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文哲學會網頁 http://www.arts.cuhk.edu.hk/~hkshp 生命意義之追尋 (德國)廣陵客 人到二十歲左右開始思考許多人生的問題,青年人總是純粹而富 理想性的,但是此一純粹的熱情所引生的理想並不一定能持續。一直 要到三十歲才算有初步之人生理想,或者更確定人生之方向。孔子曰 :三十而立,其言不亦準確乎? 所有地球生物之中,大概只有人才會發問意義的問題。年輕的時 候,會因為思索人生意義問題之不得解而寢食不安,甚至猶如罹患精 神上之疾病。這個關卡是年輕的生命擺脫從小父母、師長、朋友、人 文社會價值等之規範,而尋求自我破繭而出之機緣。此一疑問之引動 所緣不同,或者因感情問題之不得解,或者因環境改易、要求個體之 自立,或者因家庭變故。所緣雖不一,但其所指向之疑惑卻相同,即 :人為何而活? 為解決此一疑惑,具有真追求的人必須想盡一切之可能。最後並 且發現,「想」並不能解決心中的疑惑,而必須由生命的實踐去具體 地解決。有許多時候,人需要有等待的智慧,靜靜忍耐生命的困惑而 待其自解。 生命必須具有創造性才可稱為個人的生命,也就是在一舉一動、 一言一思間均擁有自己的「風格」。生命的意義即在於風格的表現。 然而風格在現實中的表現也有許多模式,如聖賢、隱士、宗教家、政 治家、教育家、工人、農人......等之區分。然而無論生命於那種模 式中表現,均應表現自己的創造力。一個有創造力的生活才值得去過 。更重要者,必須在自己所抉擇的模式中安心生活。這是生命最重要 的原則:平衡。人的痛苦均來自於無法平衡。欲求太多而無法滿足是 一種失衡;單戀是一種失衡,或者說在各種情感關係(親情、愛情、 友情等)中最重要者,亦在於雙方平衡點之獲致。 我的生命於年輕時展現的是一「求道型」的生命,當時最欣賞的 是德國文學家赫塞(Hermann Hesse)的作品「荒野之狼」、「悉達求 道記」。追求一種真實而深刻的人生之思想非常吸引我。大學時代為 感情問題所惑,解決的方式也不以世俗現實的方式,而欲探究感情、 生命之源。這一階段也是對生命最敏感的時候,任何一點人性之分裂 均令我痛苦不已。這也是自少年期只尋知己而不求泛泛之交的情感模 式所致。這種偏激的感情模式,在大學與工作之後才取得平衡:人不 應有太強求於現實的欲求,而應與現實取得平衡而以自己的愛滋潤現 實。年輕的生命具熱情、理想而顯純粹性,與世俗現實的沉濁恆常處 於矛盾的可能性中。然而真正的理想亦不應與現實對立。人之超越年 輕而趨成熟,其關鍵在於有理想亦能正視現實,正視現實而又不隨現 實翻滾,仍能具有理想。這是理想與現實之基本辯證過程。 但是人要認識自己的理想並非容易,必須有實踐力,也要作經常 的反省。人時常都處於懶散之中,並不真能專注於理想的追尋與人格 之培養。一般人隨順世俗的要求而盲目追求,很少有理想的啟發,此 更彰顯理想之可貴。理想即一種專注,無論專注於哲學、藝術、宗教 ,都表現了人的偉大。愛的過程為一種由小我進至大我的展現,當自 己不斷關懷周遭的世界,小我亦不斷擴大而充實其內涵,最後終可與 大我為一。真正的理想就是小我之放棄,將自己日常生活的時時刻刻 鍛鍊成均以理想為念。  Copyright (c) Hong Kong Society of Humanistic Philosophy. All Rights Reserved.