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文哲學會網頁 http://www.arts.cuhk.edu.hk/~hkshp 《大乘起信論》的功夫理論與境界哲學(中) (台灣)杜保瑞(華梵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第二節:由眾生心的生滅相為進路整體地建構《起信論》自己的大乘思想 1. 心生滅相的意義 以下說「心生滅」義。〔18〕 心的主體能力自身它的本質意義是空,亦即對於一切現象不起情執,此其心真如 相,因為對於現象染法不相應故,故是清淨的主體,心的主體是一能力自身,它 是有作用力的,並且此一作用能力之一切作用都仍然在於主體自身之內,因之收 攝一切作用不增不減,即便染法作用亦然。染法作用亦在於主體自身之內,現象 世界以作為主體攝受對象的身分而認知,現象世界一切事項便都在於主體體質之 中,主體有此一收攝現象世界一切事項之作用能力,主體是為一大寶藏,內涵萬 千現象,萬千現象皆如如收拾於主體體質之中,主體之此一作用以「如來藏」概 念說之,亦即「阿黎耶識」之義,主體在情識執著下的一切念想構作是為現象世 界的林林總總,現象世界的一切事項皆以作為主體感知能力識取對象的身分而在 於主體體質之內,既為主體所攝受者,亦為主體所生起者。此一攝受生起作用有 染義有淨義,染義者以「不覺」作用說之,淨義者以「覺」之作用說之。 討論: 心真如之作用有淨體自身之作用,也有淨體對染緣之作用,淨體自身之作用即在 其境界之自己呈顯,此為佛性自身之顯現,其對染緣之作用為使染趣淨,故是功 德不思議妙法,其一切作用皆在真如境中之作用,即是成佛者之作用,即是主體 在於佛境界之作用。就眾生存在境界而言,眾生皆已在染緣之境中,眾生真如本 體固存永存,主體心之作用能力常存不滅,主體曾以無明妄念起情識想而輾轉牽 連,陷入現象世界之糾纏之中,依其染濁程度而有各種層次境界之差異,然其真 如本體的主體能力仍然恆常存在並作用,並收攝主體在染緣中之一切構作,故而 此生滅現象之一切事項乃即在於不生不滅的真如本體之中,故而不生不滅與生滅 和合。生滅現象亦是主體境內自身之事,從生滅現象既可述說宇宙學中之種種課 題,亦可述說本體學中之種種課題,從生滅法中亦有真如相可見可知,可謂心真 如相乃心作用之本體學進路之詮釋,而心生滅相可謂為心作用之宇宙學進路之詮 釋,本體學宇宙學皆為形上學皆為對整體存在界之總原理之論說,皆為哲學基本 問題,只其在大乘佛學義理世界內是以主體心之作用為整體存在界之場域,固而 以主體心之真如相說本體學,以主體心之生滅相說宇宙學,真如與生滅不一不異 ,皆主體心中之事項,唯境界有別故分而說之,說到透徹皆總而說之。不生不滅 與生滅和合者和合於主體境界之上下輾轉中而已。 2. 心生滅相以其覺義而有之成佛可能 以下說眾生在生滅狀態下的「覺」義與「不覺」義。〔19〕   眾生心在無始迷染境界中時並非不具真如佛性,只要離念去染,當下主體即 得獲清淨,即等真如,即使主體所自身攝受之一切現象世界當下清淨,此一境界 遍在一切現象世界之中,其實現象世界本就只在一心之中,此時一心之境界以法 身清淨說之,即主體在離念清淨中遍淨所攝受之現象世界一切事項,此時主體之 境以有清淨之思維續作,說為本覺,本覺者主體清淨作用相,本覺者主體在於真 如本體作用態中,此一作用態即思維意識在清淨境中之態,主體在於此清淨態中 之狀態乃一切主體必然可有之狀態,因為此一狀態不過就是真如本體的在眾生生 滅態中之呈顯,真如本不離生滅,故而此一清淨之態以本覺說之。 以下說「始覺」義。