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文哲學會網頁 http://www.arts.cuhk.edu.hk/~hkshp 人文論壇 不及林間自在啼 方世豪 近日看電視節目討論到在香港有家長希望在家中自行教育子女而不需要送子女進學校接 受學校制度的教育。受訪者有兩方面意見,一些認為現行教育制度中政府管得太多,令家長 不能作出另類教育的選擇。另一些則認為學校教育是必須的,因此必須要有強制性教育。這 裡牽涉的問題是教育制度與自由選擇的問題。我相信想自行教育子女者也不是反對學校教 育,只是不滿現行的教育制度,和沒有另類選擇的自由。現行教育制度千瘡百孔,我在多次 的人文論壇都有提及,對現行教育制度不滿,希望有較理想的教育環境,相信是很多時下家 長的心聲。政府、教署也知道有很多反對的聲音,再加上回歸的政治因素,因此教署也在大 事從事教育改革當中,提出多份制度和課程的改革諮詢文件,這證明現行教育制度有問題, 需要改變是大家共同確定的。但是真正要改的問題是甚麼?要如何改?教署和電視節目中家 長所提出的都是自由的問題,不過其所說自由各有不同意思,教署說教師以前沒有編訂課程 內容的自由,現在新課程內容可由老師自行編訂了;家長說沒有選擇學校的自由,因所有學 校都奉行同一樣的制度和課程。以前我說過老師沒有自由,主要是在資源上未能配合,課程 多自由也沒有用,何況課程不是真的自由。至於制度未能自由則因學制與考試都由政府規定, 故都不可能自由。近日讀張五常教授談教育的文章,他指出香港教育最主要問題是政府管得 太多,因而不能教育出質素良好的人才。尤其是考試制度,政府定下考試範圍,所有考生便 要讀同一樣的書,答同一樣的題目,寫同一樣的標準答案,根本不能訓練出一個懂得自由思 考的學生。因此他提出「自由」是根本問題。 唐君毅先生以前寫過一篇文章《中國教育史上和私學與官學》,裡面提到中國歷史中官學 與私學的演變與關係。其中一個現象,就是某一門派之學問之所以成為顯學,是先在私學中 興盛起來,越來越多人信奉、跟隨、學習,然後官府定為官學,推行全國,但自此這學問便 變得沒有活力,甚至成為約束,使人思想僵化。這個現象是否和自由問題有關連呢? 先秦諸子興起,都是私家講學,先秦諸子之學是要救當時之社會,當時周文疲罷,社會 價值標準、制度變得模糊、混亂,諸子之學遂興,作私人講學,各施各法,周遊列國,百家 爭鳴,活力充沛,好不熱鬧。他們都想影響社會。但如果要影響社會,便要通過官府,因此 他們周遊列國都想說服君主實行自己的主張,使成為官學。秦朝法家成為官學,但自此以後, 法家活力漸減,變得只有權術而無學術,秦末之法家和商鞅、李斯等理論家比較,已相去甚 遠了。 漢朝初年,還未定下儒學為官學,尚有自由私學的學術風氣,到董仲舒和漢武帝罷黜百 家,獨尊儒術,則儒家亦變得沒有活力,儒學只是做官爭取利祿的途徑,而無真正儒學之研 究與提倡,儒學自此衰落了。 到魏晉時代之玄學風氣盛行一時,玄學之性質更明顯是私學,因為是一些子弟私下清談 之學,因而蔚然成風,但當南朝劉宋朝廷設立玄學館之後,玄學沒落了。 隋唐盛行之佛學更從未正式成為官學,到了一全盛時期,和尚被封為國師才有官學味道。 但觀佛教歷史,禪宗北宗之神秀被封為國師,南宗慧能只是私學,後來南宗信徒遍滿天下, 北宗由盛而衰。由此觀之,則就算是佛學也是私學勝官學。 宋明儒學也是一樣,開風氣之先的北宋三子都是私人講學,後來之書院制也是以私人講 學方式傳授,因此而學徒遍滿天下,活力十足。到明末清初,君主加以插手,以程朱之學考 試,書院精神自此衰落。統一考試內容,眾士子雖然都讀儒學,但其精神面?刻板僵化,毫無 精神,儒學衰矣。 民國初年,袁世凱以政府力量提倡孔教,反成為後來打倒孔家店思想的肇始。官學之最 有名氣者,如北京大學之屬官學,早期的自由風氣有如私人講學,故活力充沛,但自蔡元培 校長之後,由政府人員入駐北大,學術自由風氣一再被打壓,已無復當年勇了。共產黨統治 中國之前,作為私人講學的思想學術著作尚有些學術味道,成為政治力量後,則政治味道高 於一切,學術也就式微了。 回顧當代新儒家歷史,新亞書院創辦之初,活力充沛,生機蓬勃,學術氣氛濃烈,人才 輩出,正是私人講學的年代。新儒家有強烈的使命感,希望傳揚、繼承、發展中國文化,希 望影響社會,故後來可成為官學,併入中文大學。中文大學三書院原來都是私人講學,因聲 望越來越隆而被政府邀請合辦為政府之中文大學。新儒家現在中文大學的發展,有目共睹, 早已衰落了。 由私學而成為官學,從此失去活力,這變化的原因,唐先生曾釋為因為政府必使學術齊 一化、形式化、機械化,加上官學可成為爭取功名利祿之途,講與學皆非私人講學時的真心 誠意,沒有活力而衰落是必然的了。所以私學必勝官學。這是中國教育史上的定律,求證於 西方社會,美國有名之大學皆私立大學而非官立也是佐證之一。 當年唐君毅先生希望三所書院合併成中大後可保持各書院獨立精神,在官學中以私學精 神講學,保持其活力。但可惜他的掙扎仍逃不過歷史定律,被他的文章言中,三書院最後也 被齊一化、形式化、機械化、功名利祿化,而皆失去其活力了。 由此可見,自由問題確是教育問題重要關鍵。歷史證據確鑿。而追求其原因,可能是人 性中本有追求自由的元素,能自由發展,人創新性甚強,但若不能自由發展,總有規限,則 創新性便弱。這是粗疏的解釋,更深入的解釋尚待有識者指出。但肯定私人講學勝官學。 一直以來批評香港沒有學術文化,我都以工商業社會追求功利目的為原因,看來除此以 外,香港的中小大學的控制權在政府手上,只有官學而沒有私學也是重要原因。政府操縱學 校制度、財政、考試、課程,一切在操縱之中,那有活潑的學術文化。所以現在推出之教育 改革,只提供多一些課程的自由度,無疑杯水車薪,未見其利,先見其害。老師最大困難仍 然是沒有空間可自由教學。老師沒有空間自由教學,教署無論怎樣左改右改也無濟於事。 學術文化是自由思想,不能齊一,齊一便死,若要重建學術文化的活躍時代,百家爭鳴 的熱鬧氣氛,便要有足夠的自由空間。記得歐陽修有詩云: 百囀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 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 學術文化要百花齊放,便要開放金籠了。 Copyright (c) Hong Kong Society of Humanistic Philosoph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