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文哲學會網頁 http://www.arts.cuhk.edu.hk/~hkshp 心靈哲學介紹 方世豪 中國哲學中「心」的概念由來久矣。自上古詩經至現代中國哲學都在不斷討論「心」的 哲學,其所牽涉範圍常常是道德問題,這是中國哲學特色之一。在討論中國哲學「心」的哲 學之前,先看看西方哲學如何討論「心靈哲學」是有需要的。西方哲學明顯沒有中國哲學中 「心」的哲學的內容,不是說西方哲學不處理道德問題,也不是不處理「心靈」的問題,而 是很少以「心」的概念來處理道德問題,故其「心」的內容與中國哲學中的「心」的內容是 有差別的。 西方哲學部門中有一門叫「心靈哲學」的(The philosophy of mind)。它提出的問題是 ,世界事物都有物理的部分,但這眾多的物理部分是如何統合的?例如當我在閱讀時,眼睛 在由左至右看,手指在翻動紙張,大腦在使用能量,血液在輸送氧,肺部在呼吸,神經在細 胞與大腦之間輸送訊息,這一切都是物理的部分,但這一切物理的部分是如何統合而成為一 次「閱讀」的經驗呢?與「我」有何關係呢?「我」是否在物理身體之外呢?身體死亡之後 ,「我」是否仍然存在呢?「心靈」與我的大腦是否是同一樣的東西?「心靈」在哪裡呢? 我是否可以用我的「心靈」與別人的「心靈」溝通?或我們只是在猜想別人的「心靈」是如 何如何呢?現代科技創造人工智能可能嗎? 以上這些問題都是西方哲學中「心靈哲學」會討論到的問題,它們牽涉到生物學、心理 學、社會學、電腦科技等其他領域,但最主要是這些科目如何與我的「心靈」有關係。這些 問題中最基本的一個是,心靈與我們身體的關係是怎樣的? 西方哲學處理這個問題時有兩個方向,一個是偏向肯定身體與行為的物理主義與行為主 義;另一個方向是偏向肯定心靈的理想主義(或觀念論)。當然,還有很多的哲學家是兼論兩 者的二元論者。 先說物理主義,他們肯定只有身體和行為才是最真實的,思想與情感等東西都是由物理 性質的身體所形成,如大腦的電子脈衝,肌肉的化學反應等物理現象會形成我們各種思考和 情感反應。他們提出兩個實例證明此說,一是用電流刺激大腦,對人的性情有所影響,現代 醫學上是有用這個方法來醫治一些情緒低落的病人的。另一個例子是一個大腦嚴重受損的人 ,受損前後是完全兩種模樣的,受損後甚至是否可被稱為「一個人」也有問題。總之,所謂 一個人就是大腦加身體加神經系統。 相信我們都不反對人是有大腦、身體、神經系統的,但除此以外,真是沒有其他成分嗎 ?一名母親抱著她的嬰孩在胸前慢動作左右搖擺,你是否只見到一名中年婦女雙手屈曲緊扣 ,手上放置了一名重十多磅的嬰兒在作四十五度和每秒一下的擺動呢?難道你看不見她的動 作流露出的關懷和愛心?南京大屠殺中,你是否只見到一名軍人拿著重三十磅的大刀在斜向 四十五度的角度,用一百磅力度移向另一名男子的頸部,而跟著該男子的頸部以某時速的速 度滾在一旁,血液則以每秒某公升的速度向上噴出?你看不到其中的殘酷嗎?這些物理現象 背後真的沒有其他東西存在嗎?西哲康德就曾指出人理性範圍所見只是現象,但現象背後的 物自身世界就非人理性所能認知了。康德這是指出世界之兩層性,但他承認除了現象外,還 有其他世界、其他東西存在,只是不能由知性理性認知而已,「道德」就是其中一種。由此 可見,物理主義所說實與我們生活所感有所乖離。 