〔20〕   此一本覺狀態乃本有固有必然有之態,此態不必然呈顯,呈顯時主體自身所 攝受之染緣亦不必然已淨盡無餘,此一本覺態乃作為一可能之潛在作用力,其一 但開始作用於輾轉在染緣之主體中時即謂始覺,即在染緣中之主體有了去染求淨 的意識清醒,此一清醒當然即對越著終極清淨而趣向著,故始覺者即同本覺,同 者以始覺趣向本覺境者而言同。然眾生仍在各種不同染濁層次階段中,眾生之所 以有染濁乃眾生自己妄起無明之結果,此為不覺,不覺是自己妄起染濁,是自己 在清淨本體狀態下的自作妄識的構作結果,不覺依本覺而有,非本覺生不覺,乃 不覺自生,不覺得以自生乃本覺之主體能力本來存在,而使無明妄起故,不覺雖 起,以有本覺在,故亦有促使清淨的作用力量,故而有始覺之可能,始覺依不覺 而自起,非不覺生始覺,始覺自性而起故,始覺同於本覺依於本覺而起。 以下說「不覺」、「相似覺」、「隨分覺」、「究竟覺」。〔21〕   始覺雖起,始覺乃主體之作用態,主體乃在於各自淨染程度差異的狀態中, 故始覺雖覺而尚不覺,指其尚未轉主體染濁態至完全清淨態中,故依始覺作用力 而逐項趣向清淨,此一趣向清淨是以主體境界染濁程度而逐步上揚,故而有在凡 夫之不覺境界,在二乘之相似覺境界,在法身菩薩之隨分覺境界,在菩薩地盡境 界之究竟覺境界。此皆本覺本體以覺性作用對治眾生迷染情境向清淨處提起之各 個不同階段。 以下說「覺」與「不覺」乃同一覺體。〔22〕   眾生固有心真如相,然從無始以來即在無明業識中流轉,而有生命現象的生 住異滅諸相,每一個個體生命皆在其中七情六慾不斷翻轉,是非名利無所不爭, 其實此諸相皆為妄相,皆非生命現象的終極本質意義,眾生處於此等境界,即為 一不覺境界中之生命,故不名為覺,其實諸相虛妄,皆本來無相,同於覺體,亦 非有始覺作用之必須。 以下說本覺作用之「智淨相」及「不思議業相」。〔23〕   由於主體的本覺作用恆存,在其面對不覺無明生滅諸相的翻轉之時,本覺作 用以其實存故仍作用於眾生心識之中,就其有所作用而言亦得分別二相,此二相 乃隨染分別,非本覺受染,乃本覺作用於染識而就其作用義說此二相。其一智淨 相其二不思議業相。智淨相者,眾生以本覺清淨心去念還淨,滅一切不覺作用識 境,而顯真如法體之智相者。不思議業相者,以其智淨作用轉染為淨,隨染隨掃 相應於覺心,而利益自己與眾生,而得多種福報功德者。 以下說覺體之「如實空鏡」、「因薰習鏡」、「法出離鏡」、「緣薰習鏡」義。 〔24〕   由於本覺具有如此去染趣淨之作用,從抽象分析而言,其作為真如本體之覺 性本質義內亦得有四種性徵意義可說,其一如實空鏡,其二因薰習鏡,其三法出 離鏡,其四緣薰習鏡。此四「鏡」義實亦「相」義,一者言其本來是空無相可取 ,本來亦不需覺照作用義。二者言其本來即具覺照能力義,只要有無明心識作用 輾轉,無論何種世間相狀皆已有此本覺覺照能力主體作用在義。三者言其覺照作 用使眾生去染趣淨義,此在染境眾生即在苦中眾生,佛教哲學對眾生命現象的本 質認定是一苦相之生命義,故去染出離者即離苦作用義。四者在去染歷程中時時 興起使眾生自修善法隨其苦受示其淨智之作用義。 討論:   《起信論》以心生滅相中由不覺而生生滅諸法說現象世界之緣起之說者,則 將無明與不覺為一,而卻說不覺是依本覺而有,然非本覺生起不覺,只不覺自己 而起者,此說似將導出「眾生無始以來即在於本覺中卻必然興起無明而經歷劫修 善方證佛境」之結果。此一現象歷程不能以眾生生命現象出現之時日說起,因眾 生若無無明作用則即離時空相矣,故無時間之起點之可說者,因現象世界本就只 在眾生心識中有其意義爾,於是我們幾乎可以說,《起信論》系統的佛教哲學以 一眾生心識於無始中忽然無明念起而使自身身心進入無窮染濁歷程中,並以眾生 心之真如體之自體相用作用而有必然可以覺照之而去染成佛之保證,關鍵只在成 佛歷程中之機緣把握與退轉與否的問題了。 