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文文庫】

中國文化著重文化統

方世豪(香港人文學會會長、新亞研究所哲學組博士)

內文摘錄:西方學術文化著重分門別類,主義和派別很多,都是西方人分析概念精神的表現。這個分類的精神,在社會層面,表現為階級的分立,職業的對峙。在文化層面,就表現成為各種類別的文化領域,主義和派別。但在中國,社會階級的分類不明顯,而學術文化也著重統,而忽略分門別類的分別。中國學術文化精神,著重各類學術文化的融,和以具體的人物或人格,成就民族文化的延續為目標。

 

西方學術文化著重分門別類,主義和派別很多,都是西方人分析概念精神的表現。這個分類的精神,在社會層面,表現為階級的分立,職業的對峙。在文化層面,就表現成為各種類別的文化領域,主義和派別。但在中國,社會階級的分類不明顯,而學術文化也著重統,而忽略分門別類的分別。中國學術文化精神,著重各類學術文化的融,和以具體的人物或人格,成就民族文化的延續為目標。例如:我們現在所說文化中,有宗教、藝術、哲學、科學、政治、經濟、文學。這些各種劃分的文化領域,就是由西方文化輸入,後來成為中國人的明確意識。而每種文化領域之中,有各種主義。科學之中,有各種門類,這些也是中國過去所缺乏的。

 

    中國過去學術和書籍,並非沒有分類。劉向、劉歆的《七略》,歷代的《藝文志》、《經籍志》,都有對一切文化學術書籍分類。史書的《志》,多數記載分門別類的文化活動。例如:禮、樂、食貨、官制、選舉等。即是記載社會道德、音樂、經濟、政治的活動。但中國的歷史書,始終是先帝王的世系的記載,記載一代的大事。然後有列傳,敘述活動、人物。這就表示一種以具體人物、人格為先,較抽象的分門別類文化活動為後的精神。

 

    一種門類的文化活動,是由不同的個體人物所參加。我們固然可以用一種門類的文化活動,作為連繫統攝各個體人物精神,成為一個抽象普遍精神。但每一個具體人物,原則上可參加多種文化活動,而具體的人物,又成為各種門類文化活動的統攝者、貫通者。這亦即是說,人可以視為具體的普遍者。而偉大人物可以成為整個民族文化精神的代表。

 

    中國著重個人人格,和西方尊重個人體性、自由意志,又不同。因為中國文化會視偉大人物人格,是整個民族文化精神的代表。中國文化精神因為著重具體而普遍,常常以人物人格的概念為第一。所以中國人也不重視分辨各種門類的學術文化的價值意義,而著重在不同的學術文化活動中,見到同一之道的表現。

 

    「知言」就是要「知人」。人可以由學術文化的升降,見到世間治亂的變化消長,民族的盛衰。所以在中國的學術中,書籍的分類,都不著重由所討論對象的不同,而作出區分。而著重以著述的整體的體裁,而作出區分。

 

    《七略》是中國最早的圖書目錄分類著作。西漢劉歆編輯宮廷藏書,分成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術數略和方技略七類。故稱《七略》。班固《漢書藝文志》定劉歆《七略》而成六略。有《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術數略》、《方技略》。到《隋書·經籍志》則把經籍分為經、史、子、集四部,直到清代編《四庫全書》仍沿用四部分類。其中的劉歆的《六藝略》,以為學術分類是由中國民族學術的來源而命名。劉歆、班固的《諸子略》,就認為諸子是六經的支流,而能自成一家之言,由此而命名,都是著重來源統後來由《七略》變為四部,一切個人的說理著作,無論是《諸子略》中討論人生政治的,《兵書略》中討論兵法,《方技略》中討論技藝,《術數略》中討論術數,都列入子部。

 

    清代章實齋 (章學誠) 的《文史通義》,說六經皆史,歷史就是經典支流,是自覺用來記載人類社會文化全面發展,以整體文化發展為目的,故著重文化統。經史子集的集,就是子之支流,就是《七略》中的《詩賦略》的擴大,表現個人的一切思想、情感、經歷的文字的總集。《七略》的區分,可以說是比較著重書籍的內容。到四部的區分,就著作表現中國民族之道的本源,即經部。或者表現個人所知道的義理,即子部。或者敘述全面的社會文化的發展,即史部。或表現個人的精神,即集部。由此而區分為經史子集四部。《七略》變為四部,就是由注重分門別類的學術精神,到更加注重貫通綜合的學術精神的證明。

 

    四部之中,經史地位比子集高。秦漢以後,大學者都致力於研究經史,因為民族集體的文化生命,高於個人的文化生命,是學術文化的統所在。所以中國古代的目錄學,和西方的目錄學不同。西方的目錄學,只需要就書的內容,分為各種類別,已經足夠。但是中國的目錄學,必須有章實齋所說的「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工夫。「辨章學術考鏡源流」是章實齋對傳統目錄學的評價,意思是對歷代學術進行考辨,對源頭進行考察甄別。現本詞泛指對事物的源頭與發展過程進行仔細考證的過程或宗旨。「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工夫,之所以屬於目錄學,是因為一個著作的內容,常常是多方面的綜合,內容不作出考察甄別,就不知道價值所在。考察源流,就是因為個人的學術,必須隸屬於民族學術文化生命,才見到精神所在,價值所在。

 

前往人文臉書好、分享或評論:

https://www.facebook.com/modernhumani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