乎一切私心和利害關係。師生在朋友一倫中,更是到朋友一倫中,成為學術文化傳承延續所依據的倫。

中國古人對朋友之道,著重彼此互信,朋友之間,互相以善良規勸,彼此可以和不同。朋友之道,著重在互相尊敬大家的不同。所以朋友的切磋,可以培養人寬容異己的精神。朋友的範圍越大越好,鄉的善人,友鄉的善士。天下的善人,友天下的善士。朋友師生倫的擴大,人更可以上友千古,神交古人。不只聖人是百之師,在人類歷史文化世界中,一切我所欣賞、讚美、佩服、崇敬、愛戴的人物,都可以在我們發思古之幽情時,成為我們的師友。

我們的師友範圍,可以橫面擴充至到天下的善士,縱面擴充至到古今的聖賢。然後人的精神,就能夠越來越博大敦厚,然後各地的學術文化,就能夠交流互相貫通,越來越充實。過去的學術文化,能夠不斷獲得新生命的滲入,每日更新它的光輝。

友道是學術文化的自由精神

中國的朋友之道,主張「和不同」,由此而有中國學術文化中的自由精神,和崇尚人類和平的精神。在中國歷史中,大家都知道,沒有西方的所謂宗教戰爭。雖然佛教曾經有三武滅佛,康熙曾經一度禁止基督教,但是這些都有其他原因,而不是由於中國文化缺乏宗教的寬容。在中國社會中,一直有各種宗教並行而不悖的傳教風氣。所以中國文化中,五教同源的講法特別多。

中國學術在春秋戰國時,原本是百家爭鳴。只有秦始皇曾經焚書坑儒。漢朝興起,漢初仍然是儒道法和陰陽家的講法一同興起的。漢武帝罷黜百家,只是不把百家加入官學,沒有禁止民間百家學術的流行。魏晉以後,佛學東來,中國人立刻爭相學習。唐代時,和世界交通更流通,佛教、耶教、回教、波斯教,都來到中國。雖然韓愈曾經佛,宋明儒也要佛,復興儒學。但是韓愈和宋明儒,都常常和佛教徒相往還,常常出入於儒道佛教之中。至於清代的文字獄,就是滿清人催殘漢族人民族意識的事情,又當別論。

儒家成為中國學術文化的主流,是由於儒家義理本來就比其他家更加全備,而不是由於儒家借助政治力量,用來箝制其他家學術自由發展。而且儒家本來是相信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悖。孟子反對其他家,只是反對他們執廢百。荀子反對其他家,只是因為其他家有所見,而又有所遮蔽。儒家的精神著重會通之道,所以要在殊途中見到同歸,要在百慮中見到一致,在不同中見到相通。

中國道家就更著重思想的自由,中國沒有宗教戰爭,沒有異端裁判所,中國人富於寬容偉大的精神,箝制學術文化的自由發展,正是由於儒家和道家的這種精神所陶養

前往現代人文文庫:

http://www.hksh.site/modernhumanities.html

前往人文臉書好、分享或評論:

https://www.facebook.com/modernhumani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