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文哲學會網頁 http://www.arts.cuhk.edu.hk/~hkshp 人文論壇 文化傳統與心性之學 英冠球 一百年前,八國聯軍攻佔北京,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於1901年簽定,清政府還得派大臣 到德、日「謝罪」。當時中國的歷史可謂到了最黑暗的谷底,文化更是積弱疲困。一百年後的 今天,我們的文化傳統怎麼了? 儒學進入二十世紀時,以本來是中國主要的學術思想,轉瞬間變得四面受敵。例如,五 四時代的學人震於西方的物質文明和船堅炮利,主張盡棄傳統儒家「以理殺人」的思想包袱, 要「打倒孔家店」,排除開當時普遍認為是落後迂腐而有礙國家發展前進的傳統。尤有進者, 當中甚至於有學者以為只有引進西方的民主與科學以「取締」中國傳統,新中國才會有望; 他們以為一種泛科學主義是解決所有問題的萬靈丹,以攻擊保守傳統的「玄學鬼」。及後共產 黨施以更徹底的手段,以唯物史觀作為思想武器,掃蕩所有舊事物,後來的一場文化大革命 的悲劇便是具摧毀性的,使中國與她的整個傳統產生劇烈的異化,以致造成極大的文化災害。 然而到了如今,我們大部分人已能承認泛科學主義與唯物史觀之錯誤,儒學的特色與精 神卻並未得到重新的重視。固然無人可以否認傳統禮教發展至清末階段已趨向僵化而過時。 但是傳統思想的智慧恐怕並未隨同腐朽!現代人只著重科學技術,而無視於中國過去歷史裡 中國人本著濃厚的人文精神而高度發展了有其特色的人文學科(姑且借用此西方學術名詞以 名之)的學問系統。 當代新儒家更費大力證明傳統儒學與民主科學未必排斥,只要能得適當 改造,甚至能互濟互補。 多得他們的努力,中國傳統思想的力量得以更新與發展。儒學作為 中國思想的主流,其本懷是生命的學問:心性之學的探究與變化氣質的實踐、宇宙人生之意 義的尋問;其智慧到了現在卻已知音甚少(尤其是在香港)。這些中國思想的特色(例如其整 體論與天人觀)是否已成了歷史? 在中國的思想當中,相信以儒學的「道德的形上學」(moral metaphysics)最為其中引 起攻擊的對象之一:到了今天所謂後現代的處境,我們如何可能仍然去談論一形上的天道世 界?道德價值如何能得保障?在這個韋伯所講解咒了(disenchanted)的世界之前,我們如 何仍能訴諸一些被認為是「前現代」(pre-modern)的「原始信仰」去建立意義價值?有效性 在那裡?如何證明這價值有普遍性必然性而不是任意構造?自從康德嚴格判分經驗界與本體 界,並指本體界超越於人類理性所能感知的範圍以外,妄論之只會陷入二律背反等問題中, 而無客觀意義。這樣說來儒家的心性之學大談天理、天道、性、心等,標舉出天道性命相貫 通,豈非都只是戲論?難道整個道德的形上學便站不住腳了? 當然不是。在這裡我們要先分別開觀解形上學與實踐形上學(或即道德的形上學)。觀解 形上學即西方傳統的形上學思路,意指純粹透過理性思辯以探究現象背後的實體是甚麼,宇 宙生成背後的第一原則是甚麼。至於儒家所謂實踐形上學卻不走理性觀解的道路,而是由道 德踐履所證成的一種境界的描述,或曰世界觀。實踐形上學並非成於純粹理性的構作,當然 能避免有觀解形上學之蔽(二律背反等問題)。新儒家大師牟宗三先生研究康德哲學,發覺只 憑感性直覺(sensible intuition)無由得知本體界的消息,人類基於自身的有限性而不能 與無限的道體有所接觸和溝通,於是堅實的人生意義道德價值也不得挺立。而牟宗三先生卻 提出人實是有「智的直覺」(intellectual intuition)的! 甚麼是牟先生所說的「智的直覺」?其實,他所說的「智的直覺」已與康德所講的不相 同,學界所產生的爭論往往是基於誤會了牟先生的「智的直覺」說。