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文文庫】

愛情哲學︰由艾倫•迪波頓的《論愛》(On Love)說起(下)

曾瑞明(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前兼任講師、香港大學哲學博士)

 

曾瑞明-愛情哲學3

提要:

本文以夾敘夾議的方式,闡發當代英國哲學作家艾倫迪波頓(Alain de Botton)的愛情哲學。

內文摘錄:

戀愛令人神迷其中,失戀則更是令人痛不欲生。《論愛》一書的敘事者的女友克蘿伊出軌了。小說其中一句對白,相信有失戀經驗的人應該感到最致命,最有共鳴,那就是︰「你對我太好了,我配不上你。」
愛情似乎與道德無關,一旦與義務(配不上你,不值得你愛),或者跟善掛勾(你太好,我不好,不對等關係),就意味愛情關係終結了。在愛中的人,那管配與不配,那管關係是否能帶來什麼善,只管愛就好了。
愛情哲學要問的是,與道德和善無關的愛情,真的對我們好嗎?

 

正文:

戀愛令人神迷其中,失戀則更是令人痛不欲生。《論愛》一書的敘事者的女友克蘿伊出軌了。小說其中一句對白,相信有失戀經驗的人應該感到最致命,最有共鳴,那就是︰「你對我太好了,我配不上你。」

 

愛情似乎與道德無關,一旦與義務(配不上你,不值得你愛),或者跟善掛勾(你太好,我不好,不對等關係),就意味愛情關係終結了。在愛中的人,那管配與不配,那管關係是否能帶來什麼善,只管愛就好了。

 

愛情哲學要問的是,與道德和善無關的愛情,真的對我們好嗎?

 

愛令我們瘋狂,我們不能好好地認識世界,跟真對立。愛讓我們漠視道德,跟善對立。愛中的人,又妒忌,又自甘低下,也不美。愛情也不保證我們有幸福的人生,法國作家福樓拜筆下的包法利夫人(Madame Bovary)就是一個好例子。「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不少結局都是黯然銷魂而已。世界崩坍,觸景傷情,要每天療傷?何苦?

 

愛情對美好人生(good life)有什麼幫助?這是必須回答的問題。

 

若我們讀亞里士多德的《尼各馬科倫理學》(The Nicomachean Ethics),一部探討何謂美好人生的經典著作,對愛情可說是沒有著墨。對於斯多葛主義 (Stoicism)來說,我們更不應有太多欲望,無求無欲最好。失戀的人往往都是學習將欲望降至零,對失去了的所愛不再想,不再理,慢慢才能復原,重過新生活。以後也不要再愛了。但對於現代人來說,愛情則是美好人生必要的經驗,未經驗愛情,會被嘲笑,好像是一個遺憾。一試,可以再試。結了婚,還是想再試愛情(這當然是婚姻跟愛情是否吻合的經典問題了)。這有什麼哲學理由在其中呢?是因為現代人充滿孤獨感,要用愛情來克服嗎?

 

人文心理學家弗羅姆(Erich Fromm)在1956年出版的《愛的藝術》(The Art of Loving),承繼了他早前的作品《逃避自由》(Escape from Freedom)和《為自己的人》(Man for Himself),都是關注一個議題︰在工業社會,聯繫人與人之間的紐帶分開了,充滿孤獨感,焦慮不安,往往靠酒精、藥物、性來逃避。在社會卻又不免從眾,失去了自己的特徵。所謂愛,可能只是為了殺死孤獨感。

 

我們或者會期待在愛中能學習一些什麼,而不只是一場虛無。迪波頓在《論愛》最後一章以「愛的課堂」(love lessons)來作結。他說我們必須假定有些東西能在愛中學習。我們能更有智慧地去愛嗎?有一些愛是成熟的,有些是不成熟的嗎?我們是否可以對愛這活動作評價,就像我們對一個人的球技或者語言能力作評價?愛可以學習嗎?我們可以避免包法利夫人的悲劇嗎?還是,包法利才是愛情的真正勇士?

 

敘事者又遇到另一位女子,她接受了他的邀請,會約會了。他知道自己又再墮入戀愛。這故事是現代人的輪迴歷劫,還是精彩人生?

 

前往人文臉書讚好、分享或評論:

  https://www.facebook.com/modernhumani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