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憂雅廢託冥沉──由人格精神到學詩入門

方世豪(香港人文學會會長、新亞研究所哲學組博士)

 

內容提要:本文會介紹中國傳統詩人的人格精神,和作詩的基本知識,就是《學詩四講》一文。簡明扼要指出學詩的要點、方法、次第,最重要是指出一條大道,令我們不致因貪新貪巧而走歪路。然後就是選出各大詩人作品,讀大詩人的作品就是學作詩的康莊大道了。

早憂雅廢託冥沉

──由《學詩四講》到中國詩人的人格精神

我在大專學詩時的老師,是著名詩人兼史學家吳天任先生,《學詩四講》是老師授課用的筆記。手中拿著老師的筆記,看著老師硬筆書法的字跡,回首往事,差不多四十年前事。

吳天任老師是現代著名詩人,但他寫的詩是舊詩,不是新文化運動時興起的新詩。一個寫舊詩的詩人,在現代社會似乎是不合時宜。但原來他的生命中,流動著的正是中國文化數千年來的常道。

一九八五年,第一次上老師的課,當時老師已是古稀之年,我則是二十出頭的小子。因仰慕中國文化,報讀中文系,盼望已久,終於有機會修讀詩選的課,學習中國文學中最有代表性的文學體裁了。初見老師,一頭白髮,步履緩慢,神態安祥,慢慢步進課室,聲調平和,開始為我們講詩選的課。啊!我終於見識到了,原來中國傳統的詩人是這樣的,溫文儒雅,有文化修養,有書卷氣,令人感覺很安詳平和。

老師的授課也是令人印象難忘的,因為我從沒有想像過會真的有這種課。老師的課一半是講授,一半是堂上試作。講授內容包括作詩的基本知識,就是《學詩四講》一文。簡明扼要指出學詩的要點、方法、次第,最重要是指出一條大道,令我們不致因貪新貪巧而走歪路。然後就是選出各大詩人作品講解,讀大詩人的作品就是學作詩的康莊大道了。

另一半的課是在堂上試作。老師一上課就出題,同學在堂上即席創作,下課時交出習作,老師於下一次課堂上派回已批改的習作,還會就個別同學加以講解指導。又叫同學互相交換觀摩,交流心得,增長見識。學期考試也是命題作詩,在考試時間完結,交出試卷。

這種即作即交的作詩訓練,彷彿回到古代的科舉考試,又好像自己真的是詩人那樣可即場作詩。我覺得十分好玩。我總是用盡時間,盡量多寫幾首詩,希望可得到老師的批改。這種學作詩的訓練,令我印象很深刻,也令我真的學懂了作詩。我後來才發現,原來專上學院中文系的學生不是都懂得作詩的,有很多連平仄也不能分辨。原來大學的主流訓練,不是要我們學懂作詩,而是學懂寫論文,分析一篇文學作品,寫的是論說文,不是寫文學作品。老師在《嚶求集序》中

「大專教育,雖有中國文學之科,而多於所謂專題論文,左右搜輯,抄成篇,人云亦云,矜為創獲或故取無關宏旨之論題,演為專書,連篇累牘,自詡奧博,皆拾他人之牙慧,無自我之面目,非如昔之考據諸儒,自有斷制者也。於抒情達意之詞章寫作,學校既鮮所授,學者自無所知,故有能輯製煌煌巨著之中國文學史,某代詩詞論等類,而問其焉哉乎也,平仄對偶之基本認識,與其分別用法,不特茫然莫知所對,偶爾效顰,動成笑柄。即為普通函文字,亦多不通,別字連篇,不揣其本而欲齊其末,徒騖高遠,安有是處,是可為深者矣!」

我知道我能夠跟老師學作詩,已經是一個很寶貴的緣份。在現代社會,不看重傳統文化的風氣下,能繼承了作詩傳統,已經是很難得的機遇了。儘管我作不出甚麼好詩,但學懂了,總算可以找到認識傳統文化的門口。如有機會,當然更要把這個已經式微的傳統文化再加以發揚,讓中國人還能繼承傳統文化,讓文化不致失傳,所以這次有《學詩四講》的介紹。

精華摘錄:

以上為第一部份,欲閱讀全文,請訂閱人文學會Patreon。連結為:

https://www.patreon.com/hksh

前往人文臉書好、分享或評論:

https://www.facebook.com/modernhumani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