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文哲學會網頁 http://www.arts.cuhk.edu.hk/~hkshp 第九十二期編輯人語 英冠球兄說一個理想的人格為「拿得起,放得下」。所謂「拿得起」是指能承擔責任, 而責任之中最沉重者為命運,能承擔命運者,為最理想的「拿得起」的人格。《論語.泰伯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 乎。」士是指讀書人,即今所說的知識分子。知識分子不可以沒有寬弘的目光,堅毅的意志 ,因為知識分子要承擔的責任重大而且路途遙遠。以實踐仁作為自己所承擔的責任,不是很 沉重嗎?這責任沒有停止的一天,要做到死才可以停止,不是很遙遠的路途嗎?這就是「拿 得起」的理想人格了,不是很艱辛嗎?所以孔子說自己「五十而知天命」,活了五十年方知 承受天命之艱難,但孔子不以艱難而自怨自艾,「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 我者,其天乎!」(《論語.憲問》)不埋怨上天,不怪罪別人,老老實實地由自己做起,由 下學人事而上達天命,這種知命知天的態度便是「放得下」的態度。因此孔子可以與天相知 了。「子曰: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論語. 憲問》)道之行與不行,一方面是命限問題,一方面是自己的意志願不願行的問題。若能了 解到命運的限制而仍願盡自己的責任承擔起此命運,則便是「拿得起」而又「放得下」的境 界了。「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論語.述而》)「放得下」的快樂相信是這樣的:吃粗糧,喝冷水,曲臂而臥,已經是十 分快樂的了。(方世豪) Copyright (c) Hong Kong Society of Humanistic Philosoph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