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文文庫】

中國古代宗教精神的特質:祖考配享於

方世豪(香港人文學會會長、新亞研究所哲學組博士)

P_20221231_172506

內文摘錄:中國文化的意識是出自人崇敬先祖。以祖考配享天,是人自己把人登上到天,是中國天人合德思想的遠源。因為人神距離少,所以在中國古代宗教思想中,對神意和人意的看法,亦常常視為不相違反。

中國古代宗教精神的特質:祖考配享於神

由民族的宗教思想,最能夠知道民族文化精神的內容。所以我們想知道中國古代文化的面目,就不可以不論述到中國宗教思想的特質,和中國宗教思想和希臘及其他民族的不同。如果由中國古代神話傳說和記載來看,中國的宗教思想有三個特質。

第一,是人神距離少。

中國的神話,有盤古開天闢地的神話。三國時傳說:「天地渾沌,盤古生其中,一日九變,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亦長一丈,如此萬八千年,然後天地開闢。」(東吳韋昭《洞記》)南北朝時傳說:「昔盤古氏之死也,頭為四,目為日月,脂膏為江海,毛髮為草木。秦漢間俗說盤古氏頭為東嶽,腹為中嶽,左臂為南,右臂為北嶽,足為西嶽。先儒說:盤古氏為江河,氣為風,聲為雷,目為電。古說:盤古氏喜為晴,怒為陰。」(《述異記》)所以盤古好像是個人,這神話所表示的,是人與天地並生,與天地同樣大。而盤古作為神,這個神不是創造天地,而是在天地之中,站立在地上。所以這個神的超越性不顯,而不是好像希臘的神,獨居在奧林匹斯山上,或耶和華高居在天上。盤古好像個人,說盤古死後而有山河日月,正表示我們所見的自然,都是人的化身。而盤古作為神,盤古死後而有山河日月,則證明自然成立後,即是神的死,自然即是神的顯示。所以盤古的神話,可顯示為人的尊嚴,也證明神的內在。而二者都根據神人距離不大的意識而生出。

因為人與神的距離不大,所以如果神是善的,而人也未必是惡的。神是偉大的,而人未必就是渺小。所以中國人性中沒有惡魔觀念,沒有原始罪惡的說法。中國孔孟以前,雖然有「天生民有欲,無主乃亂」《尚書仲虺之誥》的說法。也有「節性」(尚書詔告)的說法,未曾確立人性的事。但說「欲」是「惡」的思想則沒有。所以人性不必和天命相反。到孔孟說出性善的說法,人性之善也就和天命之善貫通起來。

中國古代宗教特點,第二:祖考配享於神。即祖先應受到神一樣的祭祀。

由中國古代的神和人距離不大,所以中國古代宗教思想,有一個特殊的地方,就是以祖考配享上帝或天。即祖先也應有上帝或天的祭祀。商朝的甲骨文中,有很多占卜和祈求的文字,很多是問祖宗的。以祖考配享天和上帝,最遲也由周代開始。例如:《詩經》有文王配享上帝之德的說法。《詩經文王》「文王在上,於昭天。周雖舊,其命維新。有周不顯,帝命不時。文王降,在帝左右。」(文王高居上位,功德昭著天。周雖是諸侯舊,但它接受天命才剛開始。周朝的德業很顯著,上帝的授命很及時。文王去世後在上帝左右升降。)孝經聖治》:「曾子曰:敢問聖人之德,無以加於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莫大於嚴父。嚴父莫大於配天,則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也說到嚴父配天后稷配天,文王配上帝。《易經豫卦象傳》:「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也提到祖先之德可配上帝,都足以證明。清朝經學家惠棟的《明堂大道錄》關於四大祭都可以配天的說法,可以參考。

希臘神話,雖然有神和人戀愛的事情,但也缺乏人和天帝(例如朱比特)配享,人在其天帝左右的思想。西方基督教認為,人信上帝可以蒙受恩賜,而進入天國。但是進入天國並非說人可以配享上帝。人和上帝地位依然懸殊。路加福音20:42耶穌對他們說:「人們怎麼說基督是大衛的後裔呢?《詩篇》上大衛自己說:「主對我主說:『你坐在我的右邊,等我使你的仇敵作你的腳凳。』」大衛的詩歌,預言耶穌說:坐在上帝左右。耶穌看來可以配享上帝。後來在基督教義中,有上帝、聖子、聖靈,三位一體的說法,則禮敬上帝和禮敬耶穌是同一件事。但這說法仍然和中國的祖考配天不同,中國文化的意識是出自人崇敬先祖。以祖考配享天,是人自己把人登上到天,是中國天人合德思想的遠源。因為人神距離少,所以在中國古代宗教思想中,對神意和人意的看法,亦常常視為不相違反。

中國古人固然相信占卜所展示的吉凶,但未有認為神意或天命,是人力不可以改變的。但在古希臘,神廟中所展示的神,都不可以改變。猶太教中耶和華的命令也是不可人力改變的。但在中國古代,則常常有「天命常」(天命不是常常固定不變的)「命於常」(天命不是不變的)維天之命,於穆不已(天命莊嚴不止的運行)的說法。「天命常」是說人的修養德行可以改變天命。所以占卜所展示的吉凶,可以由人力所轉移。於是人自然應該注重自求多福,以求人力修德。所以《尚書洪範》中論卜,也不是說完全相信卜的指示。人有懷疑,要一方面徵詢神意,一方面徵詢人意。在占卜的龜甲卜筮以外,也需要看自己的官員和人民是不是會跟從。《洪範》:「稽疑立時人作卜,三人占,則從二人之言。汝則有謀及乃心,謀及卿士,謀及庶人,謀及卜汝則從龜從,筮從,卿士從,庶民從,是謂大同。」《易經》爻辭所展示的,純粹是變通的道理。人如果能夠善於變通,則凶卦都會變成吉卦。否、坎、屯、的卦,也會變為吉卦。凶,都可以由變化而成為吉。西方的心理學家容格,為衛禮賢翻譯的《易經》寫序,也說易經的卜,不是定命論,和西方的思想不同。

西方古代人,都認為神意是固定的,不可以人力取勝,人必須先知道神意,所以很重視專門事神的人,或測知神意的人。如:先知、巫師等。所以希臘特別著重預言家,猶太教、回教,特別著重先知、僧侶。而容易成為一個特殊人物或特殊階級。但在中國,神意是人力可以轉變的,人修養德行,而自求多福,神是會幫助人的。神意可以由人轉移,所以專門負責祭神,和測知神意的巫師,重要性亦自然減少,不容易成為一個特殊階級。宗教也不容易有超越而獨立的文化地位。

前往現代人文文庫:

http://www.hksh.site/modernhumanities.html

前往人文臉書好、分享或評論:

https://www.facebook.com/modernhumani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