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文學會網頁 http://hksh.site

思方教室文字外篇(1)

白馬非馬?——以語理分析揭穿公孫龍的詭辯

劉桂標(香港人文學會理事長、中大哲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通訊方法: https://www.facebook.com/kwaipiu (臉書)、 kwaipiul@gmail.com (電郵)

  語理分析是訓練人們使用語詞和語句清晰準確的一門學科,它是思考方法的一個重要部門,也可說是其基礎。我們通常都以語言文字來表達思考,故此,如果用語不清不楚,就難以建立嚴格的思考,並導致人與人之間的許多誤解。
  我們可用以下一例說明語理分析的價值。在中國先秦時代,有位著名的辯論高手公孫龍,他以「白馬非馬」說名聞天下。一般人都會說「白馬是馬」,但他卻獨排眾議,主張「白馬非(不是)馬」,並以為前說是錯誤的。
  他的主要理據是:當我們說「馬」時,什麼顏色的馬,如白馬、黃馬、黑馬等,都包含在內;然而,當我們說「白馬」時,卻只能包含白馬而不能包含其他顏色的馬。因此,他便主張與眾不同的「白馬非馬」說。在當時,他的辯論可說打遍天下無敵手,沒有人可以將他的觀點駁倒。
  然而,今天稍有思考方法訓練的人,略懂語理分析,就不難將他駁倒。
  在日常語言中,「是」主要有二義:
  1.包含於或即隸屬的意義——「是」用來指一語詞所指的事物包含在一類事物中,例如月亮是衛星、麵包是食物等。
  2.等同的意義——表示兩語詞所指的事物等同,例如東京是日本的首都,三角形是有三條邊的平面圖形等。
  據此,與「是」相反的「非」或「不是」,也主要有二義——不包含及不等同的意義。
  上述二義中,第一義而非第二義是一般人較多時候使用的,因為一語詞所指的事物往往與別的語詞所指的不相同。然而,當公孫龍說「白馬非馬」時,他卻使用第二義。故此,他說「白馬非馬」,是說「白馬」指的事物(白色的馬)不等同「馬」指的事物(所有顏色的馬)。至於他否定別人說「白馬是馬」,這明顯是詭辯,因為這是一般人更常使用的「是」的意義,是指「白馬」包含於「馬」中,這只是與公孫龍自己使用「是」的意義不同,而不是這樣使用「是」是錯誤的。
  善於運用語理分析來思考,公孫龍「白馬非馬」這一類詭辯,就立即無所遁形。很利害吧?

案:筆者寫思方教室文字外篇,是人文網台主講「思考方法教室」節目的延伸,主要是舉一些具體的事例,令聽眾更明白節目內容,或者補充一些節目未及之義。
「思考方法教室」節目網址:
http://hksh.site/onlineRadio/3a-philosophy.html

※前往人文臉書讚好、分享或評論:

https://www.facebook.com/modernhumanities/photos/a.1293256604096656.1073741862.546823142073343/1293256720763311

 

回 現 代 人 文 首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