3. 心生滅相的不覺義所顯現的現象界狀態 以下討論眾生在生滅狀態下之「不覺」義。〔25〕   言心生滅相者即言眾生在於現象世界中境界者,眾生在於現象世界中者亦只 眾生在於自身之迷染境界義者,在此境界中有本覺作用在,因眾生心本以真如體 為其本質義,唯眾生自起不覺作用,此不覺之作用之起乃只因眾生有覺性能力主 體在,此覺性能力主體本來清淨無有相狀,眾生不知其不生不滅而妄起生滅,眾 生若能不起生滅則亦無須強調此不生不滅之覺性主體能力之自在者,以其本來無 相故。 以下說「不覺」義下之三種相及因有境界而生之六種相義。〔26〕   就眾生生滅心義而言,即就眾生在於不覺迷境中之境界而言,可分析其有三 種性徵相狀,一為無明業相,二為能見相,三為境界相。一為此不覺生滅迷境以 無明念起在於業中故言其為不覺義之無明業相。二為心生滅相中持續執取能見諸 虛妄境界之作用而言其為不覺義之能見相。三為就此能見作用所對之虛妄境界亦 為一心識結構中事言其為不覺義之境界相。當境界現起,即當眾生在於生滅緣起 諸染法因緣歷程中時,眾生生命現象依其主體作用情態又可析分以下六項,其一 智相,指眾生心識面對自造之境界又產生有所認識取捨之分別心之作用相,其二 相續相,面對自造之境界即面對現象世界,現象世界依於主體心識活動而呈現, 現象世界持續不滅,其實是主體心識持續在生滅心的染法因緣中持續造作之故, 故有持續相。其三執取相,面對境界之來來往往,以眾生在迷不覺其苦故,而有 情執識取之作用相。其四計名字相,現象世界林林總總,生滅心以不覺故妄陷識 叢中且構作分別施設名言之作用相,其五起業相,眾生生滅心在境界中已有情執 即再入輾轉造各種業更入迷境之業障相。其六業繫苦相,依業即苦故,唯眾生不 覺其苦,忽爾有覺,感其真苦相。以上諸相皆是眾生生滅心識之妄執自取之故, 以不覺在迷而受諸相,是不覺之相。 4. 心生滅相的覺與不覺義的同異關係 以下說覺與不覺之同相異相。〔27〕   就同一眾生心之現象世界而言,現象世界依於心生滅法之不覺作用而起,不 覺作用以有覺性主體而有其作用,覺性主體本來無相,不覺作用所起之諸種種相 皆是妄相,眾生心本來真如,本來即在涅盤境界之中,故不覺作用所起之諸相實 亦非相,以其非實相義故,其非實相義故其相之實義仍為真如性相,以其實相義 亦為真如相故說覺與不覺實同一覺,同於其主體實相義中。   其雖同於主體實相,唯因已起不覺而造種種業故而各各差別相狀不斷續起, 以其仍處不覺情執中而謂其本覺不顯異於覺性而言其異。 5. 眾生因生滅心作用而在現象界流轉時的主體境界狀態分析 以下說「生滅因緣」之「心、意、意識」。〔28〕   現象世界非真實有,唯因眾生心生滅相之不覺作用而有,雖有而非實,雖非 實而實同本覺實相,就此非實之現象世界諸相之相續流轉而言,皆收攝於眾生「 心」之主體狀態內來展現,即「阿黎耶識」義之義,阿黎耶識之義乃就眾生以心 生滅法作用收攝一切現象境界於主體心內義而說為阿黎耶識義者。此時之眾生心 乃一在迷境之不覺作用態中,其以心生滅作用義為用,以無始無明不覺而起,而 有能見能現能取境界起念相續諸主體之作用,以主體之諸無明作用說為主體之「 意」者,此意之義析之有五,即業識、轉識、現識、智識、相續識、諸義之意, 皆現象世界之所以存在相續的所依,以是更知現象世界乃依心生滅作用而有,心 滅則現象世界亦滅。   現象世界依「心、意」而有,現象世界即心意作用之對象,心意作用之對象 即意識,故意識即心意作用自造之境界,自造之、自分別之故亦名「分離識、分 別事識」。 