相反於物理主義,理想主義(或譯「觀念論」)肯定精神多於物質,由於我們所見的物 質、身體、他人的身體、和一切經驗到的,都可能是假的,因為都是經由我們的心靈所反映 給我們知道的。著名的例子是西方近代哲學之父笛卡兒的懷疑論,我們感官所知的一切都不 一定是真的,都可能是假的,只有「我思故我在」才是最真實的。這才是哲學的起點。當然 笛卡兒哲學的懷疑論只是起點,最後笛卡兒仍然保住了身體與世界的真實性,並非真正極端 的理想主義者。巴克萊和萊布尼茲才真正是理想主義者。 巴克萊認為所有事物都是在心靈上存在的。我們認知世界只能通過感官而不能由其他途 徑認知,這個世界就是由於這些感官的知覺所組成的。這些知覺都是觀念,是心靈上存在的 觀念,所謂「紅的感覺」不能離開心靈而獨立存在。因此世界的存在,即由眾多觀念組合而 成的世界,因而稱為「被感知」的。因此有「存在即被感知」的名言。 若這裡有一張桌子,我看到、摸到,故我感知到桌子的存在,我有桌子的觀念,桌子也 因我的感知而成為一個存在物。但當我合上眼睛,收起雙手時,這桌子即不存在,因我沒有 了觀念。當我再睜開眼睛時,這桌子又即時存在了,因為它又再成為我的觀念,又再被我感 知了。那麼巴克萊如何解釋桌子的連續存在呢?他認為當我不看桌子時,會有其他人在看它 ,它便又繼續存在了。那麼,如果在深山中有一桌子,但無人看見又如何呢?巴克萊認為最 後也會有上帝在感知,所以是存在的。因為有上帝,所以萬物存在。 但到底這些感官的感知是否真的是心靈的?這些感知是不是純心靈的或純主觀的呢?會 不會有物理性的成分,有部分是客觀的呢? 萊布尼茲認為世界可分為心靈上的和物質上的存在,但是凡物質上的存在都可被分解為 眾多的小部分,小部分又可再被分解,直至最後不能再被分解為止,那時便是無數的單子, 單子是不可被分的單位。但這些單子既是不可被分,則單子是不佔空間的東西,因為凡佔空 間的都可被分,不佔空間而存在的,便只有在心靈上的存在了。這就是他著名的「單子論」 了。 「心靈」(或譯「精神」)在現代的意義很多時是指人的思想,但萊布尼茲明顯不是用 此意義。在他的時代,由於笛卡兒的世界是二分的,分為物質與心靈,故萊布尼茲繼承了這 種二分,無可選擇地不是物質性的便只好選擇心靈的。若在今天,他可能會選用仍是物理意 義但較為抽象的「能量」概念來解釋,相信會更符合他的意思。雖然萊布尼茲的單子是在心 靈上存在,但他如何用單子來解釋一些抽象的概念如公義、仁慈等呢?關於這點,他似乎未 有好好的解釋。 至於其他二元論者又如何解釋心靈與身體的關係呢?柏拉圖在《費多篇》裡認為身體是 合成的,因此易壞;心靈是簡單的,因此不易壞,因此理型既是不變的,便應存在於心靈中 。由於心靈中有不朽的理型存在,因此心靈也是不朽的。你可能不同意柏拉圖這些說法,但 有一點要留意的是,柏拉圖其實指出了心靈不是時空中物,因此心靈不是指我們的大腦。 另外一點較多人接受的是心靈很多時是在溝通中展現出來的。溝通其實是牽涉了主客或 兩個不同領域的區分。笛卡兒說「我思故我在」時其實是明顯的區分出外在的世界和內在的 心靈,世界與心靈是兩個領域,有分別但又互相影響。笛卡兒的心靈有偏向現代的神經系統 的傾向,因為他認為心靈可影響身體,而世界是被物理定律所決定,如果心靈要影響世界便 得透過身體的活動,因此如果心靈不能指揮身體活動,則外在世界只是一封閉系統而與心靈 無關。