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文哲學會網頁 http://www.arts.cuhk.edu.hk/~hkshp 《人文月刊》二○○一年六月第九十期 第九十期編輯人語 恆毓博士在本會舉辦的哲學講座中發表的《心性與人性》一文刊登於本期《人文月刊》 。文中提到中國傳統哲學有兩條不同的基本思路,就是心性論和人性論。作者詳細界別出心 性論和人性論的不同,希望指中國哲學傳統中的兩個基本方向的不同,不致引起論討的混亂 ,疏清哲學研究的方向。他指出人性論與心性論,一是本能與本能的超越,一是形上和形下 等分別。我初聽起來覺得很不清楚,因為我所讀的中國哲學,尤其是儒家的哲學,人性就是 指心性,那可以分開人性論與心性論?後來我才漸明白,恆毓博士所講之人性其實是以人之 動物本能為代表,心性是以一種要求超越的能力為代表。這我明白了。我想牟先生指出的中 國哲學傳統對「人性」的討論有兩個大傳統,就是氣質之性和義理之性。氣質之性是由告子 、荀子、董仲舒、王充、劉邵等形成之傳統,以言人之材質為主,但牟先生以為此非中國哲 學傳統之正統,正統當然是以儒學為主的言義理之性一路,由孔孟中庸易傳到宋明儒學,都 著重言人之心性,以人之心性為人性。人之所以為人,人之最重要的地方,人與動物不同的 地方是人以心為性。此心是道德心,人可以作道德行為是人之所以為人,人之所以和動物不 同的地方。這是以心說性的一路傳統。故牟先生說中國傳統哲學也是兩路,不過所用的概念 不是以心性和人性分,而是以材質和義理分,以道德本心。這是我所學所用的概念,和恆毓 博士的用法不同,因而可能引起理解的差異。因此澄清概念的工作也是十分重要的。(方世豪) Copyright (c) Hong Kong Society of Humanistic Philosoph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