以下說為什麼只有成佛者能知無明薰習所起諸識。〔29〕   現象世界之實義實只眾生心意之意識,眾生有心意作用有作用對象而相續作 用之時,實對此諸意識境界對象無所實知,若有實知即知其虛妄相即不執著即無 此意識無此境界因而無此現象世界,因此只當眾生已經完全去除意識執著而證佛 境之時才有對於意識所構境界現象的真實實知,此實知之知乃知其涵藏於阿黎耶 識之一切事項之依妄而起之種種歷程與結構,成佛歷程即此依阿黎耶識之種種妄 相之逐一清淨之歷程,即於逐一清淨中逐一實知,當其終證佛境時則全體並現一 切證之,此義之知固非二乘及菩薩能知,當即「唯佛能知」。 以下說生滅心在染中之六種情狀分析。〔30〕   心在染境之時即生滅作用進展之歷程,此歷程中之心境界皆以染而有,若能 去此染心境界即能逐步證清淨境界,此在染境之心生滅狀態可有六種層次,由粗 至細層層向內析分之,最粗相者為「執相應染」心境,指在一切境界皆已暴諸現 前時生滅心之執著於諸境界造種種業之相,此境之染心得依聲聞獨覺二乘智慧之 發動,而得獲對佛法之信仰信念而解脫之。次粗者為「不斷相應染」心境,諸染 識漸形成之際,以有相應意識作用而使諸染境持續堅實之心作用,可依信佛篤誠 之力,逐事方便捨離,獲淨心清淨境界而得解脫之。再次粗者為「分別智相應染 」心境,指心識活動逐漸形成意識對象之際的分別作用心識,可以持戒清淨離垢 作用力之發動,而得獲不分別對象事項意識的無相方便境界而解脫之。從此以上 的染心修證功夫轉入對治更細微的染心境界,一細者為「現色不相應染」心境, 指有無明現色之作用而尚未有心識情執之作用與之相應之細微染心境界狀態,得 以智慧力作用而得獲即色離色之色自在地境界而解脫之。在向更內一層之細微染 心作用為「能見心不相應染」心境界,指由無明作用而激起之主體能見心識之能 力之初發動之際而不與任何對象有接應相應之染心境界狀態,依主體明覺察照之 智慧力不尋無明方向作用而自在不動之作用而得心自在境界而解脫之。最後最細 微的染心境界者即心生滅法中的不覺作用之「根本業不相應染」心境界,其有本 覺故有不覺,以有無明故有業力,唯於不覺即知本覺,伺觀無明,不起業力,而 如如真實不動,故而證佛境界而解脫之。 6、從生滅法說眾生在迷境界的粗細等次的問題 以下說心生滅相之粗細問題。〔31〕   以上染心境界以與主體心意相應不相應而分為粗染與細染,與染心相應則意 味執著加深而為粗境,與染心不相應則意味執著未深而為細境,以粗細不同之境 界層次之區分亦得即作為眾生修證境界之析分,由粗至細即為由凡夫至二乘至菩 薩至成佛者境界之析分之義。主體心是恆存的,只其心境業染之或粗或細而有境 界之上下,能去其染,由粗至細,即為成佛修證之歷程。 第三節:由薰習作用使眾生在現象世界流轉的主體境界結構說明 以下說薰習作用中之真如、無明、業識、六塵之作用義。〔32〕   在現象世界之眾生,皆有成佛之可能,然其仍在生滅世界中,乃以其主體心 意識境界而為升降之作用,此升降作用以心意識淨染狀之改變而為升降,此改變 作用即因薰習力故,薰習力依真如無明兩路分別皆有作用,以眾生心在淨染升降 中而有一切現象世界諸事項,對此可以心薰習作用析分為四項事項,即「真如、 無明、業識、六塵」四者。真如為趣淨之本因,無明為求染之本因,業識為妄心 作用之主體,六塵為妄心所相應之境界。在現象世界中之眾生其實義為眾生在染 心妄識境界,眾生雖在染心妄識境界但不離真如之本心主體,真如實亦作用於眾 生在染心境界之時,真如亦薰習眾生,此為對無明有淨用,此為真如有染相,實 非真如有染而為真如在眾生心在染心意識境界時仍如如真實地發動趣淨作用力故 。