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文哲學會網頁 http://www.arts.cuhk.edu.hk/~hkshp 人文論壇 雜感:香港人的四種態度 英冠球 1. 拿得起,放得下   這第一種人生態度其實不用我多費唇舌。拿得起、放得下,即是廣府話所謂「拎得起、 放得低」。本來就是我們廣東人耳熟能詳的「指點語」,乃喻指人之既能積極承擔責任,盡 了責任後亦能坦然面對結果,「成固欣然,敗亦可喜」,即現世之「體育精神」。   常有論者指出,港人之所以能在百多年間奮起不懈,創造了當今香港的國際性經濟地位 ,實有賴於這種既勇猛、亦樂觀的進取精神。這種論調不算錯,只是我們千萬不要「實化」 了這「港人」,以為這「港人」真的有甚麼現成的「本質」;反之,我們倒要提防「變質」 呢!事實上,我們的傳統在改變,是好是壞還在於我們能否汲取前人的經驗。雖然道理看來 像是耳熟能詳,卻未必真的還在我們身上發揮作用。   回溯中國思想,宋朝理學家程明道極能點出這拿得起、放得下的智慧。儒家肯定人有任 何外在遭遇都不足以改變的道德責任,「大行不加,窮居不損」,明道說:「人賢不肖,國 家治亂,不可以言命。」[1]人不應以類似「時勢使然」、「時也運也」之類的話頭以諉過 於命,更不應只把順逆興衰的責任推卸於某人身上。社會不是一個人的社會,我們不是每人 在社會上都有各自的崗位,都要盡各自的本份的嗎?人賢不肖,國家治亂,正是吾人要承擔 責任的地方,故明道直說「不可以言命」,不可以外在的東西為自己開脫。   但明道也提醒我們,只要已經盡了自己的本分以修身立命,則一切偶然的成敗得失畢竟 不足恃不足恨:「人之於患難,只有一箇處置,盡人謀之後,卻須泰然處之。有人遇一事, 則心心念念不肯捨,畢竟何益?若不會處置了放下,便是無義無命也。」[2]如何能有這般 灑脫的心境?正是因為儒者有對天道性命的價值信仰,故而面對現實人生也能翻上一層,從 一種普遍而永恆的觀點以看分殊的世情。「太山為高矣,然太山頂上已不屬太山。雖堯舜之 事,亦只是如太虛中一點浮雲過目。」[3]能從更加廣闊的眼界以觀,則雖堯舜事業亦不過 一點浮雲過太虛。所謂「萬變皆在人,其實無一事」[4]正顯示出明道在面對紛擾的人情世 事有一種一切放下的智慧,明白從宏達的角度看,一切人間事為俱微不足道,這真正是拿得 起(承擔責任)、放得下(樂天知命)的漢子胸襟,聖人氣象。這點亦正正呼應了明道本人 在其「定性書」中「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所顯發出的超越與內在之兩行之理。 2. 拿不起,放得下   真正做到拿得起、放得下並不容易。譬如現時港人一般的氣氛總是抱怨客觀環境太惡劣 ,不是自己不想奮發,只是條件不容許,身不由己也。舉例來說,就如會考成績不理想的學 生,既對於就業前景喪失希望,對於如「毅進計劃」等政府應時推出的課程亦不抱幻想,就 是修讀也只是為免失業而已。在這種大氛圍(失業率高企、民生市道不見起色)之下,人往 往易於變得消極,以至採取一種我所說的「拿不起、放得下」的態度了。   「拿不起、放得下」是一方面對現實環境不存希望,但同時亦能安於現狀的苟安心態。 本來,若真能無自欺於一切放下,這也不失為逍遙自適的境界,能為莊子寓言中曳尾於塗中 自由自在的神龜一般,當然是自喻適志了。這自成一超然的人生境界,有其值得欣賞之處。 然而時人心態未必到此:不是超越了追逐、不強「拿」,而是「拿不起」而已。若是這種情 況則非但絕不逍遙,恐怕更像齊物論中所言「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 歸,可不哀邪!」既不能對應時代的挑戰,精神萎靡不振,沉溺苟安、逃避責任,一味怨懟 「社會」對自己不公平,則易流於被外界所制,陷入破裂與憤激,最後走入我後面所謂「拿 不起,放不下」的死胡同中。 3. 拿得起,放不下   我發覺越來越多港人抱有這種心態。人們似乎失去了(其實說不上失去,因為已不是同 一代人了)過去甘苦與共、同舟共濟的情誼,對前景沒有信心,不再那麼看得開,社會怨氣 一觸即發。雖然工作的幹勁未減,但那惶惶不可終日的鬱抑似是時代的癥結,人們看上去總 似是城府森然、神經兮兮、互相睥睨的。誠然,香港人現今生活於高度的壓力之下,人際關 係疏離,亦難有宣洩渠道、不懂得尋找他人的關懷與幫助,都清晰反映在現時的自殺率上。 難怪電視上的廣告也以「放鬆D啦,香港人!」為噱頭了。 4. 拿不起,放不下   走筆至此,對於「拿不起、放不下」之意實在不欲多作解釋,說之只叫人神傷。   或有謂:既拿不起,又如何有放不放下的問題?現以一禪故事作答,並為本文作結。   一日,一老僧一小僧在途上。路經一溪流,見有一妙齡女子欲橫過溪澗,苦於既無橋樑 ,亦無他人可予協助。老僧於是抱了女子過了溪澗。事後,小僧總覺不妥,便向老僧質疑佛 門弟子不應接近女色。老僧很是驚訝,問:「我早已放下了人家,為什麼你還抱在懷裡?」 ------------------------------------------------------------- 註 釋 [1] 《河南程氏遺書》卷十一 [2] 《河南程氏遺書》卷二上 [3] 《河南程氏遺書》卷三 [4] 《河南程氏遺書》卷六 Copyright (c) Hong Kong Society of Humanistic Philosoph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