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文哲學會網頁 http://www.arts.cuhk.edu.hk/~hkshp 第八十二期編輯人語  今期王偉豐兄介紹了西方哲學家對符號的反省,這是中國哲學中很少會想到的問題, 因為這是一個後設的問題,也可說是向人的思考內在方向反省,在現代這個充滿了對語言誤 解的世界裡,這其實是一個很值得思考的問題。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王兄在討論「能指」與 「被指」的關係時,指出符號的自主活動性。原來符號並不如我們平常所想的被動,它不是 只是載負對象的意義,它「如何載負」也影響到對象的意義。即符號不單只是被賦予、被定 義,在思考過程中,它是影響了我們思考的方向,因此符號與意義是一相互連繫著的關係, 這互動性較我們常識所了解的複雜得多。  我因此想起康德所說的認知主體也是會影響到對象的。我們透過人的理性結構,或說 是知範疇來認知這個世界,因此這個世界便是如此這般的顯現給我們。如果我們的知性主體 不是提供這個知性範疇,則我們所了解的世界將會是另一個模樣。但到底是不是有一個真實 不變的對象世界?我們不知道,我們只知道這個理性結構所表達出來的模樣是這樣的,我們 就這樣接受。所以我相信符號的問題也是一樣,當符號本身也可影響到對象時,是不是真有 「符號」與「對象」的客觀存在?如果符號可影響對象的話,則對象不是一客觀不變的實體 ,而是隨著我們的符號思考詮釋而有所不同,則這樣又是不是可算是有客觀實體存在呢?  當我們用語言這「符號」來說明時,則這說明也不是絕對客觀的,而是有方向的。所 以當我們時常希望在分析語言概念中而找到真相時,又是否真可以找到所謂「真相」呢?相 信這有待各位讀者仔細思量。(方世豪) Copyright (c) Hong Kong Society of Humanistic Philosoph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