無明起妄心取妄境界得六塵現象世界一切諸事,無明作用以妄心力強而執著輾 轉亦不斷薰習,眾生遂輾轉流落於現象世界的虛妄痛苦之中。其中妄境界、妄心 、無明之諸薰習有二種粗細業果,細者為無明根本業之苦果,指二乘菩薩所受之 苦,粗者為分別事識之諸現象世界愛、取、有諸識苦之境,為凡夫所受者。雖有 如此之薰習之苦,唯因有真如心之恆常作用力在故,故仍有淨法薰習之恆常作用 在而得出離諸苦。 第四節:真如本體在薰習作用中對眾生成佛作用的理論與實際問題   真如薰習有自體相薰習及用薰習二義,以下說真如自體相薰習義。〔33〕   真如自體相薰習義為真如為一能作用之主體作用境,它是一個能恆常地自作 淨心作用的能力,能興種種善法,作種種功德,成種種不思議事業,故而能使眾 生心在生滅染境中隨時能自發信心願意聞學佛法。 以下說眾生受真如薰習仍有差別之義。〔34〕   既然真如作用恆常,為何眾生依真如薰習作用而仍有進展速度不等的相狀呢 ?此事仍需從無明薰習力作用處說,眾生心之生滅法仍為眾生自作之業,此眾生 主體性自由義者,因主體性自由,故造業不等而有眾多紛歧,此眾多紛歧染緣境 界眾生自身不能實知,故而眾生依於真如心之薰習作用之時皆是在於眾生不同層 次境界的染法因緣下的薰習,故而修證有遲速,不能等一同齊。 以下說真如自體薰習之內因外緣義。〔35〕   真如善法薰習作用乃對治眾生於心生滅狀態中,其成佛歷程需依於各種因緣 方有究竟,現象世界是眾生心識變現之虛妄境界,眾生心識之現象世界中復有眾 生亦有諸佛,「現象世界之其他眾生與諸佛」之與「眾生主體」互動之種種因緣 亦依於眾生主體心識淨染差異而有自作之差異,眾生於去染求淨之真如薰習歷程 中需有種種互動因緣,一為眾生主體真如薰習作用本因,一為眾生心識中之其他 諸佛對治眾生之外力因緣,此內因外緣同時具作方有成佛之根本可能。 討論:   諸佛護持之真如薰習作用非是根本因而是外力助緣,此外力助緣依於諸佛發 願唸力亦為一必然存在之持續作用力,其內因真如薰習作用力亦因真如本體乃眾 生恆有自有之動力而亦為一必然存在之勢力,此真如薰習之內因外緣二力之作用 乃保證眾生心於生滅妄識境界中之必然可以成佛之因緣,此內因外緣皆本來存在 ,皆眾生缺一不可之成佛保證,而眾生實不缺之,內因以眾生心真如相乃法體恆 存之作用力,外緣以諸佛誓願力故亦為一持續作用於諸眾生之外力,此外力實與 眾生心真如法體自體相應,從本以來即是眾生自體清淨本體,所以眾生本來是佛 ,諸佛本來即以救渡眾生為佛本懷,所以迷染於現象世界之眾生心識本來即佛, 故而眾生於去染求淨歷程中之諸內因外緣亦皆眾生本來本具之自體本性,眾生於 成佛歷程中本來即時時受薰於自體真如及諸佛護持之中。 以上說真如自體相薰習,以下說真如用薰習之差別緣及平等緣義。〔36〕   真如用薰習相亦即眾生外緣之力,指其受於諸佛菩薩感召之外緣者,其有差 別緣有平等緣兩種外緣。差別外緣指其依於自體染濁情境而由諸佛以各種應身渡 化之,使起善根捨離諸染或速得渡、或久得渡、或自勇猛精進、或自證道助人者 。平等外緣指眾生依於諸佛自證其道誓願渡眾之願力同受佛力必得護持之平等見 佛之外緣。 以下說真如薰習之相應不相應義。〔37〕   以上真如自體及用薰習諸義,使諸眾生依於薰習而有境界提昇之作用而有境 界之差異,一為不相應境界一為已相應境界。此境界之差異以尚未證清淨本性, 未得無分別心境界與真如自體相應,未得心自在作用與真如用相應,此二種不相 應為在真如薰習之成佛歷程中之諸凡夫二乘初發意菩薩之不相應境界。另有已得 無分別心得滅無明而與真如自體相應及與諸佛智慧境界相應之相應境界。 以下說真如薰習不斷義。