但笛卡兒的心靈又是非經驗的,不在時空之中,不是身體的一部分,但又有關於身體 ,可影響身體,因此《心靈的概念》作者賴爾(Gilbert Ryle)曾稱笛卡兒這個觀點為「機 器中的幽靈」。 二元論說法之中,又有所謂假象論和互動論。假象論是說我們的大腦和神經系統如此複 雜,令我們有可獨立決定或自由選擇的假象。心靈好像是自由選擇以影響外在世界的現象, 而其實外在世界只是依從物理定律而轉變,一早已被決定,所謂心靈決定也只是大腦細胞的 電子脈衝影響而已。這說法其實是物理主義,心靈根本沒有絲毫影響力。就像現在的電腦模 擬的人工智能一樣,人與電腦下棋,電腦好像懂得用心思考而跟你一著一著的下棋,但其實 只是有人早已把很多很多的複雜的變化輸入到其系統中,電腦經一輪複雜的運算後而得出結 果,好像人用思考出來的一樣,但其實只是一連串的機械程序而已。 至於互動論者最主要面對的問題是,如果心靈與身體是區分開的,那麼它們是如何做到 互相影響的呢?好像牙齒壞了(物理現象)而導致痛苦和不快樂(心靈感受),或因害怕( 心靈感受)而導致冒出冷汗和戰抖(物理現象)。但這兩者(心靈和現象)之間有沒有分界 線呢?沒有又如何分開為兩個領域呢?若有,兩者又如何越過分界而連在一起產生互動呢? 關於以上問題,其中一種解釋是「偶然論」,即是牙齒壞了與痛楚是偶然同時出現,並 無因果關係,甚至有極端的哲學家認為並不是人的心靈在控制自己揮動臂膀,而其實是上帝 在控制你的臂膀揮動而已!這解釋完全否定了因果律,像極端的懷疑論一樣。 另一種解釋是「預設和諧論」。他們認為心靈與世界雖然互為獨立,但因在一預設的和 諧中運作,故可運作得很順利而看來好像互相影響,就好像萊布尼茲單子論的預設和諧一樣 。單子既互為獨立,因何可以一起形成活動,就是在一預設的和諧中的緣故,而這其實是上 帝的預設。這本是萊布尼茲用來解釋目的論論證,證明上帝存在的說法,但後來也有哲學家 用來解釋心靈與世界的互動。 還有一種「一體兩面論」。史賓諾莎就是持此說者,他認為所有存在都是有心靈一面和 物質一面,心靈與身體是不能分開,是同一存在的兩個面向。例如:思想是心靈表現,但從 另一面向看,便是大腦脈衝的表現,或者我們可稱心靈表現為內在的表現,現象世界為外在 的表現,則思想為內在表現,大腦脈衝為外在表現。又例如聽音樂,欣賞音樂是內在心靈的 表現,聲音波長與頻率是外在世界的表現。這個說法的問題是,如史賓諾莎所指出,所謂「 選擇自由」只是幻象,我們根本沒有任何抉擇的力量。因為外在世界的現象完全受制於物理 定律,完全沒有自由性,如果心靈表現只是一體之兩面,則心靈也是不自由的。 那麼到底心靈與世界是可分開的或不能分開的?是否互相影響?關係為何?由以上所論 可見,西方傳統哲學所論之「心」,主要包括兩種機能,一種是心靈與世界的關係,即心靈 如何知道世界的問題;另一種機能是意志的機能,即心靈如何使我們的身體在世界上作出 行為,即如何實踐出心靈的要求的問題。這個結論當然是概括西方傳統主流哲學而說,其中 也有少數哲學家討論心靈是牽涉道德問題,但不是主流。但中國哲學在討論「心」的哲學時 則是以討論道德問題為主,正可見中西哲學取向不同,如果總是以西方哲學所要求的來評論 中國哲學便會有所偏差了。 Copyright (c) Hong Kong Society of Humanistic Philosoph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