他所講的智的直覺實際 上即是人感通萬物,體驗道德價值道德境界的能力。當人實踐道德以達致萬物皆備於我的境 界時,人自然便能「覺」到了人生與世界的存在真相,有限的人生也頓時與無限的宇宙本體 相感通。由之而說的實踐形上學實已遠離西方的觀解形上學的以探究不可知的終極實有為己 任。康德的純理批判指出觀解形上學只會引出二律背反,乃不可能者。但人畢竟有形上學的 興趣,這興趣並非只是純智性的好奇而已,而是人為求安身立命探究自身存在意義所必然要 求的。 正如康德所言,我們之所以批判理性,是要為信仰留下地盤。但我們必須清楚儒家的旨 趣,它既非初民用以解釋命運和不可解自然現象的原始宗教,亦非如基督教般先肯定一超越 至善的上帝然後才講我如何與上帝建立關係的他力宗教。中國哲學的實踐形上學已不取單憑 智思強探力索的進路去大講不可知的他世界,而實是道德踐履所體證的世界,是親切的,乃 「體用一源,顯微無間」的精義所在,如此人類的有限可通於無限(天道性命相貫通),建立 一無限的價值。你當然可以說這是一種信仰,然而這種信仰並非企盼於超越現世,這信仰扣 緊我們人生中日常生活的體驗和境界,故如牟宗三先生所言,儒家內聖之學成德之教是「即 道德即宗教」也: 「道德行為有限,而道德行為所依據之實體以成其為道德行為者則無限。……體現實體 以成德(所謂盡心或盡性),此成德之過程是無窮無盡的。要說不圓滿,永遠不圓滿,無人敢 以聖自居。然而要說圓滿,則當體即圓滿,聖亦隨時可至。要說解脫,此即是解脫;要說得 救,此即是得救。要說信仰,此即是信仰,此是內信內仰,而非外信外仰以假祈禱以賴救恩 者也。聖不聖且無所謂,要者是在自覺地作道德實踐,本其本心性體以徹底清澈其生命。此 將是一無窮盡之工作。」 儒家注重道德踐履的實踐形上學,把自由意志看成是呈現而非康德所講實踐理性的設準 (postulate)。所謂「自由無限心」,即指其不在認知的主客對列的限制之中,而可以自定方 向,自發命令以成就道德創造;這種自覺、自主、自由、自律的仁心感通無礙,必然推至「與 天地萬物為一體」、「萬物皆備於我」的境界而後止。「自由」正是在這種境界中如如地呈現出 來,這既非感性直覺所能知,牟先生便以智的直覺解釋之。肯定了自由為呈現,道德理論便 順適了。孟子說:「口之於味也,目之於色也,耳之於聲也,鼻之於臭也,四肢之於安佚也, 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謂性也。仁之於父子也,義之於君臣也,禮之於賓主也,智之於賢者 也,聖人之於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謂命也。」孟子分判性與命,正是要肯定人有 成德之自由與本性,而不應委過於命。而由此可知,儒家所謂「心」並非只是實然的心理活 動,而是須要成德工夫努力呈現開展的,正如唐君毅先生說: 「…其所謂心,不只是指此現成已有之心,而是指由行為修養歷程中,逐漸成就呈現展 出的心──此亦即上章之始,所謂更深一層高一層之心,為東方唯心論所特重者──。而由 此心所看出之世界,亦不必是指我們現有之心,所已如此如此看出之世界;而是此逐漸由修 養而成就展現出的心,所看出之世界。其所了解之世界之畢竟真實之如何,亦不是離人之行 為修養之實踐而了解的,而是透過人之行為修養之實踐而了解的。而此形上學,亦即與人生 哲學、宗教及道德哲學,不能分離,並通貫人之知與行,通貫人之存在意識與價值意識,以 成就建立之形上學。」 如何在當今開展這套心性之學?這是此刻可以努力以赴的方向。 Copyright (c) Hong Kong Society of Humanistic Philosoph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