〔38〕   最後,真如薰習作用證佛境後則染法薰習即不復作用,即無明業力之造作雖 為無始以來之薰習力作用故,唯即證佛後即停止薰習,而真如作用卻仍恆常作用 ,以其恆常作用而有諸佛不退轉境界,以其恆常作用不斷之證量護持佛法永久住 世而作用於眾生心中。 討論:   諸佛無始以來自存永存,其以因緣作用力故變現眾生心,眾生本來是佛,因 無明薰習故在迷不覺,依真如薰習故歷階成佛。 第五節:作為本體的心真如相的體相用問題 1. 真如本體義的境界狀態 以下說真如自體相清淨義。〔39〕 真如是眾生心的「體」性,其無相,其為主體能力境界自身,無時間先後相,無 空間上下四方相,永恆常存。眾生心之真如相可為眾生成佛之據,眾生去無明染 而呈現心真如相時即謂成佛,此成佛境有各種清淨相義,以諸清淨相義而謂為如 來藏,如來法身。 2. 真如相義中之具有功德的意義問題 以下說真如為何有諸功德義。〔40〕   說功德即說真如「相」義,為什麼心真如相既是主體清淨境界而又可說為具 有種種功德相呢?說功德相即是說心真如體相用義中之相義者,此相以眾生依無 明染而當下轉染趣淨作用中之淨相,此淨相即諸種種功德相,此趣淨作用依心真 如作用而作起,故亦是真如相,眾生在生命現象的諸歷程中的妄染乃有如恆河沙 之數,眾生以心真如自體起趣淨作用而證清淨相即有如恆河沙數,故心真如功德 相有如恆河沙數。 3. 真如用義中之成佛者如何顯現其救渡眾生的作用問題 以下說諸佛渡眾之真如用義。〔41〕   說真如之用義即說眾生心在真如自體全然呈現之時之成佛境中說之真如用義 者,說真如用即說佛的作為,佛的作為即為自心清淨真如呈顯時之作為,佛的作 用即以救渡眾生為其作用。佛者眾生心之無無明心意識作用而只心真如清淨作用 之境界者,在佛之真如心清淨作用之觀照下,一切他在眾生心之染境因緣歷歷分 明,然而一切他在眾生心之本體仍為真如體性與佛同體,故成佛者不以之為他在 眾生而以之為己身清淨力作用之對象,故亦為去染求淨作用之施設對象,實以眾 生即我,成佛者以成就眾生成佛為成佛作用義,故而成佛者必發願救渡眾生,實 為成佛者自證其淨之作用。   成佛境實即眾生心中之真如心之自體相用之作用境界,成佛者即已以法身遍 在一切處,唯是法身,無有現象世界之一切境界,實即眾生心中之真如心,佛渡 眾生實眾生真如自體相用呈現而自救渡,眾生各依真如心體作用現種種功德妙境 而謂由佛救渡故說為真如之用,故真如用者雖說是佛救渡眾生之作用,實即眾生 真如起現之自救渡之用,眾生心真如乃法體恆存即一大如來藏義故謂之為佛,佛 以眾生心真如自體相用作用義而謂救渡眾生。佛之救渡即眾生真如之用〔42〕。 以下說佛渡眾時之應報身義。〔43〕   眾生見佛救渡實即見眾生自心真如自體相用之自渡,佛即法身智性遍在一切 而為眾生心之真如體相用,眾生所見之佛相以眾生自己之染境差別而有差別,凡 夫二乘有粗相之分別事識,故其所見之佛者為其應身,隨於凡夫二乘境界差別亦 仍各各不同,諸菩薩以其細相之業識,得見報身,相好莊嚴。諸菩薩以其菩薩地 隨去染趣淨之完全真如顯現之時亦無有色相可見。 以下說佛境界之智色問題。〔44〕 真如法身即佛境界,此境界無有染心故無色相,然能現色,以色性即智智性即色 義故,色性即智為說色相虛妄本質即真,智性即色為說真如智即法身而法身遍在 義故為色。成佛者真如自在隨眾生心識淨染隨順示現,即為佛以救渡眾生之隨順 示現作用義。 (待續) Copyright (c) Hong Kong Society of Humanistic Philosoph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