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文哲學會網頁 http://www.arts.cuhk.edu.hk/~hkshp 第八十七期編輯人語 這期《人文》猛稿如雲,有英冠球兄在人文論壇論儒學在現代社會的意義,又有王偉豐 兄及 Prof. Dr. Wolfgang Welsch 所介紹的德國哲學現況。此二者一述中國當代儒家哲發展 的緣起與路向,一述德國哲學的傳承與轉變,令我感到其中有相同的地方是可以加以深思的。 英兄與王兄的文章都重視當前現實世界的實踐或介入這個概念。中國儒家哲學從來都重視實 踐,實踐才令儒家變得有意義,自孔子至當代新儒家皆然。英兄認為在現代社會也仍然是如 此。不約而同,王兄介紹 Welsch 教授對「理性」的解釋時,也是提到「理性」要在現實介 入才是真正的理性。可見中西方哲學可能皆同時想到由抽象概念轉到實踐方面的轉變。 王兄文章中提到「理性」不只「理智」那麼狹窄,那麼這「理性」已開始接近中國前所 賢言的「良知」。良知正正就是不只包括理智,還有情感,沒有所謂固定的律則,就其形式說 它沒有固定內容,在不同情況,良知會有不同的活動加以對應,不同社會不同時代,良知會 發出不同的呼聲,此其虛靈活潑,生機無限的特徵。雖不同社會,不同時代,但其都是良知 則一。 就良知這沒有固定內容,不依循固有律則,不是塵世以外真理,而是當前現實的參與與 介入而言,這些特質正與王兄文章中的「理性」特質頗為接近。相信若對這理性與中國儒家 「良知」概念作進一步的研究與比較,在溝通中西哲學方面當會有所幫助,因為我相信人類 的良知和理性其實都是相同的。 還有一點值得一提的是,不論「良知」或「理性」,如王兄所言,都不可「統一化」或「規 定化」,否則便變得僵化,沒有活力,一統一化、規定化則文化傳統又將失去活力了。請讀者 細讀本期各文的內容,便當有進一步了解。(方世豪) Copyright (c) Hong Kong Society of Humanistic Philosoph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