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文哲學會網頁 http://www.arts.cuhk.edu.hk/~hkshp 政府與輿論之間 英冠球 本月初港大正式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以研究及處理鍾庭耀事件,更邀請特 首董建華出席聆訊。然而,特首先生以(一)沒有新資料提供、(二)並且認為 此種情況乃「史無前例」,而必須維護行政長官職位的「尊嚴」等似是而非的理 由拒絕出席。有趣的是,稍後在另一個場合特首又公開承認特區政府的公關做得 不足,並請在場的記者「幫助」他。這似乎展示出特首一方面對於傳媒又愛又恨 、欲拒還迎的矛盾心態,另一方面又始終對公眾輿論保持足夠的距離,維持自己 作為行政長官至高無上的權威和尊嚴。 事實上,自從九七回歸以來,特區政府對於香港傳媒便始終保持著曖昧而神 秘的態度。說得直接一點,例如在無證兒童案中,特區政府刻意提出驚人然而含 混的數字,例如會有多少大陸移民來港、相應開支、與預計失業率等誇張數字, 來製造港人普遍的人心惶惶,以為其以政治干預司法、請人大解釋基本法這象徵 香港法治已死的手段護航;在特首提出其公務員改革方案期間,政府明瞭傳媒罵 公務員罵得越兇對於使市民接受改革便越有助,於是政府竟然主動提供消息,「 幫助」傳媒揭露公務員「失職」的行徑,以激起公憤;又例如在社會保障改革中 ,政府散播「綜援養懶人」的言論,刺激傳媒在這方面大造文章等等。 從這些事例中我們可以看到,特區政府的管治哲學似乎依賴於藉著其龐大的 輿論機器,以動員以至操縱、玩弄民意,以便壓倒政治上特別是議會內的反對聲 音,實行其行政霸權。事實上,自九七回歸以來,由於基本法中多項條款對立法 會議員的規限,例如對議員提出私人法案與修訂案的限制,以及分組點票機制等 ,都已經大大地削弱了立法機關對行政機關的制衡能力。議會的角色被如此這般 極度矮化的情況之下,政府在決策過程中,所拉攏的已不再是議員而卻是傳媒。 處於這種艱苦的局面中,有的議員便難免意興闌珊之感。 基於這「政府有權無票,立法會有票無權」的政制矛盾,造成了政府與議員 之間的長期矛盾,雙方勢成水火,並引致雙輸的結果。在富爭議性的法案上,政 府每每最後都「祕密」與政黨達成政治交易,卻導致政府與立法會的民望都告下 跌,可謂得不償失。無怪乎連民建聯這親中政黨最後都迫於無奈提出討論行政立 法之關係、應否實行部長制、何時全面普選行長官與立法會等問題,可見立法會 議員內心的不滿。 這不滿部份也由於政府操縱輿論機器的策略。因為這種策略的必然後果,乃 製造了社會矛盾與分化。新移民、無證人士、拿綜援的草根階層、以至公務員、 醫護人員、中產階級人士等等,都由於覺得受到不合理對待或歧視,加上政府政 策操之過急、缺乏諮詢、又頻頻失誤,導致社會戾氣日盛,人人心存怨憤,社會 爆發衝突的危機一觸即發,無證人士在入境處縱火事件可謂即為當前社會氣氛打 響了警號,實在不容忽視。 特區政府對於傳媒的曖昧態度,事實上卻是對傳媒作為其中一種市民社會的 「公共領域」的認識不夠。意圖操縱輿論,卻變成了玩火自焚。公共領域之存在 乃當今的自由社會之異於極權社會的一個基本差異,其批判力量有助於在社群中 確立一套獨立於政治實體以外的民主價值標準,作為制約國家或政府的民意力量 。政府與之只應進行開誠布公的討論,卻絕對不應干預。此所以特區政府一直未 能真正獲得所有傳媒的心,更不能真正操控輿論。反而燃起了社會之中的矛盾分 化與怨恨,令得社會的緊張氣氛加劇。造成今天來勢洶洶的不滿政府以至「倒董 」的輿論,叫政府有點招架不住了。 話說回來,董特首之拒絕出席港大獨立調查委員會的聆訊,實在有點追不上 現代政治潮流的味道。其實,出席聆訊不單不會有損「尊嚴」,更是難得的澄清 機會:關鍵在於澄清立場,而不在於「提供新資料」;而藉此表示尊重市民感受 ,勇於承擔責任,亦是一箭雙鵰之舉,「公關」的高明手段。況且,與香港最高 學府委派的大法官、大律師等委員進行理性、公正、開放的對話,澄清一些與公 眾利益有關的疑問,與特首的「尊嚴」何干?這不也是特首作為香港大學校監的 責任嗎? (本欄園地公開,歡迎來稿,所有來稿均不代表本會立場。) Copyright (c) Hong Kong Society of Humanistic Philosoph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