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文文庫】

德性倫理學淺介(二)

曾瑞明(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前兼任講師、香港大學哲學系博士)

曾瑞明-德性倫理學淺介2

提要:

本文是「德性倫理學淺介」系列文章之二。作者在本文中,首先說明了德性倫理學與義務論和效益主義的不同之處,然後,說明德性倫理學本身的一些哲學困難。

 

內文摘錄:

德性倫理學面對獨有的問題。義務論者關注行為的對錯,效益主義關注行動的結果或效益。但德性倫理學則關注一個有德性的人是否會快樂,或者會否幸福。它的視野較闊,考察時間維度較長,會關注一個人的整個人生。德性倫理學會問,什麼是人的最好生活?古希臘的觀念‘eudaimonism’,就是這個意思。只有理性的人才有美好人生,何謂美好人生也不是主觀的。

然而,這樣也會帶來一連串的哲學困難,第一個問題是我們如何定義快樂和美好人生。若果我們把人生分割成很多「一分鐘」,若每分鐘都十分開心,我們是否就有美好人生?但若果那些開心是很瑣碎的,甚至是由快樂機器(happiness machine)製造出來的,這樣也一樣有價值嗎?還是,即使不是每分鐘都開心,但整體評鑑卻可以是好的,並且這才是德性倫理學鼓勵的?但如何作整體評鑑是十分困難的。我怎樣才能獲得美好人生呢?我要做什麼?這都是德性倫理學會面對的問題。

幸福德性倫理學(Eudaimonistic Virtue Ethics)認為幸福的人生是根據德性生活的人生,希哲亞里士多德就是持這種看法的。他們會認為德性是人需要活得好所需要的。但問題是,德性是活得好的必要條件還是充份條件?若是必要條件,就似乎要同意我們的幸福仍受運命(luck)所影響。若是充份條件,則似乎要解釋為何在極窮困,極艱苦的情況下,接有德性的人為何仍是幸福的。這就好像我們要解釋「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哪種樂是什麼意思,是怎樣的快樂?

 

 

正文:

德性倫理學面對獨有的問題。義務論者關注行為的對錯,效益主義關注行動的結果或效益。但德性倫理學則關注一個有德性的人是否會快樂,或者會否幸福。它的視野較闊,考察時間維度較長,會關注一個人的整個人生。德性倫理學會問,什麼是人的最好生活?古希臘的觀念‘eudaimonism’,就是這個意思。只有理性的人才有美好人生,何謂美好人生也不是主觀的。

然而,這樣也會帶來一連串的哲學困難,第一個問題是我們如何定義快樂和美好人生。若果我們把人生分割成很多「一分鐘」,若每分鐘都十分開心,我們是否就有美好人生?但若果那些開心是很瑣碎的,甚至是由快樂機器(happiness machine)製造出來的,這樣也一樣有價值嗎?還是,即使不是每分鐘都開心,但整體評鑑卻可以是好的,並且這才是德性倫理學鼓勵的?但如何作整體評鑑是十分困難的。我怎樣才能獲得美好人生呢?我要做什麼?這都是德性倫理學會面對的問題。

我們都知道人生有很多不能控制的情況,德性倫理學者也不能靠其理論改變這現實。不過,他們會認為我們應對這些不能控制情況的態度和方法卻是我們可以控制的。這跟孟子有「求在我者」和「求在外者」區分相似。

但這與德性有什麼關係呢?幸福德性倫理學(Eudaimonistic Virtue Ethics)認為幸福的人生是根據德性生活的人生,希哲亞里士多德就是持這種看法的。他們會認為德性是人需要活得好所需要的。但問題是,德性是活得好的必要條件還是充份條件?若是必要條件,就似乎要同意我們的幸福仍受運命(luck)所影響。若是充份條件,則似乎要解釋為何在極窮困,極艱苦的情況下,接有德性的人為何仍是幸福的。這就好像我們要解釋「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哪種樂是什麼意思,是怎樣的快樂?

另一個問題是,若因為自己的幸福才獲取德性,這豈非是自利行為?幸福德性倫理學者會辯說雖然是為了自己幸福來追求德性,但追求德性卻不會因此而損害他人。相反,他擁有的德性都是為他人好的,比如仁愛、慷慨等,都是對他人好的。

若德性是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那麼無私的聖人的仁慈豈非不是真的德性?我們會認為那也是德性,若是如此,德性就不一定跟幸福有關了。

另一個問題是德性的獲取是不是都可由主體控制。有些人的性格天生仁慈,有些天生暴躁,這都不是個人選擇。若說後天訓練,則要有一套理論和方法去解說德性獲取是如何可能,如何操作。這都不是容易的問題,也令我們明白德性倫理學不是解決義務論和效益主義問題的靈丹妙藥。

 

前往本文連結

 http://www.hksh.site/modernhumanities.html

 

前往人文臉書讚好、分享或評論:

  https://www.facebook.com/modernhumani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